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上午,2021中國江蘇電子商務大會暨中國產業互聯網年會在南京舉辦。本次大會由江蘇省商務廳、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南京市商務局主辦,以"新理念、新格局、新合作"為主題。
匯通達總裁徐秀賢受邀出席大會,并發表主題演講《“以數賦實” 構建全價值鏈經營模式的產業下沉新通路》,會后匯通達總裁徐秀賢接受托比網專訪,就匯通達如何以數字技術賦能全產業鏈,如何助力實體經濟以及立足農村構建產業互聯網的實踐與思考進行討論。
作為較早深耕農村市場的產業互聯網企業,匯通達是這樣看待產業互聯網的優勢
徐秀賢看來,匯通達10年以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構建一條連接城鄉兩個市場的數字化的高速公路”。前一階段匯通達重點是修高速公路的“出口”——就是鄉鎮夫妻店,做市場端的建設。現在匯通達在持續做好鄉鎮夫妻店的“一店三開”、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反過來建另一端的“入口”——產業端、工廠端。在此,產業互聯網是“加速器”、“增壓閥”,讓工廠到零售的端到端的每一環的參與者都得到賦能、得到提升,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實現降本增效、價值再造。
匯通達認為產業互聯網的優勢主要有以下五點:
1、產業互聯網可以幫助產業端掌握細分的用戶和需求
用戶年齡多層次、地域差異性、需求多樣化現象愈加明顯,產業互聯網可以幫助工廠、渠道掌握普遍性需求,抓住細分用戶與市場
2、產業互聯網可以幫助產業端直達用戶、直達終端
渠道扁平化、終端可視化,因此工廠、渠道可以直接產生與消費者交互服務,直接、高效、精準的直達體系,讓工廠、渠道離用戶更近,更有效率
3、產業互聯網讓全鏈路實時庫存共享,從而實現供需匹配
“一盤貨、一輛車、一步到位”全產業鏈共享共通,讓貨物周轉由壓貨模式變成一體化共享庫存模式,按需配貨
4、產業互聯網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實現小單快反
“工廠看得到消費者,消費者看得到工廠”,從T+30到T+3的訂單周期,推動多行業、多領域的進入快速供應鏈階段
5、產業互聯網的全鏈路協同有效推動柔性生產、智能制造
“模塊化裝配、個性化制造、智能化生產、精準化研發”已成為現實,產業互聯網的平臺服務和全鏈路協同,讓研發生產環節供需匹配替代流通環節的供需匹配成為可能
徐秀賢認為產業互聯網將是我國的遠景戰略和長期戰略。
交易+服務構建農村商業流通的數字化底座
匯通達對托比網說到,產業互聯網關鍵在于鄉鎮店實體。470萬家鄉鎮夫妻店在農村商業流通的樞紐地位一直存在,且長期存在,怎么把他們數字化能力建起來,成為商品下行、銜接產業的“水龍頭”,和資源上行、服務農民的“路由器”,這是關鍵。
因此,匯通達構建高效城鄉流通體系的邏輯底層,便是處在農村商業市場流通關鍵位置的鄉鎮店。經過10年的探索,匯通達構建了以鄉鎮店為中心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閉環的“交易+服務”型產業平臺。
而 “交易+服務”模式其實已經形成一種良性的促進和循環——一方面,匯通達助品牌商高效地拓展下沉市場,增加了用戶在匯通達平臺上的采購規模;另一方面,交易業務的快速增長也為匯通達的服務業務沉淀了一批具有一定信任基礎和合作關系的潛在客戶,形成互相促進,彼此增益的關系,產生了一種“飛輪效應”,實現共創共贏。
匯通達也利用自身市場化運作優勢,與區域政府展開合作,共同推動農資現代化流通。
例如匯通達“集單反采”幫助農戶以較為優勢的價格采購到高品質的農資產品。例如匯通達服務的農資大戶:臨沂金璐商貿,山東吉勝農資,鄄城縣順發農資等,銷售尿素產品達1000噸左右。
農村經濟振興是長期主義
徐秀賢強調:做農村市場不僅要抬頭看天,更要腳踏黃土地,真正的扎根農村,和鄉鎮店老板天天處在一起,才能把事情開展起來,這是匯通達內部一直講的要有“泥腿子精神”。
并且要堅持“長期主義、久久為功”:國家講到2050年,實現全面振興,可見但凡和農村相關的都是大事業。匯通達創業至今10年,其實在農村的大場景、放在歷史的天空下才剛剛起步。要能長期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堅持讓農民生活得更美好大使命、大初心,堅持企業社會責任、而不是短期價值。
最后徐秀賢說到,這是匯通達的第一個10年,相信在接下來更多的10年里,匯通達還會堅持“讓農民生活得更美好”的初心和使命不變,攜手更多行業、媒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伙伴,共同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我國的下沉市場仍然存在廣闊增長空間,不僅將有量的增長,還會有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