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天,我接受一個電話訪談。聊著聊著,電話那頭問到: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企業有什么區別?如何向他們學習?
這是我最近常被問到的10個問題之一。
我反問:你是想問誰和誰的區別?
有三種公司:
1)電力公司;
2)拒絕用電的公司;
3)利用電力提高生產力的公司。
你是想比較1和2的區別,還是2和3的區別,還是1和3的區別?
今天的互聯網,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電。
也許一開始電的力量被發現,被逐漸掌握,被使用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時候,有些人是拒絕的,有些人是震撼的。拒絕的人會想:用電燈太反常人類了,自然光是最健康的,油燈再差,都不用電燈;震撼的人會想,原來電力公司這么成功,我也要成為電力公司,或者,我要向電力公司學習他們是怎么成功的。于是很多人問:電力公司,和(那個時代的)傳統企業有什么區別?以及:我能從電力公司身上學到什么?
今天回過頭來看,也許你會覺得這些問題有那么一點奇怪。
到了電力時代,就一定要向電力公司學習他們的運營、管理、文化嗎?我的餐廳用自來水,就要學習自來水公司他們是怎么管理的嗎?2向1學習,就能變成3嗎?我們是要向互聯網公司學習,還是向善用互聯網的“傳統企業”學習?
2互聯網公司身上有些東西,代表了“時代性”,但是也有些東西僅僅是代表了“行業性”,和“階段性”。2如果誤把1身上行業性、階段性的做法,當成是“先進”去學,你可能不但變不成3,還會加速死亡。
那么,我們來看看,哪些是互聯網公司身上“行業性”和“階段性”的做法。
互聯網公司身上最典型的“行業性”做法,就是“用運營代替出售”。
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在電腦前完成的,主要產品是一個網站或者APP。網站,和APP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行業特征,就是可以“后臺升級”。因為這個特性,所以很多互聯網公司對待產品最主要的邏輯,不是“出售”,而是“運營”。發布的那一天,才是迭代正式開始的那一天。
這種辦法背后的哲學思辨,很值得借鑒,那就是:不斷提高。但是這種產品哲學,更加適合用在可以頻繁迭代的產品上。對待一個吹風機,一個馬桶,一個大衣櫥,就未必可以了。因為用戶“迭代”的頻度,和互聯網產品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聯網公司身上最典型的“階段性”做法,就是“沒有KPI”。很多互聯網公司聲稱自己沒有KPI。但是,沒有KPI,不是他們成功的因,而是他們處于“創業期”這個階段的果。
我們把企業的發展分為創業期、成熟期、轉型期。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雖然星光閃爍,但還處于創業期。
創業期的企業,因為戰略還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打法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還沒有進行成熟期企業必經的“戰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的過程。
流程不確定,KPI無從談起。他們之所以沒有KPI,是因為他的階段。
如果一個成熟的企業,因為迷信互聯網公司,從而放棄了KPI的管理,其實是管理上的巨大倒退。這就像大人非要學習小孩子穿開襠褲,認為這就是童真一樣。
3那么,到底什么是“時代性”的做法呢?
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標簽。但并不表示這個時代只有互聯網。這個時代,因為連接效率的提高,網絡效應的凸顯,“連接效率”這個基礎要素一旦發生變化之后,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都必須適應這個時代。
因為連接效率的提高,企業總體規模會越來越小;因為連接效率的提高,傳遞價值的環節必然減少;因為連接效率的提高,企業管理會越來越扁平;因為連接效率的提高,用戶會成為生產的發起者,而不是消費者 ……不能適應“時代性”的傳統企業,將被淘汰;不能適應“時代性”的互聯網公司,將變成“傳統互聯網公司”,然后,一樣被淘汰。
回到那個問題本身,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有什么區別?
差別很大,如上所述,這些差別來自行業性,階段性,和時代性。這個問題背后暗藏的是虔誠的研究、學習的渴望。
可是,我們真的懂得如何向互聯網公司學習嗎?
互聯網公司就一定知道自己的做法,哪些是符合“時代性”的?哪些僅僅是因為符合“行業性”和“階段性”的呢?
如果他自我認知能力有限,誤把“階段性”當成“先進性”教給你,你還信了,會怎樣?
多少傳統企業學習互聯網公司的做法,認為自己也可以飛起來,最后摔死在山谷里?
互聯網公司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最終,我們是和互聯網公司一起,向這個“時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