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復工難題困擾著眾多企業。從原材料配送,到人員安排,到恢復流水線生產,再到資金鏈條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傮w上來講,是企業的節奏被打亂了,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讓企業以自己的節奏恢復運行。 如今制造業生產已成為供應鏈、產業鏈深度合作的生態融合的關系?,F在自身經營環境出現了較大變化,如果無法繼續為客戶帶來良好體驗,不能適時融入供應鏈,進行有效的系統管理,將會嚴重影響供應鏈的價值產出。此時提高企業管理供應鏈的精細度、敏捷度、縮短響應時長就變得格外重要。
一個高效的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可以幫助企業整合各部門信息數據、協同車間生產和管理部門、線上遠程觸達客戶、提升倉儲運輸效率、優化企業配置,縮短訂單交付期等等,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
供應鏈管理能夠加強企業的兩項能力:一是抵御風險能力,一旦發生重大事件造成打擊時,供應鏈中的企業面臨的風險較??;二是恢復狀態能力,當供應鏈中斷時,能夠快速反應并找尋恢復路徑的能力。
數字經濟是伴隨工業4.0出現的,它有幾個明顯的特點:數字、網絡和智能。數字經濟對供應鏈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原本在傳統工業里,工業的預測響應能力就很難做,數字化經濟來了,壓力就更大了。
數字化供應鏈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構建的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驅動的,動態、協同、智能、可視、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網狀供應鏈體系。應用數字化供應鏈,整個供應鏈就變成了并聯,同時也變成了網狀。每個部門跟客戶之間都能直接聯系,客戶的需求變化可以通過網狀直接回到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在快速響應的同時,提高效率、降低風險。
例如海爾,海爾是一家傳統零售企業,它們有一個COSMOPlat平臺,這個平臺是由設計師、模塊商(上游供應商)、互聯工廠、車小微(負責物流配送)等各環節組成,由傳統串聯的部門組織,變成共同面向用戶的并聯系統。每個環節都直接與客戶相連。數據打通之后,海爾與全球供應商的數據都被打通,海爾所有工廠數據也實現了共享。實現了用戶方、企業和資源的零距離交互。
客戶通過定制平臺提出定制要求后,“個性化”訂單能直達工廠,工廠通過智能系統自動排產,并將生產信息,自動傳遞給各工序生產線及所有模塊商、物流商。全流程透明可視。從訂單到工廠的生產再到物流的任何一個環節實時可視,用戶通過手機終端可以實時獲取整個定單的生產及送貨情況。用戶的定制需求和體驗信息可上傳至生產線相應工位,實現了對產品品質的提前管控,用戶評價與員工薪酬直接關聯。并且借助大數據分析提供售后服務,通過物聯網獲取售出產品的自診斷和自反饋,可在故障發生前提前預測,實現用戶零停機,在提升體驗之余,還能幫用戶節省備用機費用、縮短訂單交付周期等等。
傳統供應鏈面臨很多挑戰,具體可以分為四部分,即:需求的快速變化與不確定性、供應鏈的預測與響應能力、企業成本與風險控制能力、全球化的外部協作能力。
作為企業信息化的管理者,首先要把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的目標、戰略和愿景做整合,也就是供應鏈端的數字化要和企業其他模塊的數字化做一個協同與配合。并且企業需要在供應鏈的治理模式當中要根據流程再造,再造之后在流程層面要進行核心的數字化,供應鏈的數字化執行層面包含2方面,一個是供應鏈的數據分析驅動管理,第二個是通過供應鏈技術基礎架構和設施為供應鏈數字化提供底層的支持。
供應鏈數字化的角度下,企業成熟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字新手;第二個階段是縱向整合者,也就是跨職能層面的資源管理;在成熟階段也是第三階段是橫向協作者,也就是和全球的供應鏈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實現供應鏈的基本透明度;第四個階段是數字冠軍,擁有數字化的全解決方案,實現主動行動,決策和執行供應鏈對于客戶需求以及上游的相應。
數字化供應鏈在敏捷性上,需要增強響應能力主動預防、最后一英里配送、可拓展性、效率最大化組織靈活性,并且要有個性化體驗。在智能化方面,要考慮到可操作洞察力、自動執行、增強加速創新;在互聯化要實時可視、無縫協作,并且高度進化運營模式,協同計劃與調度。
第一,物聯網和云計算。
我們看數據采集有各種各樣的東西,例如RFID、攝像頭、掃描槍,再往上一層是數據集成,然后是信息處理、人機界面。最后把數據整合在一起,實現人機互動平臺,就是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需要和云計算連在一起。因為很多企業不可能自己擁有設備,擁有人員,去管理這套東西,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云計算。
第二,認知供應鏈。
供應鏈是可以學習的,它不只是按照人的命令行事,也可以輔助你思考、決策,還可以幫助人去理解問題、發現問題、提供決策,以及發現關聯性等,這就是認知供應鏈。
機器人也分自適應機器人、裝配機器人。裝配機器人是按照你設定的編碼走直線,碰到桌子不能走了怎么辦,按照程序退回來。但自適應機器人就是碰到桌子就拐彎,繞過去了。
設備壞了,壞了再去告訴你怎么修,這是一般最簡單的智能,智能是預防性,它會告訴你,你這個設備大概還要多久就要壞了,你該去做維修了,認知供應鏈和智能制造,這是最大的一個差別。
第三,區塊鏈。
區塊技術是一個分布式,沒有中心,是點對點的做。這種技術有不可篡改性,你記錄以后就沒法改了,還有開放、隱私等等好處。區塊鏈在供應鏈數字化有兩大作用,一個是做供應鏈金融,一個是做產品追溯。
過去的供應鏈設計是串聯的長鏈,數字化的供應鏈是網狀的并聯。
有人做過一些統計,53%的企業是數字化入門者,只是在做單點實驗;35%的企業是數字化探索者,已經在做局部推廣;10%的企業是數字化組織者,已經開始擴展復制,2%的企業是數字化轉型者,開始運行管理;0.1%的是顛覆者,能夠發明、創造一些數字化的優化創新,這個是我們國內目前的現狀。
中國少數全球性企業數字化進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整體產業結構復雜,企業分布較為分散,目前中國企業97%為中小型企業,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
今天的供應鏈所做的不僅僅是將材料和產品進行兩個地區之間的轉移。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供應鏈是信息生態系統的支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一組連接起來的、經過仔細協調的動態流程必須在每個級別上得到跟蹤,以實現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滿足客戶對增加靈活性、可視性和透明度的需求。
當代數字化環境下企業面臨客戶需求無法實時承接,訂單及相關狀態無法實時反饋;隨著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人才短板問題日益凸顯;需求預測無大數據及智能算法支撐,預測不具備指導性;客戶多產品要求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而隨附提高;客戶行為存在一定不可預估性;打通上下游企業客戶供應鏈需多方企業協作等挑戰。
下一代的數字化供應鏈企業同樣面臨缺乏清晰的商業價值評估、缺乏充足的人才、缺乏對技術現狀的理解、缺乏資本用于投資、網絡安全等挑戰。
參考文章:供應鏈專家王寒波:數字化轉型如何賦能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戰略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方法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