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業也遭遇上升瓶頸,格外艱難。而當下中小支付機構便像極了中年人的狀態,既面臨日益迫近的降本增效防風險壓力,又需要在日益固化的市場格局中尋找突破,沒有一個容易。
人到中年,格外艱難,那么,中小支付機構的前路漫漫,路在何方呢?
從巨頭整頓收單市場價格亂象說起
新年伊始,微信支付團隊發布《關于規范微信支付合作伙伴拓展商戶費率的公告》,重申了微信方面打擊低費率拓展商戶的決心。該公告以央行2017年末發布的281號文為依據,在281號文中,央行曾明確要求支付機構:
“不得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務競爭;不得采用低價傾銷、交叉補貼等不當手段拓展市場”。
這一規定,在當時被視作是對支付巨頭一直以來補貼拓展市場行為的反制,在2018年,大力擁護并力推這一規定的,反倒是支付巨頭。
補貼拓客是好是壞,其實不好一概而論,時易位移罷了。
就像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所說的,“很可能今天的每一種罪惡,在以前都曾經被視為品質——一種使個人、家庭或團體得以生存的美德”。杜蘭特進一步解釋道,人類社會處于狩獵階段時,一個人必須隨時準備好去追捕、格斗和砍殺;一些男人必須同時擁有幾個女人,每個男人都被期望能使婦女頻繁懷孕,因此好斗、殘暴、貪婪和好色,在為生存而戰斗的時代,是一大優勢。從這個角度看,男人的罪惡可能是他崛起時的遺跡,而不是他墮落時留下的恥辱標記。
同樣的,當下被視作違規、擾亂市場秩序的“補貼”打法,也曾經在市場早期為巨頭立下汗馬功勞。
補貼拓市場,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市場份額,一方面制造行業性虧損,拖死實力弱小的競爭者、嚇跑潛在的進入者,比的就是資金實力,只有巨頭玩得起,也只有巨頭才是最終的獲益者。而當巨頭開始站出來,呼吁市場要理性發展、反對補貼性打法時,通常意味著市場格局已定。
上述公告之前,微信還發布了《關于抵制“零費率”、維護服務商市場健康發展的倡議書》,鼓勵廣大服務商舉報“零費率”、“低費率”拓展商戶行為,并不惜以終止合作作為終極處罰手段。對收單服務商和收單機構(包括銀行)而言,在拓展商戶時,若不能同時聚合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用戶不方便,商戶也不答應,這就是巨頭們的底氣。
能讓競爭對手為自己免費打工,這個時候,支付巨頭具備了某種類發卡行的地位,而且還是超級大行,彼此之間哪還存在真正的競爭呢?
當一個人,你無論如何也追趕不上時,他便不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不可逾越的山丘。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支付巨頭便是類似的存在。
這是當下的支付市場格局。
C端格局已定,B端卻并非新戰場
既然不可逾越,那就繞道而行吧。
2017年前后,互聯網巨頭布局金融,往往從支付入手,支付不僅可以搭建基礎的金融賬戶體系,也是最佳的金融流量入口,一度帶動了支付牌照的炒作熱潮。進入2018年,明顯感受到一個變化,沒人再談支付,現金貸成為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巨頭入局金融的主流選擇。與之相應,支付牌照的炒作迅速降溫,清清白白一張牌照,再難現此前動輒十幾億的景象。
新入局的互聯網巨頭們可以避讓,而中小支付機構,以支付為主業,則避無可避,轉型B端,似乎成為可行的選擇。問題是,B端與C端,本就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
在一個典型的支付流程中,手續費向消費者或商戶收取,在收單機構、發卡機構和清算組織之間分配。斷直連后,合法的清算組織只有銀聯和網聯,支付機構只能向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兩個方向靠攏:在C端支付領域,大家競爭的是類發卡行的地位;而B端支付,不過是在收單領域競爭。
從手續費分配的比例上看,發卡機構明顯優于收單機構,比如說,96費改之前,發卡行、收單方和清算組織的分配比例是7:2:1,一筆交易中,發卡行的收入是收單機構的3.5倍。
對兩大支付巨頭而言,在C端支付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后,也就在支付產業鏈占據了類發卡機構地位。而就中小支付機構而言,C端沒優勢,B端不過是變身收單機構賺個辛苦錢,替發卡銀行和類發卡機構C端巨頭打工,正如微信支付方面所講的,“微信支付目前沒有一個BD,服務商就是微信支付的BD”。
從這個角度看,中小支付機構放棄了在C端競爭,發力B端支付,只不過是產業鏈上騰挪,讓日子過得稍微好一點罷了,既不可能改變支付市場本身的格局,更不可能在B端再造一個支付寶或微信支付。
一個例證便是,自2003年前后支付行業萌芽起,便有一批支付機構專注B端,但經過十幾年的深耕,B端領域并未孵化出巨頭。
圍繞支付本身,難以做出新花樣,于是,大家開始談“支付+”,希望在支付基礎上疊加不同的增值服務,一方面增厚利潤,一方面來獲取某種能與支付巨頭抗衡的差異化競爭力。
接下來,我們就談談“支付+”。
“支付+”轉型,能稱之為風口嗎?
在C端,“支付+”通常表現為以支付為流量入口,疊加理財、貸款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在B端,“支付+”表現為一種綜合解決方案,在支付基礎上,為商戶疊加ERP、會員服務、營銷支持、經營大數據分析、電子發票、融資、理財等多元服務。
“支付+”最大的市場想象力,就是依靠支付數據沉淀,拓展消費金融、小微商戶融資等高毛利業務,正如支付寶上長出了螞蟻金服、蘇寧支付之上有蘇寧金融一樣。然而,巨頭們的一站式金融業務布局,并非全賴支付之力,更需場景助力。
拋開這些綜合性巨頭不談,就純粹的支付機構而言,在支付的戰場上落敗,又如何能在“支付+”的戰場上取勝呢?
首先,C端市場的“支付+”不用再討論了,這個市場已經隨著C端支付格局的固化而固化了。這里的C端,不僅包括作為消費者的個人,也包括作為個體經營者的個人,即大量的小微商戶。
那么B端市場的“支付+”呢?當然,這里的B端,先要把大量的C端型小微商戶排除在外。
就B端來看,每個產業都有自身的特點,用戶的需求也大多定制化,且講究人情維護,瑣碎復雜,并非巨頭所擅長。舉例來說,要拓展互聯網金融領域,支付機構不僅要提供支付渠道,類資金存管業務(包括為銀行存管提供技術支持)也往往是行業剛需,而C端支付巨頭并不愿意提供類似的增值服務。
不過,現階段來看,支付機構的B端“支付+”業務,其作用更多體現在營銷層面,通過為商戶提供近似“免費”的增值服務來拓展市場,稱之為“營銷層面的創新”更為合適,還不具備戰略層面的重要性。
以上市支付公司匯付天下為例,成立于2006年,一直專注B端支付,從2015年以來的數據看,體現“支付+”的金融科技服務收入(主要包括賬戶管理系統、客戶驗證系統、銀行存管技術支持、風控能力輸出等增值業務收入)占比一直不高,營收依舊依賴支付主業,增值業務只是點綴。
至于說,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隨著中小支付機構在B端布局的深入,占據足夠大的市場份額后,也可以拓展企業貸款等高毛利金融業務,那就是后話了。更何況,隨著支付巨頭明確發力B端,攜用戶、場景、數據、科技及多元業務協同優勢,后發先至,亦未可知,屆時,中小支付機構的B端“支付+”的想象空間,恐怕也被封堵了。
如何破局:監管手里有把萬能鑰匙
說了這么多,一直講問題,沒說解題思路。有些題是無解的,不過,金融是個強監管領域,監管手里通常有把“萬能鑰匙”。
隨著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的落地,一般認為,支付行業即將步入常態化監管階段。所謂常態化監管,大致可理解為,監管制定行業運行的底線與框架,底線之上、框架之內,交給行業自己,監管不再行使其絕對影響力。
行業若處于健康發展狀態,自然應該如此,問題恰恰是,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之后,支付行業的運行已經恢復健康了嗎?這個問題留給讀者自己思考吧。
最后,以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關于中央銀行職責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如果微觀主體不健康,貨幣政策就沒有好的傳導機制,宏觀調控就缺乏基礎,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關注并參與微觀主體和金融體系的健康化,并體現為我國金融機構的改革開放、財務重組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