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美團是出行、餐飲行業互聯網化的代表,但服裝領域一直沒出這樣的公司。”龍井告訴鋅財經潘越飛。
三年前,龍井創辦了“店+”,希望通過SaaS切入這個市場,做一家百億規模的上市公司。3年過去,“店+”依然只有幾百個付費客戶,甚至在今年夏天,公司差點開不下去。
杭州市西城廣場一樓,“三彩”女裝零售店的店長黃女士打開手機中的“店+”APP,開始編輯準備發給472位會員的門店促銷活動信息,按下發送鍵的同時,她心里計算著這條信息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顧客和銷售額。
國際快時尚品牌攻城略地,服裝零售在電商猛烈的“炮火”下,死而復生。
但SaaS行業的發展似乎遠沒有達到預期。
“三年了,你產品還沒有做完?”潘越飛問“店+”CEO龍井。
龍井說,3年時間他已經投入了3000萬的研發,但一切才剛剛開始。“一說SaaS,投資人說不值錢;一說行業,投資人說搞不懂。”他補充。
對門店和品牌來說,最關鍵的就是銷售,但對SaaS企業來說可沒有那么簡單。
“店+”剛剛度過了一個忐忑的夏天,因為資金緊張,他們遭遇了創業至今最大的危機:三個半月發不出工資,不過幸運的是,除了一個實習生,70多名員工沒有一個人離職。好在新一輪三千萬Pre-A輪融資到賬,龍井想要通過“店+”打通從消費者到門店、總部、以及供應鏈的數據的理想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但SaaS行業在經過15年的大繁榮和16年的停滯之后,已經處在“最長的冬天”。活得不好,但又死不了,成了行業內人士的共知。
“我們花三年時間做了這整套產品,大家都不信,產品一演示,大家都喜歡,一看營收估值,又覺得高,不愿意陪我們玩。” 龍井反復強調說,這是他近幾個月拿著3個億的估值來到投資人面前,不斷面臨的窘境。
為了讓投資人能看到服裝行業真正的困境,龍井組織了一次“龍游學堂”,帶著投資人和客戶直接飛去廣州“游學”,去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批發聚集地考察。在三四天時間里,龍井帶著他們走馬燈似的見了三四十個上游的服裝廠、設計師和品牌。
“線上、線下的數據打通和庫存的管理,原來這么復雜。”轟炸式地密切接觸之后,資方開竅了,客戶則直接拉著龍井簽下了合約。
在找到“店+”之前,元禾原點資本王成龍也考察過很多類似的SaaS企業,“他們最大的問題是CRM、ERP之間依然存在壁壘,也就是人、貨、場這三個元素沒有打通。”
對服裝行業來說,進銷存系統根本無法通過簡單的SaaS軟件解決。過去幾年,幾乎所有國產服裝品牌所面臨的危機,都源自其居高不下的庫存。 “庫存打通之后的想象空間才是關鍵。”王成龍說。
但是在打通庫存之前,SaaS企業首先要能活下去。
“傳播成本低,客戶黏度高。”龍井說,“店+”雖然并未上線,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通過口碑傳播積攢了近百家客戶。
軟件免費,服務收費的模式,也許是個好的嘗試。
有投資人勸過龍井,讓他提高產品定價,增加公司營收,但是龍井以志不在此為由拒絕了,堅持免費提供軟件。
更多人認為,投資SaaS企業依然不是一門好生意,因為如果只是一個SaaS,“靠賣工具賣軟件來賺錢的話挺難的。” 王成龍說。
但Salesforce超過 700億美金的估值,又讓人眼饞。
傳統服裝品牌在完成財富積累之后,想要增加電商模塊看起來就是“上天貓開個店的事情”。但電商和生產的供應鏈并沒有能那么順利地連接起來。
不少代理人和供應鏈出身的年輕人,看到了這個商機,開始由幕后走到臺前。
MAGMODE名堂作為服裝品牌孵化器,一端連接設計師,一端連接廠商,還要兼帶線上營銷和線下的買手店經營。“未來很難再有上百億的流通性品牌,更多是規模10億左右,有明確服務人群的商業品牌。”創始人蔡崇達說。
這些品牌該如何高效地和代工廠進行對接和協作,依然未解。
龍井說中小品牌對智能零售有需求,但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自建智能化零售的技術體系,這是他們的機會。
“SaaS行業光靠獨立的產品是沒用的。”某SaaS公司創始人說,品牌通過SaaS導一張Excel出來,然后通過郵件發給對方,對方再把Excel導入自己的系統,中間甚至都還需要電話確認。
所以,當穿著日韓潮牌,頂著花花綠綠頭發、拖著時尚行李箱的年輕人,前來參加店+融資發布會時,就和園內身裹淘寶爆款保暖棉服、背著黑色電腦包的程序員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門店真的看中這些嘛?倒也未必。
在“三彩”女裝事業部的張強看來,“店+”最大的優點之一在于賦權導購。“優衣庫最大的資產來自導購,一個導購能夠提高門店銷售的20-50%。”
作為服裝終端零售最重要的導購環節,一直未被完全激活。從前使用的CRM系統,后臺在公司總部,導購無法接觸到這些會員信息,只能靠最傳統的加微信方式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
除了軟硬件結合的產品之外,“店+”還招募了大量來自綾致、ZARA、UR等服裝零售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組成“商家成長部”,為品牌商的運營管理提供指導服務。
畢竟從業者的上門服務和指導,比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好溝通的多。
但是危機感并沒有消失。
“我覺得我未來的競爭對手一定是阿里和騰訊”,龍井以餐飲行業的美團和出行領域的滴滴為例,BAT的加入催生了百億市值的互聯網企業,這些寡頭又推動整個行業完成線下業務線上化的改造。
但在服裝行業,85%的交易和大數據依舊牢牢儲存在每一家門店里。“誰來做這個改造?百度不會,阿里會,騰訊會。”龍井說。
其實,龍井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提供SasS系統的公司,依靠目前向合作品牌方收取每年5萬元服務費的盈利模式,上市只能是幻想。
順著已經扎根全國一萬多家門店的“店+”系統向下溯源,背后的新零售和供應鏈的賦能,也許才是“店+”真正逐鹿的戰場。
比如像hotwind熱風的門店,店員已經可以直接通過系統,查找附近本店庫存或者附近門店的庫存。不再像從前,需要走到倉庫里面確認或者讓顧客去其他門店查找了。
“當我們服務的行業客戶達到幾千家之后,我希望在背后能搭構我們的供應鏈。打通倉備、物流、運營,包括工廠體系的把控和建立。”
服裝行業服裝品牌整個作業流復雜程度是餐飲行業的十倍二十倍,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SaaS行業可能會在四個行業需求刺激下,浮現出的可行模式。
第一,倉配一體化。目前所有的服裝品牌,倉配需要自己負責,成本高并且效率低。
“優衣庫的供應鏈承包商日本東麗集團,是全亞洲最大的供應鏈公司,國內則是香港利豐集團,這些供應鏈巨頭的市值都能達到百億甚至千億。”龍井說。
第二是供應鏈,以服裝行業為例,國外的快時尚品牌Zara、優衣庫、HM,他們在中國的供應鏈團隊達到一兩百人,鏈接著數百家工廠,擁有一年能支撐起數十億的設計、生產和供貨能力。
第三,銷售渠道共享。服裝品牌最怕的就是庫存積壓,未來可能會出現一批專門為服裝品牌清庫存的供應商,打通線上的京東、唯品會這些銷售渠道和線下的零售門店,依托門店節省渠道成本。
“第四,供應鏈金融。”龍井在心里盤算,等到“店+”這套SaaS系統正式上線,可以幫助服裝品牌提升效率、降低庫存和運營成本,到最后提供所有服裝品牌有需求的服務,掌握最好的人才和技術,逐個實現所有目標。“做軟件,可以用五年,我做倉配可以用兩年,我做金融,從后面植入進去,用十年總可以了吧。”
但供應鏈金融并不是萬能的,那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說,“效率的提升才是關鍵,并不一定只有金融手段具有前景。”他并不看好一旦軟件賣不動就開始想往供應鏈金融轉型的做法,“還是產品不夠好,場景不夠精準。”他補充。
Salesforce、Workday、Slack能有如此高的銷售和利潤,為何在國內市場SaaS行業卻難有突破?
服裝零售行業中,像店+這樣專注SaaS和供應鏈的公司,可能在未來能夠迎來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