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站幾乎所有的維度都在歷史新高,新簽、續簽率、單價、客戶數、增長速度,包括詢盤買家在內的買家規模快速增大,與2017年比實現了100%的增長。”據阿里集團副總裁、阿里國際站聯席總經理余涌對托比網記者透露,今年是阿里巴巴國際站會員數增長最多的一年,核心原因是隨著互聯網的滲透率提高,中國制造的產業帶優勢和貨品等各種優勢加在一起競爭力非常大,所以很多海外的中小買家可以從阿里巴巴國際站來買,而且中國商家有意愿將產品賣至全球。
從深圳的產業帶發展來看,現在大的環境下看到的機會比挑戰要多。而且現在5G開始流行,所有的移動設備里的元器件都會再次升級,對于商家來講也是機會。技術每隔一段時間的更新迭代,會給每個垂直行業的商家有翻倍增長的機會。“未來其實因為全球互聯網的普及,整個全球市場的貿易形態越來越多元化和普惠化,這是一個現實。”
阿里國際站聯席總經理張闊表示,從商家側來講,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偏快速交易類的商家越來越多,這類商家其實有自己很多的商品力和自己生產設計的能力,所以在線上完成B類采購的周期比原來短,這類商家其實有促銷性質;二是周期性采購的商家,其主要是為了找到新的趨勢和潛在的合作伙伴,這類商家的履約周期比較長,生意也做的比較大。阿里國際站圍繞著不同的商家和不同的場景正在打造不一樣的營銷方法。
“叉車女王”陳莉是從淘寶轉向國際站的商家,據介紹,它的產品力和數字化營銷能力很強,客單價從幾千到幾萬美元不等,針對不同的國家可以定制不同的商品進行售賣,但是面對跨境生意一度沒有門路。“我們需要幫她補足的事情就是在國際站上一旦一個買家下單,可以實現后面的流程都自動化,包括報關、退稅、結匯等直接在后臺上操作,創業三年年營收破5000萬”
很多事情對于大企業來說可能不是門檻,但是對于越來越多想參與的中小企業它無疑是一種門檻,中小企業跨境出海的意愿十分強烈,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去做?包括如何找到核心買家、形成訂單如何保障交易、貨品通關問題以及雙方的履約等等。
而且不僅僅是商家側的出海需求,傳統服務商同樣面臨轉型難題。余涌表示:“行業的這種變化變動有的時候對這個行業來說是對新生力量的一個機會,但對于傳統既得利益是一個巨大的摧毀。”例如從傳統貨代來看,整個船運公司本身的利潤也不是很大, 現在海運也面臨比較大的格局變化,因為買賣雙方的單位都在變小,只服務大的頭部企業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許多中小企業涌入市場,但是中小企業進來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服務,這就要求供應鏈中間所有的路徑一定要先數字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把服務環節進一步壓縮減少,而是怎么把線下的這些存在了很長時間的貨代數字化到線上來,給所有的買賣中間的貨物和交期提供一個優質的解決方案。
“國際站的生態里有非常多的服務商,包括建站服務、商品優化、語言、廣告投放以及物流、支付、結算、金融、外綜服等等,每一項除了互聯網產品外,還有很多地面部隊在幫助商家完成交易。我們最終的形態是希望這個產品完全互聯網化,都自主的完成,這中間也包含一些有溫度的服務,這也是B2B的特點。”張闊表示。
從國際站的基礎設施來講,除了解決meet的問題,還要解決trade的問題,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要形成擔保交易、金融物流支付解決方案的問題等等,“這些基礎設施也到了一定的臨界點,更多的商家可以進來大規模的參與,這也是我們核心看到的一個大的變化。很多商家既然已經具備了數據化和營銷能力,只要再往前邁一步就將具備跨境的能力。”
以義烏為例,義烏產業帶國際站這半年商家的新增數量等于去年全年的數量,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之城”,貨品很豐富,但是也遇到了需要突破的瓶頸,核心的突破口就是數字化,等商品數字化之后,要找到合適的分銷平臺和渠道,幫助商品賣出去,所以從國際站的數據來看,商家規模的增長一方面是海外中小買家增多,對商品的需求變多,另一方面也是義烏的中小商家數字化運營能力變強,拓展新的渠道是義烏中小商家數字化轉型的原動力。
據介紹,阿里巴巴國際站今年1月與義烏當地政府合作,就利用平臺技術和跨境供應鏈優勢,特別設計供應鏈履約模式數字化1039——把原有市場采購1039與阿里國際站信用保障體系相結合。對于企業來講,多了一種獲客方式,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法,把當地的這些中小企業參與的B2B門檻進一步降低,門檻降低了自然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進來。“像義烏這種有明顯產業帶特點的地方,我們整個營銷方式、底層履約的基礎設施、流量投放等等,都給他打造一個更加立體的方法,這是我們現在核心在做的事情。”
“國際站的續約率基本上是80%,這一定是平臺給商家帶來更多的價值,讓他更具備競爭力能夠存續的更好。” 張闊介紹,“今年正好是中小企業受外部影響比較敏感的時期,所以我們現在所有市場的動作都是在幫助中小企業穩定外貿發展,比如,數字化出海1.0及2.0基本都是給企業做增量,幫助企業開源節流。打造商業操作系統在外貿環節下的一個商業世界,讓任何中小商家都能很方便的參與到外貿中,我們能給外貿行業帶來什么?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因為技術帶來的普惠變化,刺激整個交易的增長,刺激海外對于整個中國這些商品的需求和貿易,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