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有個鮮有人注意的現象,就是在面向消費者的2C領域有大量拷貝美國成熟模式的網站取得了成功。我們熟知的2C領域上市企業大多數都有模仿國外先例的影子。但是在B2B領域很少看到拷貝美國模式成功的例子,尤其是近些年這一現象更為突出。
國內2C領域互聯網企業早期主要靠美國資本發展,因此為了講一個好故事,或者為了能在路演時往往使用“中國的某某某”,比如“中國的雅虎”、“中國的Google”、“中國的Facebook”、“中國的Groupon”……這樣的描述加上中國龐大的市場,就可以給美國投資人講一個很好的故事。事實證明在2C領域有大量企業獲得了成功,中國互聯網從起始階段一度陷入這樣的模式,是由于資本溝通機制決定的。2C領域主要體現人性所以拷貝模式存在成功的土壤
作為人性來講,全世界范圍基本差不多。有貪便宜心理所以誕生了團購,Groupon和美團都需要。有溝通的基本需求,所以WhatsApp和微信也需要。有參與社交的需求,所以有Twitter和微博。有搜索的需求,所以需要Google和百度(需要說明是搜索引擎利用2C的流量賺2B的錢,應用本身更多服務的是2C)。既然人性都差不多,那么拷貝就存在成功的土壤。2B領域企業服務市場有本質的不同和巨大的差異化
如果全世界范圍人性受文化地域影響有部分差異,但整體區別不大的話。那么相對來說在2B領域有本質的不同,存在的巨大的差異化。這也是目前國內比較成功的2B領域企業沒有采用拷貝模式的深層次原因。
1.中美企業信息化水平嚴重不匹配
作為一個現代商業史極短的新興市場國家,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嚴重不足,這與西方企業完全不同,美國在企業信息化方面積累了長期的經驗,信息化管理已經是基本常識。換言之,中國企業缺少的是從客戶、銷售、分銷、倉儲等一系列“系統性”缺口。
2.中美企業數量、規模及業態不同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數量是美國無法比擬的,這也是企業服務市場規模可能會超越美國的基礎,但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同質化嚴重,創新嚴重不足,缺乏核心產品,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因此市場業態、交易模式都跟美國企業有巨大的差異。
3.中美B2B電子商務環境有本質不同
2C領域差異化不大,但在2B領域中美支付、物流、稅收政策等等有本質的不同,尤其是在大宗交易領域,支付條件、票款問題、物流基礎等對業務模式有極大影響。不過在2C領域小件快遞已經因為電子商務趕超了歐美發達國家,這也是給2B領域的信心,可以通過自身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營商環境。
阿里巴巴名稱是否部分拷貝了當年美國B2B知名網站Ariba無從考證,但至少可以肯定阿里巴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現在看來的確有勇氣和遠見。美國B2B主要是供應鏈采購,產品直接面向大眾,而在中國就復雜的多,因此電子商務模式本身就有很大區別。
Salesforce,Slack的成功,不一定符合國情。阿里巴巴完成了早期B2B的創新,同樣在企業服務領域,越來越多的SAAS廠商和投資人要明白,也需要進行革命性的創新。
在2B領域一味拷貝很難成功的原因,可能還有多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2B領域是真正考驗中國互聯網企業創新能力的潛在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能否跳出思維定勢,基于本土企業實際需求推出切實符合國內企業現狀的服務,不要一味迎合西方投資者的胃口,需要企業服務鄰域創業公司拿出勇氣和長遠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