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研究供應鏈架構,往往以企業為對象,從單一鏈條展開,關注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鏈主)與非核心企業(鏈屬)之間如何進行有效協同,從而提升單一供應鏈的效率和價值,并與其它供應鏈展開競爭。
為了確保競爭優勢,企業往往拒絕共享。因其體系封閉,內生循環,筆者將其稱之為 " 封閉式企業供應鏈體系 "。
近幾年,伴隨著供應鏈上第三方(如物流、金融、信息服務方等)的服務水平和整合能力的大幅提升,供應鏈架構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拓展,出現了產業 / 平臺供應鏈的概念。
在供應鏈網絡中,產業 B2B 平臺方同時為多條供應鏈服務,他們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增值服務,吸引了大量的上下游企業入駐平臺,形成了 " 企業(N)+ 產業平臺 ( 1 ) + 企業 ( M ) " 的模式。
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平臺往往強調共享。因其體系開放,外生循環,筆者將其稱之為 " 開放式產業平臺供應鏈體系 "。(為什么需要在平臺前加上 " 產業 " 這個限定詞,原因很簡單:產業之間的差異巨大,只有當平臺將其關注點下沉到某個產業的時候,它才能做到足夠的專注,才能發現產業上的痛點和效率改善點。)
如果往前追溯十年,我們會發現,這些供應鏈上的第三方服務商大多較為弱小,且十分分散,服務內容也較為單一。他們或者依附于某(幾)個大企業集團(鏈主),依靠鏈主給予的業務維持生存和發展,典型的代表如合同物流;他們或者僅從事某單一業務,是該業務領域的專家,但是無法形成綜合解決方案,客戶數量多,但是利潤微薄,且可替代性高,典型代表如貨運代理公司。
弱小受欺,被動挨打。以物流企業為例,前些年我們參加物流行業的峰會,聽到最多的就是 " 錢難賺 "、" 客戶少 "、" 壓力大 "。然而這幾年情況大為改觀,許多率先轉型的物流企業如今做得風生水起,從 " 小屌絲 " 一下子變成了人人羨慕的 " 高富帥 "。其業務線也從過去單一的物流服務,拓展到了信息化,甚至是投融資等過去只有金融機構才有權利玩的 " 高大上 " 項目。
其實這背后的邏輯并不復雜。過去第三方企業重點關注的是三流中的某個流,如物流企業關注的是 " 實物流 ",IT 企業關注的是 " 信息流 ",金融機構關注的是 " 資金流 ",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在以品牌企業為核心的 " 封閉式供應鏈體系中 ",控盤的是核心企業,即 " 鏈主 "。鏈主是三流的整合者,它可以選擇不同的物流企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來為其服務,其它服務方只能唯命是從、俯首帖耳。
然而,當第三方服務企業對三流進行有效整合之后,它就能夠脫離原有的 " 封閉式供應鏈 ",轉而成為 " 開放式供應鏈 " 的主導者了。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產業平臺方因為整合了 " 信息流、實物流、資金流 ",甚至有能力成為多個供應鏈鏈條上 " 鏈主 "。所以,我們判斷誰是鏈主,與它在供應鏈上的位置沒有關系,而取決于它是否掌握了供應鏈的核心,即 " 三流 "。
在供應鏈體系從 " 封閉式 " 向 " 開放式 ",從 " 企業 " 向 " 產業平臺 " 轉變的過程中,供應鏈的管理、供應鏈的架構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作為供應鏈架構師,我們不妨來做個對比。
首先來看 " 封閉式企業供應鏈體系 " 的架構重點:
1、供應鏈結構:推拉結合,核心企業控制三流
通過 " 兩向一點、推拉結合 ",來降低牛鞭效應對供應鏈造成的影響。具體見筆者專著《供應鏈架構師——從戰略到運營》第三章。核心企業地位的強弱體現在其對該封閉鏈條三流的掌控力上。
2、資金流:關注企業現金周期、供應鏈 1+N 模式
這里面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現金周期,我們希望做成是負數(天),這樣企業可以做到資金不斷流,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第二部分是嘗試使用供應鏈金融工具。作為鏈主,可以利用自身資源推行 1+N 模式,提高上下游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控制力。具體見筆者專著《供應鏈架構師——從戰略到運營》第九章。
3、實物流:關注外包與自建的合理規劃,輕和重的合理搭配
對于核心競爭力部分要堅持自建,而且要敢于投資、敢于重資產。這方面,華為和京東是個好例子,這么多年的重度投入,換來了今天的成就,而且為競爭者筑起了高高的門檻。而對于非核心競爭力部分可以選擇外包,3PL、VMI、IT 外包都有相當成熟的案例。
4、信息流:關注信息協同的等級
上下游協同,主要是打通信息的共享機制,可以使用 S&OP、CPFR、CRM、SRM、EDI 等方法、工具、系統來解決上下游信息共享的問題。然而,封閉式供應鏈共享的難點在于信任和競爭的博弈。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要防著合作伙伴把信息分享給競爭對手。因此,封閉式供應鏈體系在協同上強調戰略合作 + 信用背書:不同的信用、不同的關系、不同的信息共享等級。在某種程度上,這也阻礙了產業的發展。
5、典型案例:可口可樂、寶潔、華為、海爾等
與 " 封閉式企業供應鏈體系 " 不同," 開放式產業平臺供應鏈體系 " 的架構重點如下:
1、供應鏈結構:關注路徑和效率的優化,平臺企業整合三流
所謂路徑 / 效率優化,即通過產業平臺減少供應鏈上的非增值路徑,但前提是平臺要有足夠的能力來整合三流。注意,這里使用的是 " 整合三流 " 而不是 " 控制三流 ",因為產業平臺是一個開放式平臺,應該通過有效整合三流來提供服務和價值,且避免與上下游發生過多的競爭;而企業封閉式供應鏈則以 " 控制三流 " 作為其保持競爭力的重點。這兩者會有一定的不同。
2、資金流:提供供應鏈 N+1+M 服務,提供信用,風控是關鍵
在資金流上,產業平臺作為第三方,可以依托上下游交易提供豐富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并通過控制物權、數據、交易等來提供信用。由此,風控體系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平臺資金流架構的關鍵點了。
3、實物流:提供物流增值服務,盡可能控制貨權
由于為海量的上下游提供服務,物流的規模效率大大提升。物流企業重資產投入所產生的競爭優勢以及成本優勢得以體現。加上物流服務可以控制貨權,為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了良好的信用支撐。所以筆者常說,物流企業天然具備做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4、信息流:信息共享,大數據和反向定制
信息流是平臺的關鍵抓手,實物流可以不走、資金流可能不過,但是如果沒有了信息流動,平臺就完全失去了價值。因此,無論自營還是撮合,無論初級模式還是終極模式,信息系統的投入是所有產業平臺都繞不過去的課題。掌握了信息流,才有了大數據的基礎,才有可能未來走向 C2M/C2B 反向定制。
供應鏈,從企業到產業 B2B,從封閉到開放,是大勢所趨。當價值鏈發生調整的時候,企業的核心價值是否會發生變化,企業的供應鏈架構是否會受到沖擊,是堅守還是變革,每一家企業都應當思考。
誠然,未來的供應鏈一定是 " 封閉 " 和 " 開放 " 二者皆有。強勢企業可以繼續深耕經營其封閉供應鏈,保持其競爭優勢。而弱勢企業則需要抱團取暖,依托平臺提供的供應鏈服務來與大企業集團展開競爭。
這是一個有趣的時代,微笑曲線已經漸行漸遠,強權不再獨攬,屌絲可以逆襲,平臺可以爆發。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尋自身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