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透露的信息,可大體測度騰訊未來幾年的探索基調,特別是產業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是騰訊在集團層面的長期戰略,沒有任何部門可置身事外,對此,騰訊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齊介侖
頭圖來源|史小兵
騰訊正在經歷五六年來最受關注的時刻。在祭出產業互聯網大旗之后,人們在這家成立超過20年的公司身上發現了新話題。上一次騰訊迎來如此廣泛的關注,還是在微信崛起之時。
去年9月,騰訊對公司架構做出重大調整,圍繞騰訊云組建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將絕大部分to B業務裝進該事業群,無論是業務方向、組織形態還是團隊文化,它都不同于騰訊傳統的消費者業務BG(事業群)。
調整之后,騰訊將走向何方一直備受矚目。5月下旬,騰訊CSIG和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旗下眾多高管齊聚云南,用數十場密集論壇和多場采訪,對外闡述了騰訊對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思考和方向。
在此期間,《中國企業家》與多位騰訊高管進行了交流。相較去年“930”大調整后的狀態,他們現在大多對旗下業務擁有更明確的思路,尤其在產業互聯網領域。
“產業互聯網是未來20年的行業關鍵詞,騰訊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堅定地表示。
在大會上,騰訊并沒有如外界期盼的那樣,就如何做B端業務給出明確一致的說法。不過,其間騰訊透露出的多個信號,決定著這個科技巨頭未來幾年在B端的探索基調。
一個被廣泛忽略的信號是,騰訊開放戰略的表述方式有所調整。
騰訊總裁劉熾平說,2010年騰訊就已經實施開放戰略,現在這個戰略需要進行更新,從“開放生態”變成“生態開放”。
在他的定義中,騰訊的外部生態包含三個群體:面向C端的合作伙伴,包括開發者、創業者以及數字內容創作者;面向B端的合作伙伴,集中于實體產業和公共服務等垂直領域;以及投資公司的企業群。
這是騰訊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對外闡述其生態的定義,從中能夠看到兩個明確信號:首先,10年投資超過700家企業后,投資并購業務已經被騰訊提至與CSIG和PCG同樣重要的位置,它為騰訊開拓大量B端和C端新領域,奠定了外部生態基礎;其次,騰訊做to B業務將成為長期規劃,而不是短期應對措施——湯道生說,騰訊并不是其他部門繼續扎根消費互聯網,只有CSIG擁抱產業互聯網,這是整個集團層面的戰略,大家都參與其中。
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開放尤其重要,湯道生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很難想象(騰訊)成為一家擁有10萬名銷售的企業”。單個公司能夠對接的客戶始終是有限的,騰訊需要大量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服務產品的開發、推介和交付。
舉例來說,騰訊為云南數字旅游和數字廣東兩個項目設立了專門團隊,但這種模式無法普及,不可能為每家公司都設立上百人的團隊來創造解決方案。騰訊需要與第三方合作,向不同的企業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提供開發和產品能力。
作為一家在游戲和社交領域的領先企業,騰訊過去十幾年中已經形成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思路,整個公司也充滿著產品經理文化。進入產業互聯網領域后,“用戶”的定義被放大,“客戶”的概念正在騰訊內部強化。
“以前做to C產品,自己就是用戶,體驗下APP就能找到問題;現在做to B業務,我們不再是最終客戶,要跟很多客戶交流,去理解他們的需求。”湯道生從去年開始,頻繁拜訪企業和政府客戶,聽取不同反饋。
因此,在騰訊內部,能夠看到大量客戶導向的改變。比如說,以往騰訊各個BG一般以產品為核心來構建組織;面向B端之后,騰訊開始根據客戶的不同來調整組織架構。
以騰訊云為例,目前在騰訊云內部的產業中心架構下,存在泛互聯網、泛政務和智慧企業這三個部門,分別對應著互聯網公司、政府機構和傳統企業這三類客戶。
騰訊云總裁邱躍鵬告訴《中國企業家》,騰訊云在內部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形態,將全部相關業務聚合在一起服務客戶;最終的結果是,雖然CSIG并非騰訊面向B端產品的唯一生產力,但卻是唯一的對外窗口。
再比如,過去騰訊經常講用戶價值,但現在,用湯道生的話說,“我們(也)關注客戶口碑,不僅是交付完產品就OK,還要讓客戶喜歡你”“我們要對用戶和客戶負責,to B業務不能只看當前”。
騰訊政務云副總裁、數字廣東總裁王景田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中國企業家》,政府信息化建設很難盈利,長期來看,這塊業務可能僅能收支平衡或者是微利;騰訊做政務信息化,主要是希望能夠對政府有所支持,更多體現的是使命感。
阿里巴巴過去幾年“大中臺、小前臺”的架構已經為外界所熟知,因此當騰訊在去年提出“中臺”一詞后,引來頗多困惑與懷疑。
在云南大會上,湯道生代表整個公司闡述了騰訊對中臺的理解,以及騰訊有哪些中臺。騰訊正在摸索屬于自己的中臺概念。
面對質疑,湯道生明確表示,騰訊并不是今天才做云和企業服務,中臺能力以前就有,只不過它們大多服務于內部業務,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才開始逐漸對外開放這些技術積累。他認為,騰訊擁有業界領先的技術和數據中臺能力,技術中臺包括通信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等,數據中臺包括用戶中臺、內容中臺、應用中臺等。
在采訪中,湯道生將騰訊的中臺概念細化拆分為各種不同的產品與能力。比如用戶中臺能為B端客戶提供用戶增長、用戶溝通、用戶數據保護和會員管理等完整工具,提升企業獲客、待客和留客的能力;內容中臺可提供版權管理工具;安全中臺可提升數據庫抵抗攻擊的能力等。
搭建中臺的任務,牽扯到騰訊的技術委員會以及整個技術體系,湯道生在采訪中表示,TEG(技術工程事業群)對CSIG的支持不遺余力。而關于技術委員會的最新進展,騰訊方面在大會上并沒有透露更多信息。
湯道生在大會上表示,“在產業互聯網大廈里,騰訊提供從毛坯房到精裝房的各種行業解決方案,企業不管規模大小、需求多少,都能拎包入住”。
騰訊達成這個目標的方式是先做標桿,再推廣。頭部企業的需求通常都比較復雜,騰訊在與它們合作的過程中,能夠開發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然后再吸引中小企業前來尋求合作,向它們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
在零售、醫療和出行等重要細分市場上,騰訊已經做出不少典型案例。其中零售作為產業互聯網中離C端最近、最直接的一環,自然成為騰訊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主戰場之一。
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于去年3月成立,目前能向零售商戶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比如將到店的消費者數據化,用小程序為商戶增加會員,幫助零售商運營數據化、業務上云,提高運營效率,提供數據分析等。這些解決方案已滲透商超、服飾美妝、地產、母嬰等各個領域。
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對《中國企業家》等媒體表示,騰訊與20多家頭部客戶共同創造了10%的大盤生意增量。
但另一方面,產業互聯網是一個貫穿研發、生產、組裝、流通、服務全周期的概念,大多數企業和政府的需求多樣且復雜,需要騰訊提供定制化服務,便于跟合作方的系統相集成,甚至把部分模塊部署在私有云上。
所以當騰訊推出這些成功的標桿案例后,如何在更大規模的長尾企業用戶中推廣相關解決方案,將決定騰訊的B端業務能否真正滲透進各個領域和城市。
騰訊云從3年前就已開始投入國際化,與集團層面的出海步調基本一致。它的主要驅動力是匹配騰訊客戶國際化的戰略、海外客戶的入華需求以及騰訊海外投資企業的需求。
騰訊云副總裁答治茜表示,騰訊云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放了美國、印度、俄羅斯等25個地理區域,運營著53個可行區域。
如果從海外業務的分布領域來看,目前騰訊云的主流客戶仍然集中于游戲和視頻等騰訊的傳統優勢領域。
近兩年,迫于國內監管壓力等因素,中國游戲企業紛紛選擇出海,為它們提供服務的騰訊云也在加速出海。去年騰訊云在亞太區域的市場份額已經進入前四,2019年騰訊云的目標是海外收入增加3~4倍。
騰訊云國際業務總經理魏偉告訴《中國企業家》,去年“930”之后,騰訊云海外團隊和國內團隊之間的協同性有明顯增強,內部資源調配更有規劃性,與跨國公司的溝通反饋速度有所加快。
隨著騰訊其他業務部門在國外不斷拓展市場,出海正在成為騰訊云相較競爭對手的優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