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鼎文真的是汽車界的“老江湖”。
他被獵頭“賣”過三次,分別進入廣匯汽車、正通汽車以及潤東汽車就職。
而在這之前,郝鼎文早已和汽車“結上梁子”。多年的積累,讓郝鼎文在汽車領域的工作得心應手,他最后一個職業生涯是中國最大的豪華車經銷商集團“潤東汽車集團”,在公司上市后,他也覺得“做汽車職業經理人做到頭了”,便下定決心創業。
郝鼎文將視野轉移到國外,經過研究,他發現位于美國達拉斯的汽車配件查詢平臺Solera擁有全球9000萬汽配SKU,并提供碰撞維修估價、機動車歷史數據、零件訂購等服務,在2007年成功上市。
反觀國內,市場上卻沒有一家相應規模的汽車零部件數據平臺。郝鼎文搜羅了一遍國內的線上汽配公司模式,發現基本都“不實用”:上游供應鏈整合能力差,下游配件查詢需求無法被滿足,仍停留在撮合交易的粗放型模式。最終走向“燒錢補貼”,即通過補貼上游的方式,給予下游以優惠價購買配件。郝鼎文深知,此種模式“治標不治本”。
2015年,郝鼎文拿著賣車、賣房的資金成立“車通云”,以SaaS切入為4S店、維修廠提供汽配查詢及交易、車輛定損業務,搭建和完善數據庫后,建立“金融云倉”,為汽配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
這種模式也獲得資本方面的認可,車通云獲得由經緯創投領投,豐厚資本、陶石資本及麥騰創投合投的5000萬人民幣投資。
目前,車通云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在汽車經銷商工作期間,郝鼎文曾管理十幾家寶馬4S店,但冷清的門店客流促使他思考背后的原因。
郝鼎文主動尋找保險公司對接各種類型事故車以提升店面維修量,卻被門店員工告知即便各類車輛維修技術相同,但因“沒有零部件查詢系統”,無法準確獲知該事故車所需配件型號,進而無法購買相應零部件進行核價、維修,導致4S店維修產能空置。
究其原因,受配件查詢等制約,4S店只能維修其所服務的主機廠品牌車輛。郝鼎文思考,如果能用一套體系打通所有4S店以及其它維修廠家之間的零部件信息,或許能幫助緩解維修產能過剩問題。
于是,2015年,他成立“車通云”,為4S店、維修廠提供汽車零部件SaaS查詢系統,實現零部件查找智能化,即以可視化方式將車身不同位置與零部件進行關聯,并實現一一對應,客戶輸入車輛型號后,根據事故車輛損壞部位,在車通云頁面的車輛模型圖上點擊相應位置,便能獲取相關配件名稱、配件編碼等相關信息。
汽車零配件雖是標品,但數據量龐雜無序,構建數據庫是難點,也是壁壘。
經過一年半時間,車通云團隊進行車輛配件數據的開發,包含各類車輛車型從1985年至今的零部件數據,目前,車通云已擁有全部汽車品牌型號的SKU。
但依靠SaaS系統變現的天花板較低。在一次與客戶交流過程中,郝鼎文發現不少4S店或維修廠希望在查詢后能夠直接下單購買,此外,在SaaS系統基礎上增設交易環節,具備場景基礎。一張全新的創業版圖逐漸在郝鼎文腦中展開。
這張版圖的第一個發力點在引入汽配供應商各類零部件原廠編碼及價格。
傳統的零部件交易方式,是4S店或維修廠工人將事故車損壞零部件進行手抄,然后尋找零部件編碼及價格,“整個尋找、交易流程需要經過10~15個供應商,歷時3天左右。”
而車通云將零部件進行結構化后,需求方輸入車型等相關數據,便能自動匹配車通云數據庫中的配件編碼,生成訂單發送至供應鏈中心,“只需要15分鐘”。
對于模式較重的汽車行業而言,線下實體店的資源調配能力也不可小覷。
目前,車通云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建立供應鏈中心的實體店面,一方面,搜集當地供應商零部件價格上傳,另一方面,接受訂單后進行價格核對及發貨?!熬€下供應鏈中心起到的是‘0庫存’的作用,下游4S店、維修廠發出訂單后,車通云通知上游發貨到供應鏈中心,由供應鏈中心驗貨、發貨至下游。”
基于零部件信息及價格的一套數據庫日益完善后,郝鼎文將第二個著落點放在車輛估損業務上。郝鼎文將保險數據對接進入車通云,4S店、維修廠輸入車輛車牌號之后,該事故車輛的定損結構便被自動調取出來。4S店、維修廠根據事故車損壞零部件情況選擇定損方案。
獲取足夠的供應商配件及價格信息,以及下游4S店、維修廠交易需求后,郝鼎文將第三步棋落在建立“金融云倉”。
相比較于新車、二手車貸款而言,汽車配件的非標屬性,決定其無法被打包成為固定資產抵押銀行實現借貸。郝鼎文轉換思維:摸清配件供應商的庫存、價格,車通云獲取其交易價格信息,并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銀行參照車通云所提供的評估結果,給配件供應商金融授信。
一旦供應商出現貸款逾期,車通云將回購配件商品,并幫助供應商向銀行還款。“相當于銀行承擔0風險,有車通云的原值評估,三方回購和分銷渠道這三把利劍,可以從根本解決供應鏈金融風險問題.。”
完成這三步棋的基礎是完善的零部件數據,郝鼎文先后將各路精英人馬挖入車通云,進而攻下數據庫這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