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的身高,黑色眼鏡框,一身藍色西裝外套搭配牛仔褲,張建鋒出現在阿里云峰會現場。
張建鋒,外號行癲,阿里云最早期的工程師之一。
十年前,阿里云最初搭建時,他是淘寶技術總架構師,參與最早期阿里云的建設,一度堵上全部身家;十年后,阿里云成云市場大鱷,他轉身成為阿里云新任總裁,執掌帥印。
十年的時間,十年的匯聚,中國云計算,從無到有,滄海桑田,不過轉瞬。
互聯網的世界瞬息萬變,先行者和追趕者的角色在某個時間節點或將發生調換也不盡然。先行者厲兵秣馬,嚴陣以待;追趕者刀劍在側,奮勇向前。
2018全年阿里云營收規模達213.6億,問鼎亞洲最大的的云服務公司,在全球市場同樣位居前列。
騰訊公布了2018年財報,云計算依然逆勢上揚,成最大看點,2018年收入達91億元,同比增長100%,成為騰訊to B航向的最大抓手。
陸奇出走,百度折戟。盡管百度云在2018年只有33億的營收,但對于接下來的2019年,李彥宏同樣制定了百億的目標。
除此之外,還有華為云、金山云、京東云,在廣袤的云計算大地上,公共云、混合云、私有云相依相存,中國互聯網巨頭們都在拼盡全力進行云的布設,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交相輝映,筑造起中國云計算超級版圖。
或是主動革新,或是被動突圍,這是一場互聯網浪潮中躲不掉的新革命。
裹挾著,奔涌著,人們進入了一個云的時代。
正如張建鋒說的那樣,“All in Cloud的時代已經到來。”
技術推動進步,早已被印證在時代的血液里。中國聯通與阿里云成立公共云平臺,永輝超市接入騰訊云打造零售新模式,斗魚、花椒直播接入金山云,華為云不斷升級自身業務,助力大客戶完成“上云”……
在如今的時間節點,“上云”模式已完全起航。
2003年,亞馬遜的首席技術官Werner Vogels在社交問答網站Quora上寫道:“我們憑經驗知道,采用一種傳統的多數據中心模式來維護一套可靠的、可擴展的基礎設施,其在時間和人力方面的成本可能高達70%,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資本,才能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維持正常運行。初衷是,提供的服務可以把這個成本降低到30%或更少(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成本可以低得多)。”
這是對于“云”的首個認知。
3年后,亞馬遜發布了第一代版本EC2,后者成為亞馬遜云服務系統迄今為止強有力的基石。也正是這個舉動,點燃了整個公有云市場。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微軟Azure、阿里云、谷歌云、IBM紛紛揭竿而起,構建起了初步云版圖。
根據賽迪顧問預計,未來云計算市場規模將保持20% 以上的增長速度,2019 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5706.4 億元。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企業上云工作目標,到2020 年,云計算將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上云企業將新增100 萬家。
千億級市場下是互聯網下半場迅速發展的云時代。
那么,云到底是什么?
由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云計算是是通過網絡按需提供可動態伸縮的廉價計算服務;而云平臺,則是通俗來說,就是企業運用云計算能力,可以實現降本增效作用的平臺。
從某種程度來講,云可以理解為新科技對傳統企業的改造,解放設備、簡化流程,使傳統企業能夠迅速跟上互聯網的節奏。
不論是賦能,還是助手,都是一場以企業為主導,云平臺貫穿其中的革命。
云計算在國內市場大有可為,現狀是國內的企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處于工業2.0階段。雖然至2016年中國工業云平臺企業用戶數已超60 萬,年均增長也超過了146%,相對超7000萬的中小企業,但這個數字仍少的可憐。IDC數據顯示,中國公有云市場不及美國3%。
對于當下的產業互聯網來說,企業完成云端化是其必要前提,通過云平臺完成企業的優化升級,在數據層面、風控層面、人員層面以及基礎設備層面進行“企業上云”,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企業進行改造,以適應不斷革新的產品需求和用戶體驗。
在十年前,很多人在問一個問題,“云是什么?我為什么要上云?”十年后,大家在討論的問題是“我為什么不上云?”
如果從現在回看中國云計算的整個發展里程,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科技推動時代的進步,但時代同樣也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2009年,阿里云“飛天計劃”正式開始。
這一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云計算開端的第一年,如果從現在回看彼時王堅帶領團隊克服千難萬險成功搭建阿里云平臺的場景,不難看出其本質的出發點——解決淘寶平臺的交易問題。
在人口紅利不斷上揚的2009年,阿里的電商業務迫切需要一個自主研發的系統來抵消掉日益高昂的服務器成本,阿里云應運而生。
萬事開頭難,選擇決定方向,在云這種技術周期較長的賽道上尤為如此。
2010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
談到對于云的認識,在場BAT的三位掌舵者分別談了自己的看法,馬云稱“云計算為阿里重新找到了一處礦產”,馬化騰表示“云計算確實大有可為,但是那應該是在一百年、一千年之后”,而李彥宏則稱“云計算就是舊瓶裝新酒,毫無新意。”
結果顯而易見,先行者阿里如今已占比超過40%,坐享云紅利;騰訊云緊隨其后,保持著連續地高速增長;百度云更是位居三者之末,盡管奮起直追,但在絕對的差距面前,后來者往往要多花費數十倍的氣力。
2009年5月,阿里以5.9億現金收購萬網,成立了獨立的阿里云公司。隨后幾年,阿里在數據開發和基礎架構上每年投入10個億,阿里云的戰略等級也被放到最高級。
如果說阿里是自成體系,那么對于湯道生而言,如今的騰訊云更多地是和微軟云對標,后者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云計算平臺。
游戲云,是給騰訊云被劃定的第一個方向。
2018騰訊因游戲業務市值一度蒸發1000多億,在危機意識驅動下,馬化騰帶領騰訊調轉航向,專注產業互聯網,全力支持云的發展。
窮則變,變則通。
廣泛的場景加持,騰訊云很快在游戲云市場站穩了腳跟。
百度同樣不甘示弱。2019年央視春晚紅包活動,據說,百度云一度承受住了當晚208億次的互動次數。
兩個月后,百度公布了2018財年Q4以及全年財報,在本次財報上,百度首次公布了其云業務業績數據,第4季度實現營收11億人民幣,比2017年第四季度營收的兩倍還多。從營收規模來看,百度云已列市場前三。
除了BAT三家之外, 還有擅長技術渠道、硬件業務的華為云、專注直播視頻的老牌金山云、發家電商、物流的京東云、立足數據安全、通信的網易云以及獨創PAAS模式的七牛云……
一超多強,是當下中國云計算的真實寫照,沒有誰甘心錯過這個互聯網下半場伊始就進行的游戲,在舞臺尚未落幕之前,一切都只是可能性。
不論是2c還是2B,說到底,技術的變革終究是依托于企業的發展需求,而將這一個個發展需求串聯起來,便構成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版圖。
IBM在跌倒的地方又跌倒了一次。
2018云市場上半年,IBM正式被阿里巴巴超越,丟失全球第三的位置,這個曾經被譽為“藍色巨人”的百年企業,正呈現出一個暮氣沉沉的老年姿態。
錯失云計算的IBM,如今正在承受著長達20多個季度的下滑,在瞬息萬變的云市場,一切落后都不會被原諒。
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新支柱力量,從最開始的電商高并發風險到如今的企業全鏈條解決方案,“云化”成為一個企業發展越來越必要的模式。
據億歐智庫最新發布的《2019年中國云計算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云計算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907.1億元,同比增速31.2%,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大關。而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給出的數據,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高達804億美元(約合5400億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46.5%。
對國內市場而言,盡管云計算市場規模和集中度增加,但市場競爭格局仍未確定,但從當下來看,我們或能窺到一絲趨勢。
1.混合云發展迅猛。數據顯示,在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策略中,82%的企業優先選擇混合云,尤其是對于三四線下沉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
2.云計算玩家AI化。人工智能有望成為云計算廠商新的變現方式,提高云計算的行業天花板,同時,發展人工智能將幫助企業實現更加有效的降本增效,提高企業效率。
3.云端結合將成為趨勢。邊緣計算與云計算結合將幫助云向更靠近用戶的方向延伸,便于滿足低延時、高帶寬等新興業務的需求。伴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對實效和帶寬要求較高業務的發展,云端結合互相配合、各負其責將逐漸成為趨勢。
▼
盛于風口,沉于落地,生于互聯網的云計算同樣也不例外。
2017 年,美團就砍掉了自家的公有云服務,中興云也不知何時從各類榜單消失……在日新月異的產業互聯網下,云計算的格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在《云計算進入下一個十年》中,Gartner 曾指出,到2020 年,只有提供IaaS、PaaS和SaaS 整體解決方案的廠商才能占據云市場的領導地位。
盡管云計算的口號被屢屢提及,但直到如今,人們才真切感受到它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更多的企業才真正將云業務放到臺面上談。
對于偌大的云服務市場,沒人知曉未來的格局,但每個人都將成為這場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或許若干年后回憶當下,有人感嘆,2019才是最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