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征收“數字服務稅”的提案后,11日法國參議院也投票通過該提案。這就意味著法國將對全球年營業額在7.5億歐元以上、且在法國境內年營業額在2500億歐元以上的“數字服務”類企業加征3%的稅收。此舉一出,美國立即啟動“301”調查加以還擊。
實際上,美法兩國在“數字化”領域早晚會有一戰。其緣由首先應歸結于兩國在數字化領域的發展進程,即“數字化率”上的差異。根據法國國家電視臺經濟頻道今年2月份發布的數據,當今世界上數字化最發達的國家是中美,而法國則要落后于這兩大巨頭不少。盡管美國不是數字化領域的老大,但中國在法國境內實際開展數字業務的企業數和業務量較美國企業要少許多,因此美國成為法國人的“眼中釘”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要歸因于美法兩國不同的經濟模型之間的沖突。“盎格魯-薩克遜”文化國家實行的是“基于市場”的經濟模型,而歐洲大陸文化國家實行的則是“基于銀行”的經濟模型。換言之,英美國家更多地依靠股市、風投等市場的功能,突出市場競爭;而歐陸國家則更多地依靠銀行貸款、政策調控,突出國家干預。這兩種不同的經濟運行模型,就決定了其間先天存有不斷的矛盾和沖突。
法國要在數字服務上對美國下手也是“蓄謀已久”。由于蘋果、臉書和亞馬遜等跨國“數字企業”對法國市場多年的滲透,法國本土同類企業的生存空間已是岌岌可危。比如亞馬遜由于其運營成本控制得當,并推行薄利多銷政策,多年以來一直實行“零”運費。僅這一項就讓無數法國電商惱怒不已。后來在法國政府推動下,歐盟委員會通過法案,規定電商零運費非法。亞馬遜不得已增加了0.01歐元即一個生丁(折合不到8分錢人民幣)的運費。筆者在法國時每次從亞馬遜網購書籍之后,都會收到加上這一個生丁運費的發票。
特朗普政府上臺以后,不斷在世界范圍內挑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以霸凌主義手段和制裁大棒打擊他國的科技企業。但是“三板斧”過去,法國發現美國的“對手”們也沒有輕易被打趴下,這在客觀上鼓舞了自認為被美國人“欺負”多年的法國人。
法國對“數字稅”已醞釀許久,無論從國際機構比如世貿組織以及經合組織的規定,還是從歐盟法規和法國本土法律來看,無一不是合理的。加之“數字稅”僅征收3%的稅,法國由此增加的稅收收入(針對所有國家的企業)才5億歐元。法國人這恰如其分的“溫柔”一刀,令美國人即使惱火,也不至于太有破壞性。
法國人之所以對兩國貿易糾紛勝負抱有信心,不僅是因為美國啟動“301”調查將在國際輿論上失去道德制高點,最為重要的是法國在貿易上并不那么畏懼美國。如今的法國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的經濟體,但其工業體系頗為完備,經濟構架也很合理。法國人認為自己不是英德,如果真的打起貿易戰,法國未必會失去很多。當然,法國人也明白,若要從長計議,還是要盡快在“數字化率”上下功夫,才能守得住國內數字市場。(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