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是手段,中國企業商業創新是目的。但商業創新的重點是什么?
很多做企業業務應用SaaS的中國企業和中國風險投資,連中國企業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就是把過去的java軟件用新技術重寫了一遍,認為這就是創新,認為這就是中國企業需要的,這太可笑了。你們發展慢,是鐵定的。
一、大時代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我一直堅信這句話。不管你是一家小企業,還是一家大企業,你其實是依賴時代成功的,和時代的勢能相比,你的努力微不足道。雖然這話難聽,但這就是本質。你暗合了時代的需要,時代會把你送上巔峰。成功,其實真的說命。
01、短期驅動事件:日美貿易戰
日美貿易戰后,日本企業受進出口管制、國內成本高升等因素,制造業開始向亞洲其他國家轉移,因而也造就了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日本企業在國內開始進行產業整合、市場份額集中、企業數量減少。日本企業在國際開始進行全球產業鏈投資并購。日本企業在管理方面開始聚焦:全球產業鏈資源整合運營管理、全產業鏈質量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
日本企業逐步退出最終商品制造與銷售,開始向產業上游新材料研究、產品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制造、精密機床設備聚焦。日本企業為了提升產品附加值,開始著重研發基于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計算機體系,以及智能硬件產品。
受日美貿易戰和成本影響,大量中小企業倒閉。日本政府為了拉升全社會經濟,開始進行貨幣量化寬松、加大政府債務、投資新一輪的城市建設,讓城市更加環保、節能、智能化、人性服務化。
歐美日韓產業集中的時候,只有資本并購一個推動力量,但是在我國,除了有資本力量推動外,還有歐美日韓當時沒有的互聯網力量,以及政府的推動力量。
02、長期驅動趨勢:中國企業業態進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跟隨中國工業進程和全球化進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家庭作坊業態。以家庭血緣關系來組織資金資源、人力資源,所有權關系模糊。
第二個發展階段:工廠業態。開始引入同鄉甚至外來打工者人力資源,引入其他投資,所有權關系開始逐步清晰。
第三個發展階段:公司業態。1993年,中國正式頒布《公司法》。1995年中國開始國企改制。企業建立現代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制度、設立企業法人,可以永續經營,也可以轉讓、上市、并購。企業開始產生專職的管理族崗位。
第四個發展階段:集團業態。中國雨后春筍般出現集團化是在2006年之后。不少企業因為業務增長壓力、成本壓力,開始走出本地走向全國布局,甚至有的企業開始探索海外全球化布局。也有的企業開始通過投資并購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進行多元化投資經營。
第五個發展階段:產業平臺業態。1960年代,美國處于工業社會后期,各大企業主要通過投資并購進行營收增長,不僅面臨著被美國司法部反壟斷拆分的威脅,還面臨著日本企業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競爭。美國企業開始重新思考產業價值鏈設計,放眼全球進行產、供、銷、研資源的重新布局。美國企業從產業集中集團型企業和多元化投資集團型企業,轉型成為全球布局的產業平臺型企業。縱觀美國企業的進化,以及日美貿易戰后日本企業的轉型,兩者殊途同歸都選擇了產業平臺業態。所以,中國企業下一階段發展形態必然就是:產業平臺。
03、短期驅動事件:全球疫情
2003年,中國SARS疫情。
2003年,創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開始做淘寶。但其實,中國第一個做B2C零售的,是1999年在上海成立的易趣網。
2003年,創立于1998年的中關村普通店鋪、年營收2000萬、批發刻錄盤刻錄機的京東,開始在BBS論壇上發帖、組織QQ群發帖,開始探索線上線下同時賣。
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被大眾接受,還得說有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8年。這是一個質變翻轉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三駕馬車的代工生產出口制造滯銷了。只能被迫出口轉內銷、批發轉零售。他們在國內沒有線下渠道,只能被迫探索線上渠道。
第二個階段:2009年11月11日,淘寶第一屆雙十一購物節。但是這第一屆就和超級女聲第一屆一樣,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真正被大家知道有個光棍購物節的時候,是2010年11月11日。
第三個階段:2014年。這一年京東和阿里都上市了。京東和阿里在2015年才同時宣布大舉進攻三四線城市。而且2014年是很多事情的起點:2013年12月,中國4G牌照正式發布。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大戰、外賣大戰、打車大戰等等,那是中國互聯網電子商務爆發的一年。
所以,你們這些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從2003年萌芽,到2008和2010年快速成長,到2014年爆發。十年跨度。
04、長期驅動趨勢: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的天然先進性
互聯網電子商務具有先天的先進性:
站在業務增長角度來看,
在客戶掌握方面:可以直接連接、觸達消費者,并且可以直接與最終消費者互動、成交
在全球化業務開展方面:可以直接面對全球消費者
在不間斷營業方面:可以24x7營業
站在效率與成本優化角度,
在產業價值鏈優化方面:互聯網電子商務可以直接跳過中間所有中間商,可以利用社會化倉儲物流
在商業地產成本優化方面:互聯網電子商務通過智能排列/智能搜索、智能推薦/千人千面可以做到無限量的商業地產
在持續改進運營管理方面:可以很容易做到用戶行為全程埋點跟蹤,以便后臺分析洞察用戶需求,后續持續改進
在節省人力方面:互聯網電子商務可以做到消費者自助下單、自助支付,不需要昂貴的銷售人員接待
在大規模作業方面:互聯網電子商務企業前臺接單,后臺大規模自動化倉儲物流作業、智能調度
05、小結
從企業進化角度來說,就是產業集中整合。而產業集中整合最好的手段就是:資本+互聯網。
從企業商業創新角度來說,就是電子商務業務在線。
二、企業數字化技術和企業商業創新的關系
很多人不明白技術和業務的關系,就如同好多人不明白電子和商務的關系。所以我專門畫了一張圖來說明。藍色是商業創新,綠色是企業數字化技術,有箭頭表示什么樣的商業創新需要什么樣的數字化技術來支撐。我來詳細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張圖。
核心和咱們上一節分析的一樣,就是兩個核心:產業整合(產供銷研聯動)、業務在線(電子商務)。可能產業整合只有大型企業才能搞吧,業務在線,可是中型、中小型、小型企業都能搞的。
01、產業整合(產供銷研聯動)
產業整合需要產業互聯網來做產供銷研聯動。產業互聯網需要產業主數據服務,產業整合也需要產業主數據服務。
而產供銷研聯動,需要可信的區塊鏈技術做支撐。沒有可信鏈,產供銷研都是獨立的企業經營單位,就兩頭怕。
當然,產業整合,一定離不開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光靠自己來整,整不動。而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需要生態合作伙伴。生態合作伙伴需要通過OPen API平臺技術來連在一起。很多企業應用SaaS商,發展了一堆軟件營銷和銷售、實施、定制開發合作伙伴,這都是站在自己角度的自說自話。殊不知,人家客戶需要的業務生態合作伙伴。各位企業業務應用SaaS廠商啊,我警告大家一句啊,你不要想你有啥,你要想客戶到底需要啥。
另外,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這不同于企業范圍內的資源計劃、整合、調度,一個企業才有多少資源。企業資源計劃、整合、調度,可以依靠計算機程序邏輯和人工相互結合來搞。但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必須要通過人工智能來搞了,人在這里處于輔助位置了。
你想想京東自營2000多萬個SKU,你怎么做智能選供應商、智能選品、智能補貨、智能采購計劃、智能定價、智能上架排列、智能促銷組合、智能倉儲物流規劃...
02、業務在線(電子商務)
其實產業互聯網(產供銷研聯動)本身就是一個更大更長的端到端的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需要社會化資源整合與調度,如營銷資源、在線分銷資源、倉儲物流資源等等。你看阿里媽媽、零售通、菜鳥網絡、螞蟻金服就知道了。
而且,電子商務也是開展全球化的最好方式。歐美日韓在過去開展全球化的時候沒有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只能靠在線下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發展線下機構,成本和效率都不佳。而電子商務天生的直接面對全球消費者、零距離觸達最終消費者、24x7營業。
當然,業務在線也不僅僅是單純的電子商務。業務在線還表示:線下業務通過數字化技術,也能達到與線上同樣的功效。如通過智能貨柜(貨架)、智能購物車、智能稱重臺、智能POS機、智能攝像頭(用戶行為路徑跟蹤),也能做到線下和線下同樣的功效。這就必然需要智能硬件技術支撐。
另外,線上線下不能兩張皮,因為企業的客戶、庫存、資金都是統一管理的。所以企業需要業務中臺(統一會員、統一營銷、統一訂單、統一庫存、統一支付)。
而業務在線(電子商務),以及通過業務在線來搞全球化,都不可避免使用到電子商務彈性云技術、全球云計算平臺。
而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來自產供銷研產業互聯網和區塊鏈的數據,還是來自電子商務的數據,還是來自智能硬件和業務中臺的數據,還是人工智能需要的數據,都需要統一存儲和計算,這必然就需要到各種大數據存儲技術和各種大數據實時計算技術了。
不知道我把技術和業務的關系說清楚了沒。
最后,我用特斯拉汽車做題圖吧:特斯拉汽車一年出貨30多萬臺,豐田汽車一年出貨1000多萬臺。特斯拉汽車市值超過豐田,成為全球汽車最高市值。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