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一樣,在外面我們為阿里驕傲,為阿里自豪,但在內部我們也要深刻檢討。作為投資人,看過很多阿里同學的團隊,也看過很多阿里創業的項目,從中也發現很多的不足,所以今天的主題是分享如何避免創業的敗局。
一個成功的創業和一個成功的投資一樣,價值的創造是靠增長和效率同步來實現的。前段時間網上流傳我說的一句話:沒有效率的快速增長是加速自殺。
看到很多阿里同學或者其他創業者,給我們的業務計劃都是告訴我們,他們能做多快,能做多大,卻從來沒有說過,他們在做快、做大的同時效率有沒有提升?有沒有惡化?以及是用什么樣的效率做到多快的多大的。
外界在對阿里的成功報道中也通常說阿里曾經有多快,阿里現在有多大,但是阿里的同學我們回憶一下,馬總當時給我們三個不同的業務都定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效率指標。比如,對于B2B,馬總定的目標是人均一百萬的收入;對于淘寶,目標是人均一億人民幣的交易額(GMV);對于支付寶,目標是人均3億的支付交易額,當然這些目標數字不是隨便出來的,它是有前瞻性的。
回過頭看,也正是因為馬總當時定了這三個最關鍵的效率指標,B2B人均100萬收入,淘寶人均1億GMV,支付寶3個億的支付額,再加上速度和規模,才成就了螞蟻金服,成就了阿里巴巴集團。
所以阿里的老同學出來創業,我建議多考慮那些帶“效”、“率”的指標,人效、店面的平效,包括轉換率、復購率、滲透率、庫存周轉率等等,看到很多阿里出來創業的公司,一個月收入500萬,虧損500萬,這在全世界都是一個不可持續的模式,這中間的問題就是很多“率”沒有掌握好。
其實,成功的關鍵是活下來,活下來的關鍵是效率,效率的很多關鍵是業務的密度。不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要做北上廣深,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做全國規模擴張。效率的核心是密度,密度做起來,品牌就容易傳播。密度高,管理成本就相對會低。
因為頂著阿里的光環,阿里同學創業,讓很多投資人刮目相看,通常天使輪、A輪都很容易拿到錢,甚至包括很多阿里創業投資人都愿意投資他們,這是很多創業者做夢都沒有的福分。但是融到太多和太容易的錢,也并非一定是好事。對于融資,真的是前面容易后面難,前面難后面容易。
錢來得太容易,花錢的時候往往就不珍惜。等到了B輪,尤其C輪,阿里光環在投資人眼中已經不值錢了,而且規模大了,阿里老同學們的友情贊助也不太可能了。這個時候,阿里的同學如果拿不出真金白銀的數字,拿不出真才實干的業績,那在市場上還不如其他的創業者。
所以我建議阿里出來的同學創業,一開始,能不拿阿里老同學的天使,能不拿熟悉的人做A輪就不拿,最好去拿專業的機構,拿很難拿的錢,是對自己的考驗,不要輕易的去拿太容易的錢,也不要去拿太多的錢。
在早期,馬總跟孫正義談融資,孫正義想投5千萬、1個億美金的,但馬總說2千萬就可以了,其實1千萬也夠了,有這樣的心胸能拿錢,不拿那么多,對早期的股權稀釋也比較有利,所以不要拿太多的錢,也不要先去拿容易的錢。
很多阿里同學是抱團出來創業的,跟以前一起戰斗過的戰友們和同學們。甚至是一個團隊都是銷售的,都是技術的,確實彼此非常信任。但其實“雜交”才能有變異,“雜交”才能夠進步,“而近親繁殖”只會容易得低能兒。我見過很多阿里同學的創業團隊,都是“近親繁殖”,“繁殖”到后來就是越來越低能了。
即便,真要都是阿里人團隊,那也至少是阿里不同公司,不同部門的團隊。
馬總創業的初期也是老同學、老同事,甚至親戚都在一起,但是大家想一想阿里的男神,蔡崇信,是在公司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加入了,那你在公司幾十人的時候,你的蔡崇信在那兒呢?你能不能吸引到像蔡崇信這么高大上的人來加入你這個團隊呢?
所以找錢容易找人難,包括嘉御基金也一樣,每次我們都是先加人再加錢,先提升人的數量、質量,再提升錢的數量、質量。
我每次見滴滴程維的團隊,都發現,他周圍的阿里人又少了,比例上又少了,甚至級別更低了。馬總說很多創始人真的一輩子只能做排長和連長,那中間有人可以做師長軍長,但一定不是所有的人,關鍵是你能不能把這個行業中最牛逼的人吸引過來。像程維就吸引了柳青等很多“高大上”的人。
滴滴能從這么多打車軟件中脫穎而出,除了阿里的很多優秀品質外,還有程維永遠能把行業中最優秀的人團結在滴滴周圍。有時候,成功就是一群優秀的人打敗了另一群并不怎么優秀的人。
從投資角度看,我們不會投一成不變的團隊,如果三年前見到他是這樣,三年后還是這樣,那么這個團隊一定有問題,要么不能夠引進人,要么引進的人活不下來。當然,也不能投一直在變的團隊,除了創始人,外部引進的高管一年換一茬也不行。所以一成不變的團隊不是好團隊,一直在變的團隊也不是好團隊。
有很多人都記得,阿里第一個盈利的產品是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但很少人知道在這個產品之前阿里嘗試過20-30個產品,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么多次失敗為什么沒有把阿里拖垮?因為馬總很早就帶我們做嘗試,且每次嘗試都是控制好風險,并不會“all in”,因此也不會影響公司的生死。
什么時候“all in”?當清楚了這個能夠咬出血來,才全部撲進去。
很多阿里同學,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過早多元化,動不動就說平臺,動不動就說生態圈。
活下來比做平臺重要,活下來比做生態圈要重要。阿里提生態圈并不是在開始的一兩年,而是在一個細分的領域靠單一的產品取得巨大的突破后,才提平臺,提生態圈。
看到不少阿里同學一個產品還沒做好,一個業務還沒突破,就實現了多元化,這是找方向太多了。
除了方向,另一個就是以前強調的執行力,現在反而變成一種固執。有些方向明明已經看不到希望了,卻不敢輕易的轉型,或者說沒有去看一下我在這個錯誤方向的同時手上還有多少錢?手上至少要留足兩三次轉型的錢,不能說已經沒錢了再考慮轉型。
要在陽光燦爛修屋頂,要在手上有錢做轉型。手上有錢,且一定在每次轉型的時候,判斷清楚,迅速轉型,直到一個產品生根后再全面開花。
講情懷和做生意不矛盾,講情懷是指使命,做生意是要把使命落地,把這件事做得符合商業原理,符合人性,能夠有價值,能夠收到錢。不能光講情懷,情懷是天上的月亮,不能靠這個養活團隊,不能養活自己,也對不起投資人。但沒有情懷只做生意,其實是小生意人。對很多阿里外的同學是希望他們做生意的時候加上情懷,而阿里同學創業都不缺情懷,但缺生意的頭腦,缺生意的方法。
尤其是情懷和生意沖突了,特別講兄弟情。在轉型、裁員、調整業務的時候往往拉不下那個臉,看到更多的是優柔寡斷,太講兄弟情義。Savio在很多場合說過,馬總找他來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放火裁員”的。再不來,阿里的錢就只夠燒3個月了,如何把3個月的錢支撐一年,活下來就能有生存的機會,last man stand!(最后一個站的人就是贏的人)
當你下不了手的時候像一個生意人,請外人來動刀子,心要軟,刀要快,刀慢的時候你也痛苦,團隊也痛苦,業務轉型也不利。
除了把阿里的價值觀帶出來創業,還需要啥?
阿里的使命、情懷,價值觀,都是非常好的品質,很多阿里離開的人創業都是高舉價值觀,但是忘了一些基本的流程和制度的建立。
財務流程,業務審批流程,法律程序......很多阿里創業公司真的完全沒有,全是拍腦袋,甚至一言堂,沒有一個很好的制約機制,阿里的制度不多,但阿里的制度很健全。不要僅把阿里的價值觀帶出來,也要把阿里很多簡單有效的流程和制度帶出來。
制度和流程是法治,價值觀是德治,德治和法治不矛盾,如何建立制度和流程,要簡單要高效,以及在制度和流程當中如何體現價值觀?價值觀是可以滲透到你制定的每一個制度和流程中去的,而不是空喊或者寫在墻上的。
Q:當前會優先投哪幾個方向的行業呢?中供出身的人如何尋找一個優秀的技術合伙人呢?
A: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紅利期過去,今天純移動互聯網的項目機會已經不多了。所以我會建議大家看一下非純移動互聯網領域。過去12個月我們只投了一個純移動互聯網的就是,中國最大的同性戀網站淡藍。因為判斷BAT不會碰,也判斷他的細分市場足夠大。
中供出身的同學如何找到技術合伙人?我覺得你不需要懂技術,但你要會交朋友,要會銷售自己的夢想,你要會判斷你要去了解你缺什么樣的技術人員。中供的同學要拿出以前開發客戶的精神來開發合伙人,從銷售線索、拜訪量,到決策kp,到消滅反對理由,把這些都想好。你能很好的拿下客戶,那你今天也就一定能找到你最合適的合伙人。
Q:對包裝行業B2B創業機會有什么建議?
A:包裝和印刷是兩回事。包裝行業被互聯網改造的不多,個人認為印刷行業更適合B2B。因為包裝的附加值比較低,而印刷的附加值相對比較高。而且,印刷的互聯網遠程數碼解決方案比較成熟。
但是對于包裝行業,我建議大家再細分,細分有市場,細分也有機會,因為中國人口多,經濟總量大,做透一個細分領域就很好。同樣是包裝,那想想包裝里面還能不能再分成幾類,從最容易突破的一類來突破。
Q:請分享一下您目前投資最成功的企業是哪家?他們的團隊有什么特質吸引您?未來您看好什么行業?
A:很多人問我們哪個項目投的最好,以前世界球王貝利說:有人問他哪個球進的最精彩,他永遠都說下一個。那么做投資也是這樣,永遠希望下一個項目最成功。但如果一定要回答,我們有一些已經退出的項目中比如說“91無線”“、“中農網”等。
關于團隊,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人”,不僅要創始人一個人強,而是整個團隊都是一個很互補、很強大的團隊。團隊永遠有新鮮血液進來,永遠在進步,永遠在學習,可能每三個月,我覺得創始人有進步,團隊有進步,這就是我們最喜歡的特質。
關于未來看好的行業,我覺得就是用高大上的能力來改造一些很落后的傳統企業,你沿著街逛一逛,你看看哪些行業比較落后,效率比較低,也許你就會找到機會了。
Q:請您大致講一下您現在基金的規模、募資情況和您的投資邏輯吧~目前阿里系有不少出來做基金項目的,您覺得您的優勢在哪里?
A:目前我們管理著2個美元基金、1個人民幣基金,管理總額超過10億美元,預計到年底我們的基金管理規模會到20億,我們今年會增加一個人民幣基金,增加一個美元基金。
阿里出來做投資的同學,做早期的項目比較多,我們是投成長期的,就是說b輪、c輪甚至是更后面些的,我們單筆投資金額比較大1億人民幣或者2、3千萬美金。
早期項目不是我們擅長的,我們不是創業教父,嘉御基金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次創業。所以我們擅長的是對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給予運營咨詢和戰略,比如有辦法把幾百人的公司到幾千人的公司中容易犯的錯誤避免掉,或者從1億的銷售額走向10幾個億或者50億的規模時,中間需要什么發展路徑等。
Q;David您好,請問從您一個投資方的角色看汽車后市場這個行業,如果從做平臺的定位上,后續應該怎么走,再有您會投這個產業嗎?
A:我建議創業一開始忘記平臺這個詞,后市場也一樣很大,后市場中不要急于做平臺,先想下,你做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最能夠滿足消費者,如果不是平臺,自營就能夠滿足,那做自營又何妨呢?
目前后市場中,有三類:一純服務類,洗車、美容 ;二純產品類,加油、配件等;三服務加產品類。
賣產品的優點是特別好規模化,缺點是進入門檻低,利潤可能也低。純服務確實進入門檻高,容易掙到錢,但很難規模化,我比較看好的是服務和產品的結合。但說實話后市場,我們唯一投資的是“微貸網”一個做二手車金融的。金融是個標準化的產品,汽車后市場汽車金融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看一個行業的時候一定要細分垂直領域,叫產業鏈,第二要做價值鏈的分析,同一個產業,什么地方存在的毛利最高,什么地方不合理,什么地方可以掙錢的機會多,可以改進的機會相對多。
Q:跨境出海電商的前景及機會點,如何看待國內供應鏈體系及跨境出海電商中蘊藏的機會點?
A:跨境出海電商有三類:
第一類,早期玩流量類。這類生存空間已經很小了,因為只會玩流量不是核心競爭力,時間長了都會。
第二類,供應鏈類,他們把供應鏈做到極致,把每一單的物流成本、包裝成本控制得很低,這類還有點市場,但利潤空間非常薄。
第三類,有自有品牌,有一定的產品和設計。有產品和品牌優勢。我們特別看好,很快大家會看到我們投資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三年來從來沒融過資,從0做到25億,從0做到3個億的利潤,就是一個跨境電商,有自有品牌和自有設計的優秀的跨境電商企業。
Q:對于實體連鎖企業來講,直營和加盟模式上哪個更好,資本更傾向于哪個模式?對于聯營的模式(部分資金由投資人出,不參與經營,只享有收益權的模式)是否科學?
A:連鎖經營直營和加盟的選擇:第一,你的店如果超過一兩百平基本上加盟不靠譜,加盟要求管理難度比較低,店越大越適合直營,店越小直營成本管理成本太高,通常兩三個人,適合自我驅動,用加盟比較好。
第二,你自己不懂直營就搞不好加盟,哪怕你未來想做加盟的模式,必須通過直營賺到錢,把如何賺錢的門道摸清楚,阿里以前有句話不授人以魚而要授人以漁,你自己都不知道賺錢怎么教加盟商賺錢,自己先做一定的直營,把直營的模式吃透,再考慮到如何輸出給加盟商。
你要看到加盟商來解決什么問題,加盟商到底是有店面資源還是出資呢,純粹出資的加盟模式我是不看好的,因為項目好資金不是問題,并不是說加盟模式的資本回報率比直營高,加盟一定是看到加盟商除了出錢以外還能解決別的問題,這才是好的加盟模式。
Q:如何看待現在的內容付費?
A:內容付費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但現在,真的感謝支付寶、微信等很多支付,同樣也感謝很多90后、95后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無論是語音類的喜馬拉雅,問答類的分答,或者說直播都是很好的內容付費。但是付費內容的關鍵,在于互動形式。以往掛一個視頻或者音頻,很容易形成盜版,也很難形成付費習慣。所以現在看這幾類的付費內容,都帶有“直播、互動、時實”這些特性。我覺得付費內容是永遠存在的,未來實現盈利、實現規模化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