熟悉B2B電商的人都會記得,從進幾年來,每一年似乎都有行業人喊出各種元年,從B2B元年,快消品B2B元年,O2O元年,到工業品電商元年,產業互聯網元年,折騰了那么多年,似乎每一年都是元年,但永遠沒看到春天真正到來的那天。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真正的產業+互聯網,絕對不會是單一的電商人或產業人能來撬動的。
原因在于在國內,每一條產業的上下游鏈路極度復雜,不同行業的鏈路之間又缺乏共性,很難像消費互聯網那樣用一招鮮吃遍天的套路。只有當整條產業鏈從最上游的原材料,到生產加工商,到中間貿易商,以及最終的終端和次終端客戶,完全都形成了+互聯網及數字化的認知和共識,才會真正形成產業+互聯網的態勢,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只是產業+后面的,而不是互聯網+,因為在傳統產業中,幾乎沒有大量的激發需求,而都是穩定和明確的需求。
2019年,一場全民傳播讓社會人佩奇都已經被山里的爺爺認知到了,產業互聯網的確已經進入了上下游都開始正視、思考以及探索了。這種思考不是僅僅靠消費互聯網的模式能玩得起來的,而是要結合數字化的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營銷客服等等全面的配合。2019年,會發生哪些和產業+互聯網的趨勢呢?
一、巨頭們——“不動則以,動則雷霆萬鈞“
說到互聯網不得不提BAT,說到電商也必須先看阿里巴巴和京東??梢源_定的是,在C類電商已經完全飽和的情況下,知名品牌商品和B類的電商才是下一輪發力重點。
京東
從公開的公關信息來看,京東已經正式啟動京東工業品面向企業購,京東將主要依靠與B類企業客戶采購系統的對接和自身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來撬動工業品電商。
這一出發點是基于大數據積累的企業客戶信息,通過對采購方的需求精準把握來實現高效的供需匹配,取代2B市場采購鏈路中存在著許多中間層,這些中間層既低效又帶來了巨大的成本浪費。一旦取得前期效果,后期必然會提振品牌方的信心,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互聯網營銷的嘗試,這也從根本上給予了供給側改革一條新通路,讓短小精悍的創新型交易鏈條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建立利益共同體。
阿里巴巴,不是只有1688
阿里系最大的優勢就是動物兵團的集團作戰,從單一個體來看,也許貓狗的大戰一直沒有明顯的勝負,釘釘也無法和微信比肩,高德地圖蓋不過百度地圖,支付寶也不見得比微信支付市占率高多少,以及阿里云、菜鳥等等,但是從整個互聯網生態系統來看,阿里無疑是最完整的,這個特質,跟本文開篇提到的產業+互聯網需要的是整個產業鏈條上下游的共同參與,才能發展的道理是高度吻合的。
阿里巴巴B2B生態架構
因此,阿里如果真正發力在產業互聯網,不是其中任一個平臺,而是整體的聯動參與。對于B2B電商,天貓或1688是可以承載交易市場的功能,阿里云提供基礎信息化數字化服務,菜鳥提供供應鏈物流服務,釘釘提供客戶管理,支付寶既可以提供支付服務也可以提供大數據營銷服務,高德地圖等提供大數據支持。千萬不要意外近幾年也許天貓會有做工業品的那一天,這只是阿里布局的表象,真正的冰山是在深海之下。這種侵蝕在產業上下游所有的環節的部署,才是不動則以,動則雷霆萬鈞。
二、品牌們——“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如果說幾年前大部分的傳統非消品牌對于互聯網還是恐懼的。這種恐懼是基于不熟悉,不感知,自然產生的天然的排斥,到現在的了解熟悉,更出現了很多主動擁抱互聯網的先鋒品牌,他們對產業+互聯網的理解開始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電商,知道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和工具,來武裝自己,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
例如說,互聯網工具可以進行商品數字化,對于那種擁有海量SKU,能實現靠人力幾乎無法解決的內容數字化。
由電商產生的客戶大數據積累,可以成為推動數字化制造的核心基礎。
各種方便的支付工具,客服工具,進銷存管理工具,可以作為渠道數字化的有效介質。
每一家品牌對互聯網的感知力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他們已經充分知道產業+互聯網的力量了,作為產業鏈頭部的角色,這個變化,無疑對整條鏈條的互聯網化是里程碑似的意義。品牌們居于產業鏈頭部,就行舞龍的龍頭一樣,龍頭沒動,龍身龍尾再動也前進不了。
根據1688工業市場2018年鑒顯示,目前已有近300家百億級大規模企業入駐1688工業采銷平臺,詢價采購單數超60萬張,年采購規模超1000億。2018年,1688平臺通過品牌1+N模式實現數字化聯合營銷,實現現貨交易爆發式增長616%,3M、施耐德、巴斯夫、博世等10個品牌因服務好、回頭率高等指標位列年度最受歡迎品牌榜單之列。
三、 電商平臺和服務商們——“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2019年互聯網的寒冬,某種意義上對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是好事,只有這樣才能過濾掉那些渾水摸魚者。真正要做好產業互聯網的平臺,一定是在某個領域或某項業務具備深度的認知,真正解決產業鏈上關鍵問題的。我認為在沒有成為巨頭前,做B2B電商的平臺只需要解決某一個或幾個產業鏈上的痛點,才會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才能繼續謀求全面的發展,否則一味的出售概念,沒有內功修煉的,一定會成為寒冬中被大浪拍死的人。
這些問題重點包括:
1、商品數字化建設,通過商品底層數據池的打通,建立規范的商品目錄,以及多媒體內容甚至虛擬現實的開發,更好的滿足客戶商品精準匹配需求。
2、供應鏈優化,在大規模集成訂單,靈活實現云倉儲等,降低傳統分銷經營中的流通成本,提升流轉效率
3、大數據精準營銷,與消費互聯網裂變式營銷最大的區別是產業互聯網需要精準的定義目標客戶,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積累和精準數字營銷技術,抓住核心客戶對象
所以我認為這些平臺們在這一年的宗旨就是擺正位置,去除浮夸。追求消費互聯網帶來的成功經驗和務虛的目標,一定是做不好產業互聯網的。
不要再以“賦能“這種詞來偽裝自己了,除了巨頭和頭部的品牌商們,連大大都不敢再使用這個具有上帝視角的詞了。作為一家電商平臺,連自己都沒啥能力的時候還想賦予別人能力?這樣只會讓人笑話,電子商務發展了這么多年來,消費品的實體店消亡了,馬云開始講新零售了,但是傳統產業的從業商們,除了感受到一點壓迫并沒有大規模的衰退和消亡。沒有任何產業被互聯網電商顛覆了,更沒有誰被替代了。
所以,從電商平臺的視角來看,重要的是與傳統產業的合作,因為傳統鏈路里運作了幾十年下來成熟的體系中沒有能力不足的空缺,有的只是需要進化的痛點,抓住點,看到合作共贏的空間,才能有效的和傳統產業融合。
四、客戶們——“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這是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簡單理解就是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樹立目標,這樣人生才不會迷茫。在產業鏈條里估計最不急于進行數字化和電子商務的,恰恰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客戶們。
他們可以肆意的在企業購平臺上發布一條專業工業設備和掃帚抹布“集成“的采購訂單并且要求隔天供貨,也可以任性的將幾百塊的零配件采購拿出來做個招投標和多方比價,美其名曰陽光采購。
如果不是采購者的不專業,我認為這個只是他們在玩弄數字化采購,他們不需要去研究分析何為數字化采購,究竟利益點在哪,他們有無數的采購渠道和供應商選擇,為什么要搞明白那三個問題。因為市場供需的不平衡導致了供給側目前深深的陷入買方市場,在這種背景下,任何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數字化,增效降本,都是偽命題。因此目前互聯網上的采購主仍然以小微型貿易商,中間商為主,夾雜一些小型終端客戶的非常規需求,尚未真正進入大規模的產業采購升級,這一個事實在2019年仍將會持續,所以改變客戶不如改變自己。
對于產業鏈上的需求方,根本的解決是,供給側的改革,通過數字化的升級,將產品供給的制造和流通匹配市場真實的需求。其實還是回到前面三個環節的問題上去了,也就是作為平臺,品牌和中間商,不能指望客戶的改變來迎合客戶,而是主動的改變自己優化產業鏈,通過產業互聯網來解決供需平衡矛盾,高效重塑商品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才能影響我們的客戶爺爺奶奶們。
不折騰的2019,產業鏈上下游都逐步認知了互聯網,有更多的玩家涌入,并開始在各環節發力??缃绺偁幈缺冉允?,但核心依然是傳統企業和互聯網的協同,最終來優化產業鏈的上下游?!赐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