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O2O等市場驅動類項目風口退潮,AI、大數據、云計算等B端科技成為資本新寵。而早在4年前,云啟資本就將聚焦于“工業4.0和產業升級”,更一度被評為最懂技術的新興精品VC。
成立之初,云啟資本就以精確命中全國最大全產業鏈鋼鐵企業找鋼網聲名鵲起,此后又一舉投資了油氣交易平臺找油網、工業品分銷平臺工品匯、醫療器械出海S2B2C平臺聯醫醫療等平臺,成為投資產業互聯網最早的一塊名牌。
在產業升級領域,云啟資本首先盯上最困難的“基礎設施”類:做大數據科技的云英、混合云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騫云科技,企業云服務提供商寄云等。就連聽來頗為枯燥的數據庫企業,云啟也一投就是四個。
此外,云啟家族還鐘情于生產聲學、無線射頻、毫米波雷達等純正“硬核黑科技”。
“對我們來說,看準一個行業就進行深度研究,研究清楚就迅速在該領域快速布局。”創始合伙人黃榆鑌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從海軍上校到軟件工程師,加上在中美兩國接近20年的投資經驗,黃榆鑌的經歷讓他堅守科技和創新的核心價值。2018年,他進入福布斯最佳投資人榜前三十。
但豐富的一線企業經驗又讓他格外理性和務實。盡管基金投資了不少產業互聯網項目,他在專訪中卻坦言,目前東南沿海很多工廠尚處于“工業1.5”時代,想跨越到“工業4.0”,不無難度。“我跑工廠跑了20多年,一套提升效率的系統可能會因為成本問題引起猶豫,”黃榆鑌表示,“但我們看需求完全是帶著開放態度,我們不看今天發生的事情,而是三到五年后發生的事情。”
供應鏈優化仍有機會
《21世紀》:云啟資本成立之初就投資了找鋼網、百布等,這種“找東西”的企業商業模式是怎樣的?這些年來有怎樣的變化?
黃榆鑌:“找東西”網站有個特性,就是通過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國內各產業的供應鏈。
傳統來看,中國的供應鏈是各省有個省代,下面有市的代理,然后街道又有個代理,每一層剝下去每個人都要收點費用,品牌商甚至不知道賣給誰。現在可以利用互聯網把整個鏈條縮短,省下來的利潤你可以賺一部分。
這類企業也進行了迭代。只要人群量有足夠大的時候,平臺就可以往上游或者往下游擴展,比如百布,量足夠大時,就可以去包一個織布廠。找油網跟物流合作很多,物流巨頭普洛斯就是他們的投資者,那么可以在物流園區做一個加油站來導流。
《21世紀》:找鋼網是多年前成立的,后面又出現很多類似企業。現在這種找東西模式還有市場機會嗎?有算法的創業者怎樣找到較好的機會?
黃榆鑌:現在比較知名的有鋼、布、柴油這些,但產業這么多,每個大的賽道都有機會。美國各行業產業化時間較長,企業利用兼并收購,很多已將供應鏈上下游合并成一個大公司,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機會。
找機會首先要看行業是不是夠大,每個規模超過百億的行業都可能存在縮短供應鏈的機會,因為這種模式的技術門檻不是很高,關鍵在于對團隊對行業的理解、技術的應用,以及模式能不能跑出來。我們進入這些公司時,一般可以做到幾千萬到幾億的銷售額,與整體行業規模比還很小,模式一旦出來,兩三年時間可以做到10倍的增長。
另外要看行業特性,是否能占住中間這個環節。最好的生意模式上游是分散的,下游也是分散的,只要你有辦法把這個量湊起來,平臺價值就會更大。
工業互聯網To G領先
《21世紀》:最近產業互聯網這一塊也很火。除了前面講到的供應鏈問題,很多人開始做工業IoT平臺、云端工業解決方案。西門子和GE是先驅,以阿里、華為為代表的云巨頭,還有海爾等產業巨頭也在推,對這塊你怎么看?
黃榆鑌:首先,用IoT、物聯網技術、感應器、無線、算力加云加算法這是大方向沒錯,現在看來唯一有錢買單的是公安、政府,用得如火如荼。To G部分明顯跑在前面,這部分需求撐起很多家人臉識別公司。說到數據庫公司、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整個國家的數據升級肯定是很大市場,比如校園系統的升級等等。
民企的制造業這一塊, 盡管工業4.0前景特別好,但據我觀察國內工廠,兩三千人、規模成熟、模式清晰的廠在深圳東莞很多,自身經營很好,但它們更多是在工業1.5時代,要走到4.0,首先要走到2.0、3.0,民企的工業互聯網動力會有一點點猶豫,速度會慢一點。
《21世紀》:那么創業者如何能讓這些企業為效率提升買單?
黃榆鑌:從實業看,成本回收很重要。你跟民營老板說我給你一套系統,講得天花亂墜的,他也說相信你,然后猶豫不決。他心里肯定說,我買了你這套系統,你一年能給我賺多少錢、省多少錢?我有2000個員工,你說這個機械臂一進來馬上可以少用5個員工,那我馬上買。
我們幾年前投資的擎朗機器人在海底撈為什么會大規模上量?因為有辦法做到100塊一天,3000塊一個月。現在一個傳菜員工資加五險一金要五六千塊,甚至更高,擎朗說(機器人)100塊一天租給你,老板就會說好,反正忙的時候用它,傳菜員招不到,找機器人來幫忙也挺好。
所以從企業角度,購買新技術的需求是成本回收,幾個月就有辦法把錢收回,他們就會大量使用。國內現在還是“創一代”階段,企業家覺得這是我的錢,有辦法收回成本我干,收不回成本我不干,等兩年再干。
聚焦硬核技術和數據庫
《21世紀》:剛才提到的機器人可以說是直接解決了一個痛點。除了找東西,云啟也投資了不少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技術。投資的邏輯是什么?
黃榆鑌:過去15年到20年是互聯網發展階段,互聯網起來了,就有很多數據,有人工智能,因此現在是智能時代。智能加上聯網就是我們想投的方向。
軟件方面我們主要看人工智能和數據庫。另外一大塊是硬件,全部的感應器、聯網、無線算力、5G、IoT、機器人、自動駕駛都在這個范疇。
自動駕駛方面,二三十公里每小時的我們投了新石器,它跟百度大腦合作做物流配送園區的機器人;五六公里以下或者兩到六公里每小時的,我們投了剛才提的擎朗機器人。此外,我們也投了很多硬科技,我們愿意投資硬科技,毫米波雷達、減速機、一些很需要的核心零部件,這是云啟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