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公開發布。《意見》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政策將推動農業產業鏈深入發展,托比網特此盤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關鍵要點,結合行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旨在與行業人共同探討。
1. 土地流轉促進鄉村振興
圖:來源網絡
五(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
土地流轉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在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方面有著重大意義。例如土流網、聚土網等土地流轉互聯網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區域和時間的壁壘,讓土地流轉的交易效率上有了大幅的提升,而且大數據等技術的運用,也讓更多的服務方式對接進來。在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年底土地確權基本全部結束,土地流轉的基礎條件已經完備,制度上也逐步完善,為土地流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互聯網平臺也將為其添磚加瓦。
2.解決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問題,加大農產品上行
四(一)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四(二),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
農產品的標準化是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問題之一,而其實現最大的問題在于生產源頭,農產品往往帶有明顯的地域屬性,而初加工或者二次加工的產品往往就帶有品牌化屬性,加強鄉村的特色產業建設,設立區域品牌或者產品品牌,可以快速帶動一批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為農產品上行有效提高效率。
3.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農村電商將延續熱度
四(四)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二(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
2018年農村電商作為農業領域最為熱門的部分,匯通達憑借阿里巴巴45億的戰略投資躋身獨角獸行列,據匯通達副總裁孫超介紹,農村電商的發展不只涉及到銷售、流通等內容,更多的是整個農村電商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包括物流、人才等。在政策的支持下,未來農村電商將進一步深入發展,專業化的高效協同將成為農村電商生態建設的關鍵詞。而且目前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將實現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而且例如區塊鏈技術因為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將產業鏈從生產至流通交付數據都直接呈現,讓溯源技術提升至一個新的階段,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落地案例出現。
4完善農產品供應鏈,著力解決產銷脫節
一(三)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四(二)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
長久以來,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相互斷層,效率低下、勞動力成本高昂、技術問題、生產服務問題、資金問題等等,產銷脫節致使農產品穩定供應成為首要考慮因素,以美菜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使用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讓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是仍需要更加全面專業的進行深入解決。冷鏈技術在2018年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在技術層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還有監控體系不完善、行業標準不統一、成本居高不下等等問題。其與傳統物流相比,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但毋庸置疑,冷鏈作為農產品流通的生命線,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有著重要價值。
5.農業金融迎來窗口期,壯大農村發展新動能
二(二)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五(四)打通金融服務“三農”各個環節,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推動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逐步回歸本源,為本地“三農”服務。研究制定商業銀行“三農”事業部績效考核和激勵的具體辦法。用好差別化準備金率和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切實降低“三農”信貸擔保服務門檻,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
就農業發展來看,農業生產存在巨大的金融需求,但是因為征信體系滯后、農業生產規模化尚未形成等問題導致金融成本居高不下,發展相對緩慢。例如中農普惠等一些互聯網平臺通過大量的數據信息沉淀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設計更貼合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并且通過SaaS系統可以有效監測貸款的真實消費場景,建立有效的金融風控機制。一方面可以為農民提供信用背書,另一方面可以為金融機構服務農村打通渠道,加強資金的周轉效率。
6.扶志扶智,農技服務或將崛起
一(三)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二(一)穩定糧食產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
有專家學者表示,作為現階段大力推進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急需科技信息的支持。然而,現有的農業科技普及推廣體系,普遍存在市場化不足、體系不完善、理論與實際脫節等現象,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因此大豐收等一些農資電商平臺逐漸意識到隨著近年來農村土地集中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規模化種植戶成為了新的種植主體,他們對上游農資產品多樣化、購買渠道、農技服務等方面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互聯網農技服務在2018年已經初見苗頭,通過移動端可以有效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未來在政府機構的大力推動下,農技服務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7.“農業走出去”,跨境農業成為新亮點
二(五)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
以前農產品出口主要以傳統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隨著消費升級,國內消費者對國外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多元化,催動農產品通過跨境電商進出口的量正在逐年上升。農產品跨境電商因為涉及環節較多,既有境外的出口倉儲,又有跨境海運和空運、進口保稅倉儲,還涉及食品檢驗檢疫等等,對時效、品質、成本控制都有更高的要求。相信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紅利逐步顯現,海外農產品進入國內的道路也愈發平坦,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展也將克服種種困難,一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