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商學院教授趙先德)
在新經濟的浪潮下,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早已不是企業之間單純的競爭,而是升級為基于供應鏈的生態系統之戰。
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工業2025的興起,世界進入智能計算時代。傳統供應鏈開始逐漸朝數字化、智慧化供應鏈轉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的應用開始“蠢蠢欲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正從根本上顛覆原有體系,新智造成為下個風口。
7月20日-22日,第十三屆運營與供應鏈管理國際會議第二屆戰略供應鏈思想領袖論壇暨第四屆益邦知行大講堂峰會在深圳圓滿舉行(拓展閱讀:趙先德、宋華、文健君、董中浪……大咖共話全球化背景下的供應鏈發展趨勢),國際供應鏈與運營管理學會創始人及終身名譽主席趙先德教授受邀出席,騰訊大粵網采訪了趙先德教授,就供應鏈的發展現狀、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人才培養等多緯度與其展開了深入對話。
騰訊大粵網:據了解,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理念,其歷史還不足30年。作為供應鏈管理領域深入研究的學者,請您談一談供應鏈管理的意義何在以及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趙先德:首先要明確供應鏈的定義: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需要把客戶使用的環節,服務的環節,與設計制造、物流配送這些不同的環節都整合起來,進行協同管理。
目前,中國企業能夠地將不同的環節連接在一起的程度相對較低。例如有些制造型企業,特別是改革開放建立起來的工廠,大部分只側重組裝環節,有些最多會在供應過程的最后加入采購環節,因此形成企業距離最終用戶較遠的局面。
騰訊大粵網:企業該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趙先德:有兩個方面的建議,一方面一定要重視供應鏈的支持。實質上很多企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供應鏈教育,所以一定要讓廠商從供應鏈的不同環節跳出來,培養供應鏈系統的思維,基于該思維應用供應鏈的方法及工具,從而把供應鏈鏈條上的不同環節真正連起來。其本質其實就要跨功能、跨部門、跨組織。
另一方面要做現代供應鏈管理,我認為現代供應鏈有三大特征或者說三大能力,即PDA供應鏈:首先,需要拉式供應鏈(Pull Supply Chain)來開啟由消費者需求驅動全鏈條的腳步;其次,需要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來靈活配置各種資源、快速準確響應消費者無界的需求;然后,還需要數字供應鏈(Digital Supply Chain)來連接上述需求傳遞和資源配置過程匯總的前后端和端到端,由全鏈條的大數據驅動決策優化,進一步降本增效。現代供應鏈本質其實就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供應鏈管理。
騰訊大粵網:放眼全球,您覺得在供應鏈管理上有哪些做得好的企業?
趙先德:近幾年我們還是看到了很多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努力和創新。如傳統制造型企業海爾,在發展初期從工廠車間做起,通過精益化的生產系統設計和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把產品質量提高、成本降低,最后形成一個高效型的生產體系。而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在新產品上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這時候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必須按照客戶的需求來定制,同時還要兼顧低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爾開發了大規模定制系統,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服務型制造。 服務型制造指的是要了解誰是最終的用戶,他們是如何使用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如何提供服務,創造價值。如此一來就可以使企業逐漸向最終用戶接近。
后來互聯網浪潮來了,海爾在不同環節都做了互聯網平臺,如海達源、眾創匯、海創匯、智能工廠等平臺,同時,海爾又打造了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一端連著用戶,一端連接有生產能力的模塊化供應商,同時連接有物流配送能力、設計能力的終端,最后就形成了供應鏈平臺生態圈里既有資源方、也有需求方的供應局面。而這個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供應鏈最高級階段,即供應鏈加生態圈的模式。
騰訊大粵網:您如何理解本次會議的主題“新供應,新智造,新流通”?
趙先德:這次的主題聚焦在“新”上,我認為“新”起碼有兩個維度:第一,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去整合創新供應鏈不同的流程;第二,用新的思維去改變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當新的思維改變了合作模式,又改變了流程和決策方式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現新的商業模式。所以,“新”不能只是每個環節的“新”,這樣的獲益并不高。
騰訊大粵網:您剛提及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有哪些?
趙先德: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再回到海爾的案例。海爾本身是做家電的,但其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思考如何利用在家電行業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幫助服裝、電子、陶瓷等行業轉型升級,這就涉及到如何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問題。對此海爾創造了COSMOPlat平臺為其他行業提供服務,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在15個行業中落地了。以前的家電行業,一般是企業先了解客戶的需求,再設計合適的產品提供給客戶,現在則變成了不同的行業基于行業遇到的問題,思考怎樣給客戶提供供應鏈服務。簡而言之就是:商業模式從原來的售賣、生產、設計家電變成了賣供應鏈的服務。這一巨大的轉變正是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能力進行轉變的。
騰訊大粵網: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支持供應鏈的整合創新?
趙先德:總結來說:傳統制造型企業的創新路徑是,從傳統的推式供應鏈開始,轉變為客戶拉動的供應鏈,即C2M,最終演變為基于C2M的,同時為其第三方企業提供服務的S2B平臺生態圈。
前端客戶起家型制造業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是,從與顧客互動的前端起家,深入后端生產,最終演變為線上線下整合的平臺生態圈,同時為其第三方企業提供服務的S2B平臺生態圈。
流通行業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是,從供應鏈某環節服務商開始,向上向下延伸,整合其他供應鏈各環節形成一站式服務,最終演變成同時為客戶和第三方企業提供服務的S2B平臺生態圈。
騰訊大粵網:工業4.0技能將成為供應鏈最新模式,對于這句話您怎么看?
趙先德:事實上,供應鏈跟工業4.0有很緊密的關系,因為真正的工業4.0能夠基于顧客的需求連接不同的組織,決定什么時候誰做什么樣的研發活動。研發設計出來的產品自動化傳送到數字化工廠,數字化工廠連接數字化的物流配送,最后數字化的物流配送又能夠和其中的用戶連接,這是工業4.0的最高境界。
騰訊大粵網: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的顛覆性創新。區塊鏈作為一個全新的革命性技術,您認為可以解決供應鏈的哪些痛點?
趙先德:區塊鏈能夠解決供應鏈的很多痛點。一是可以利用分散式的賬本把供應鏈不同環節記下來,解決供應鏈里邊可視化、可追蹤的問題。比如,現在很多人對國內的奶粉質量不信任,所以選擇買國外的,但所買的奶粉是不是真的在國外生產?質量是不是真的過關?對于這些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可視化追蹤,使消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產品的源頭和質量。
二是有利于不同組織之間的數據的整合優化。傳統供應鏈中各有各的信息系統,要整合起來并非易事,一是跨體制的整合本來就很難,二是彼此的數據是否可靠。如果設計一個區塊鏈系統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三是目前越來越熱的供應鏈金融,大企業的上游中小型供應商、下游中小型分銷商往往會面臨嚴峻的資金緊缺問題,因為這些中小企業沒有那么多資產,無法進行抵押。對于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銀行實際上也很難拿到可信的數據,所以不愿意向中小型企業貸款。如果把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不同環節的經營情況通過區塊鏈共享給銀行,就解決了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銀行是否可以給中小企業放款的問題。
騰訊大粵網:您認為5G時代的到來,會給整個供應鏈行業帶來什么變化?
趙先德:高速低延時的網絡傳輸技術以及強大的數據儲存量可以使大數據的獲取更快速、更容易,這是最主要的變化。比如,假設每一個用戶都使用5G技術,關于他的消費行為在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環節進行收集。另外, 5G技術加上物聯網的數據,可以把生產中不同環節,不同組織的供應方數據連接起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對供應鏈進行優化。
騰訊大粵網:在您看來,供應鏈管理人才最應具備的能力是什么?
趙先德:首先,供應鏈管理的人才要能夠深入到供應鏈,了解供應鏈不同環節的流程,這是最基礎的知識。第二,能夠利用新型的技術幫助創新不同的環節。第三,要有創新的思維支持公司新的商業模式。目前來說真正能夠進行整個供應鏈流程管理的人才是很缺乏的,而能夠基于供應鏈知識,進一步總結規律,建立系統,再用系統為其他生態圈的伙伴提供服務的人才就更少了。 我認為人才可能是企業在供應鏈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企業轉型升級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騰訊大粵網:關于供應鏈人才管理的途徑,您有哪些建議?
趙先德: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戰略需求,有意識地派不同的人去學習供應鏈知識知識。諸如京東、阿里巴巴這樣知名的互聯網企業,京東的做法是送原有的人才去學習,培養“Y-SMART SC”智慧供應鏈里面的年輕人,讓他們去考APICS-SCC證書,學習傳統行業總結出來的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再結合自身的互聯網知識儲備,培養具有更加廣博知識的人才。而阿里則是去傳統行業挖供應鏈管理人才,這也是很多企業目前的做法。挖過來的人才,本身有實體供應鏈管理的實操經驗再加上互聯網思維和新型的技術,最后形成了復合型人才。
人才的培養不能急于一時,一方面企業需要在人才教育上投入資金,讓更多的員工接受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和不同類型的企業之間進行多交流,不要形成“互聯網企業瞧不起傳統企業,傳統企業瞧不起互聯網”的局面,兩個行業之間的知識和經驗實際上應該是互補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