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鴻溝是農民這個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差距,缺乏有效的知識、技能、資本的介入,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極為緩慢,知識的集結與流動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民職業教育將成為破解農村發展困局的核心變量。
近日獲悉,國內首家互聯網農民職業教育平臺天天學農宣布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雍創資本領投,經緯中國繼續跟投。至此,天天學農成立兩年完成四輪融資。據悉本輪融資將用于完善課程體系、打造教研團隊、升級教輔系統。
成立于2017年的天天學農,目前已經布局3大學院,12大經濟作物課程,獨家簽約專家已經超過1000名,將農民職業教育落地到全國230余個地級市,平臺服務用戶已突破百萬,持續通過線上課程教學、線下實操培訓、農場定制服務、公益活動等形式多維度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提升種植和生產經營水平,實現優產增收。
天天學農創始人CEO趙廣表示:知識鴻溝是農民這個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差距,缺乏有效的知識、技能、資本的介入,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極為緩慢,知識的集結與流動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民職業教育將成為破解農村發展困局的核心變量。
同時,當下的農民和以前是有變化的,他們已由此前的小農變成了新興職業農民,他們把零散的土地集約化,進行了農業產業升級,分散的土地集約化種植,種植戶大多是規模種植。而規模種植和小農的最大區別是農民本身具備商人屬性,所以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是他們優先考慮的。也正是因為要獲取更大的收益,只是依靠以前的老經驗是不足為其以形成競爭力的,因此這些農民們有更大的需求想要獲取新的技術和知識。
舊產業的新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市場巨大
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農民教育經歷兩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新世紀以來,農村勞動力持續往城市轉移的過程中,再就業的培訓需求發展出了以新東方烹飪、藍翔為代表的“手藝”型職業教育培訓機構。
第二次浪潮是在2010年后,土地流轉的加速、種植結構改革以及城市農產品消費端的升級在全國2.6億的種植戶中產生了大量的以農業生產經營為職業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現代農民,他們對提升農業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的知識內容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原生農民(如家庭農場等)與返鄉農民共同合力篩選后,“綠領”型農民的迅速增長給了天天學農做職業農民教育的歷史機會。
每個種植戶背后都是個小B端,可延展的商業空間巨大。
最近一年,天天學農在原有的農技、農商、視野三大學院基礎上,縱向深挖,從售價個位數的技巧型小課到數千元的實操課程,再到數萬元的國際農業游學,天天學農的課程單價也已經從9塊9橫跨到2萬9,商業空間巨大。
用戶特征上,粘性極強、職業生命周期長是天天學農用戶最顯著的兩個特征。
在趙廣看來,農業職業教育是教育領域的藍海之一。首先職業農民這個群體規模非常大,目前新型職業農民有幾千萬;第二用戶的職業生命周期很長,改行的可能性小;第三是學習動機強、目的明確,就是希望效益最大化。因此,目前來看這一領域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深度挖掘用戶需求
天天學農強調自己要做“線上的農民大學”,課程內容和師資資源無疑是最重要的部分。
談到這方面,趙廣表示,做課程最核心的一點是所做的內容如何把握農民的訴求,想要農民為這些課程買單,不是簡單像其他知識付費產品販賣焦慮就好了,主要的是課程需要呈體系化,需要做充分的市場分析。
據悉,天天學農平臺課程以柑橘、葡萄、獼猴桃、草莓等經濟作物為主,整個內容從選題到包裝上架到分發等,都會進行長時間的實地考察,觸達農民的知識痛點。
在用戶畫像方面,用戶年齡在25歲—49歲,在所有人群中占75%,18歲—49歲比例超過80%,用戶最活躍的時間段,基本在晚上8點和11點,因為農民們白天大多在田地干活,晚上8-11點回到家才有WIFI。
同樣,也正是深入了解用戶,天天學農發現很多農業知識不能像得到或喜馬拉雅的節目一樣,聽一下就能解決。比如說葉子黃了,它怎么黃的,這里有很多原因,原因不同而且黃的顏色也會不一樣,所以用戶需要一些視覺上的輔助來判斷原因,由此公司在課程形式上,會采用視頻的模式。
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因為多種因素,農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一個簡單的病蟲害,可能就會有幾百種問題。
農民職業教育,是跨領域雜交的新物種,它有教育、媒體、農業、出版各類屬性。在平臺上,用戶最喜歡的專家類型有這三個屬性:專業度、實戰經驗和表達力。也是遵循這三個屬性,天天學農目前的老師80%是實戰派老師。
天天學農 農業課程視頻截圖
深入教輔環節,用成果驗證技術
除去教研與課程方面的規劃,天天學農對于教輔方面也有著明確的規劃。
趙廣表示:農民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購買人、學習人、檢測人、受益人的統一,因此,深挖教輔服務是農民職業教育能否持續的關鍵。同時因為農業作物生長具有物候期的季節性和重復性,農民職業教育沒有明顯的年齡限制和階段差異,品種一直在更新,市場一直在淘汰,成果驗證也充滿挑戰。
天天學農給出的方案是“雙師跟蹤制+實操檢驗制+收益反饋制”,講師+助教的持續跟蹤用戶的學習階段,在實操班、基地教學中進一步深入到“教、學、練、測”中的“練、測”環節,跟蹤成果反饋,最終是在用戶售賣農產品后,通過調查,獲得橫向與縱向的收入對比。天天學農現有的用戶反饋在平臺中學習農技知識的效果較好,無論是作物的品質還是種植的效率,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升級教研團隊,豐富體系課程
在未來規劃方面,天天學農將以升級教研體系為核心,同步拓展“校園+田園”授課場景,打造全年跟蹤的教輔體系。
升級教研教學能力,提升課程品質:
A. 組建學農研究院,儲備自有專家團隊,采用自有專家團隊+外部專家團隊聯合研發課程
天天學農正在籌備組建“學農研究院”。天天學農自有專家團隊的架構是組建首席+講師+助教的多層次專家模式,首席負責作物課程體系框架的搭建,講師負責各模塊內容的撰寫與課程錄制,助教負責課程制作與實操培訓的輔助。天天學農外部專家儲備充足,目前獨家簽約專家已經超過1000名。
B. 合作創辦線下教學和實驗基地,作為線下課程拍攝、農技教研團隊實驗示范地。
目前,天天學農已經與廣西、四川、陜西、山東等地區的多個基地合作,共同建設授課基地。在趙廣的規劃里,授課基地還將承擔更多的功能,在教研團隊的規劃上,天天學農也在嘗試將線下“教研根據地”與“植保前哨站”進行結合,同時根據培訓計劃有效結合“教”與“研”:在培訓的閑時深扎在一線,要求教研團隊前往典型區域調研,發布具有前瞻性的地區植保和解決方案指南。
繼續拓展職業農民的課程品類,豐富體系化課程:
成立初期,天天學農曾將課程設置為:10-15分鐘,簡單易懂、圖文音視搭配,知識點突出,課程整體學習體驗較輕,隨著頭部用戶更高的需求,天天學農的課程體系也逐步明確:圍繞著專項技術和全年種植管理兩個維度搭建,相比以往開發的技巧性、工具型小課,體系化課程更注重理論與經驗的結合,幫助農民循序漸進的學習理解,使得學員能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地勢等具體情況融會貫通。今年上半年,天天學農逐步開始開設“線上訓練營”、“線下實操班”、“海外游學”等重內容重服務的課程。授課場景也從純線上轉移到“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教育產品的客單價也在大幅提高。
談到為何能在兩年內獲得四輪融資,趙廣表示一方面投資方非常看好農業互聯網的機會,另一方面天天學農通過實際運營數據不斷在證明自己,這也加強了投資方對天天學農團隊的信心。
作為本次融資的領投方,雍創資本的合伙人吳云曉表示:“互聯網與農民職業培訓的結合能誕生巨大的產業升級機會,天天學農在農業知識服務領域找到了核心場景,結合先發的流量優勢和行業領先的教-學-輔體系,提供了切實有效、可規模化落地的職業教育服務,為農民種植水平及效率的提升創造了巨大的可能。”
經緯中國合伙人的肖敏表示:“天天學農創新性的商業模式經過2年的發展,已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國農民學習習慣的課程及培訓體系。天天學農在原有的平臺、課程、流量等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又在持續升級教研團隊,隨著不同農技培訓產品的拓展,我們相信天天學農將會不斷擴大行業競爭優勢。”
未來,天天學農在深耕面向種植戶們提供更多體系化的農技課程及實戰演練之余,還將持續探索涉農教育服務的藍海邊界,從農民職業教育到泛農業痛點領域,嘗試與更多新農業服務平臺進行基地托管服務、農場基地內訓、農資解決方案打造、農產品種植標準建設及銷售對接等,持續推動農業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