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全國兩會上,“環保”、“固廢處置”、“資源回收”、“閑廢資源增值再利用”等是熱議的話題。同時,“循環經濟”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意味著循環事業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閑置資源如何高效循環利用,更有效地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如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讓閑置資源搭上“數字化”“平臺化”的快車,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共贏?積微物聯打造的大宗物資領域專業的再生資源處置平臺——積微循環,經過4年的創新實踐,在“固廢處置”、“再生資源增值”等方面,不斷創新突破,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實現再生資源共享及價值最大化
致力于為客戶解決再生資源處置痛點,積微循環平臺以“互聯網+循環經濟”為核心,聚合社會資源,為用戶提供再生資源的在線交易、分級分類、加工、倉儲、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方案,努力實現再生資源共享及價值最大化。
“其實,積微循環打造的就是一個工業類的再生資源二手交易‘市場’,提供廢鋼鐵、有色金屬、閑廢材料、閑廢設備、危險廢物、報廢資產、固體廢物等再生資源的處置服務,基本覆蓋了工業企業全品類再生資源。”積微循環副總經理彭偉介紹到。
以平臺的方式,積微循環解決了過去再生資源交易過程中的諸多痛點,比如貨源信息不完整、價格信息不透明、物流信息不清晰、交易雙方不信任等問題,以數字化手段和專業人員全程監督、跟蹤的方式,確保整個交易更安全可靠、透明高效。
成都某金屬制品公司銷售經理林大強說,他們公司就是積微循環平臺最早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我們公司產生的閑廢有色金屬較多,某個月超過了1500噸。在積微循環平臺競買場發布信息兩天后,就有買家聯系并成功交易。直到現在,我們和積微循環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累計交易量超10萬多噸了。”
促進再生資源數字化、平臺化利用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閑置資源優化利用有了新途徑。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流、信用和支付等體系的不斷完善,為閑置資源“數字化”利用提供了支撐和保障。而積微循環也緊跟這一發展趨勢,不斷促進再生資源的數字化、平臺化利用,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更加精準的再生資源處置方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沖擊,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云”上生活沖破了空間障礙,帶來了更多可能。積微循環也不例外。一項“直播看貨”功能,讓原本因受疫情影響而冷清的再生資源交易市場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了。不用出行千里,來回奔波,只需線上輕輕一點,即可360°直播看貨,還可確定資源,線上競買、線上交易,在手機上只需幾十分鐘便可完成,省時、省心、省力,更有利于再生資源的更快更優處置。據統計,2020年,積微循環僅通過“直播看貨”完成的再生資源處置就達到了23000余噸。
為更好的實現再生資源數字化、平臺化處置,積微循環還將“直播+議價”的功能結合,達到直播帶貨的效果。客戶可以通過直播看貨找到自己需要的再生資源,再通過議價功能達成交易,讓交易過程更順暢、便捷,讓再生資源的處置不再困難。
助力再生資源處置做深、做細、做實
成立四年,積微循環走了一條踏實穩健的路:2017年4月,積微循環平臺上線,當年該平臺成交額就突破了1億元;2018年10月,平臺客戶突破1000家,在行業的影響逐步增大;2019年業務范圍不斷擴大,6月一舉斬獲“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創新類優秀獎”;2020年,線上推出“直播看貨”功能,線下開啟再生資源收集、倉儲、加工、銷售一體的服務模式,并成功入選工信部2020年新型信息消費項目。
面對國家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積微循環不斷加快平臺建設、優化服務功能,在線看貨、交易、支付等一體化服務流程日臻完善;同時,積極拓展再生資源加工業務、延伸服務領域,成功切入廢舊鋼軌處置業務,加快成都、西昌、攀枝花等城市的再生資源加工基地布局。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匯聚成發展的最強合力,使得積微循環不斷將再生資源處置做深、做細、做實,全力解決行業和客戶再生資源處置的“后顧之憂”。
作為整個積微生態圈的重要一環,截止2021年3月,積微循環平臺已擁有注冊客戶3197家,完成交易量182萬噸,交易金額突破54億元,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平臺知名度不斷擴大,已發展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專業再生資源處置平臺。
數字時代不僅為積微循環等再生資源處置平臺發展“插上了翅膀”,也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嶄新思路和便捷的實現途徑。積微循環積極倡導“物盡其用、再創價值”的理念及做法,是再生資源數字化、平臺化利用的有益實踐,也是助推傳統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探索。
此外,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力爭如期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作為碳減排、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再生資源行業迎來了的賽道與風口,積微循環必將大有可為,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