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應鏈的形成有賴于管理能力體系的構建,這種能力包括以下6個方面的要素。
1、了解供應鏈客戶的真實價值訴求
了解供應鏈客戶(這里的客戶是一種廣義概念,既涵蓋終端消費者或購買方,也包括所有與企業合作的主體)真實的價值訴求是拉動式供應鏈的前提,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真正洞察客戶內心深處的經濟與情感訴求,而不是外在的產品和業務需求。
2、供應鏈全程可視化
供應鏈全程可視化管理指的是供應鏈各參與方能夠對供應鏈全過程、國內外市場的狀態和運營及時地反映,并追蹤物流、交易的狀態和活動,實現對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的及時檢測和操控。
這一目標在傳統的產業供應鏈模式下較難實現,原因在于供應鏈參與方比較復雜,信息系統不一致,人工干預較多,缺乏生產制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供應商無法保障質量,導致過多產品被召回。
因此,如何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視化成為智慧供應鏈的關鍵,而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互聯網、物聯網、RFID等技術,建立起真正標準化、規范化、可視化的供應鏈網絡。
3、建立模塊化的供應鏈運營構架
智慧供應鏈追求的是充分應對真實的價值訴求,及時、有效地設計、建構和運營的供應鏈體系。運用模塊化方式進行供應鏈集成,能迅速地運用自身、外部第三方等主體或機構的能力建立起獨特的供應鏈競爭力,在不破壞原有體系的基礎上實現供應鏈服務功能的快速定制,具有良好的智能反應和流程處理能力。也就是智慧供應鏈的柔性組織能力會更為強大。
4、實時的供應鏈計劃與執行聯接體系
即供應鏈計劃與執行體系的聯接能在數據和流程兩個層面同時實現。供應鏈計劃和供應鏈運營執行要行之有效,必須實現數據和信息的同步,相應地組織和管理流程也要同步。無論是計劃層面還是執行層面,所需要的數據和信息既包括歷史的,也包括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
因此,同步化的概念在于進行供應鏈計劃時要及時獲取運營層面的過往、即期以及可能的信息和數據,也包括供應鏈的規劃。與此同時,在執行供應鏈活動的過程中,又能根據實際發生的狀況和下一步需要執行的活動及時配置資源和能力,使供應鏈能穩定、有效地執行。
5、完善的報告和績效管理,以及良好的供應鏈預警
即能運用供應鏈分析工具比較預期與實效,實現統計性流程控制,防范因供應鏈運行超出預計范疇而導致供應鏈中斷或產生其他風險。
智慧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實現高度智能化供應鏈運用的同時,實現有效、清晰的績效測度和管理,建立貫穿供應鏈各環節、主體、層次的預警體系,保證供應鏈活動的持續進行、質量穩定和成本可控。
SCM World 的Kevin O’Marah 在2015年所做的全球供應鏈調查中,在涉及企業供應鏈管理最優先關注的問題時發現,企業最關注的問題包括運用新型媒體獲取客戶反饋、削減運營成本以及敏捷地適應客戶需求。顯然,如何做到供應鏈運營高增值的同時,實現各環節、各流程績效的全面管理和預警是真正確立智慧供應鏈的關鍵。
6、建立、運營精敏化供應鏈
供應鏈精敏化指的是供應鏈智能敏捷化(即快速響應)與高效精益化(即總成本最優)相結合。精敏化這一概念最初由Ben Naylor 提出,以往精益和敏捷被認為是供應鏈運營的兩種狀態,兩者相互獨立,各自對供應鏈價值的四大要素(即效率、成本、服務和速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如果產品業務多樣性程度較低,市場變動較小,可以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精益供應鏈。反之,如果品種差異較大,市場波動性較強,可以建立追求速度和服務的精益供應鏈。
Naylor則認為在同一個供應鏈體系中精益和敏捷可以同時實現,并不互相排斥,關鍵在于如何根據市場的狀況和產業運營的特點來設計和安排解耦點,也就是持有庫存緩沖點。
智慧供應鏈建立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實現解耦點的遷移。
供應鏈的運營在解耦點的上游主要依靠預測,下游則完全按照實際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信息和數據運營。在新興技術出現之前,要想保證企業供應鏈運營的順利和有效,很大程度上只能取決于高精度的預測。
在按庫存生產和發貨的情況下,盡管上游的生產運營成本穩定可控,但是一旦預測出現誤差或市場有變化,下游就會產生高昂的庫存持有成本,并且服務的水準也會受到影響。
在按單生產和裝配的情況下,盡管供應鏈服務客戶的能力有所上升,但由于預測成分減少導致下游庫存持有量下降,往往會給解耦點的上游帶來生產運營壓力,如產能不足、時間太短、資源短缺等。因此以往的理論和實踐認為精益和敏捷是相互排斥的。
而智慧供應鏈需要企業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使所有供應鏈環節,特別是終端用戶的行為變化能夠及時得到反映、掌握和分析,解耦點能夠沿著供應鏈向上游推移,并且在保證服務質量和下游低庫存成本的同時,實現上游有序、穩定和高效的生產和運營。
供應鏈上游的設計、規劃和供應鏈安排能夠根據第一時間獲取的數據和信息預先進行,最終實現按單采購運營這種精敏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