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大而不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需要一個整體的‘手術工程’。”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如是說。
近日,國務院再“出招”穩外貿,國家也即將出臺《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或將成為中國建設經貿強國、推動外貿提質增效的頂層設計。
而在穩外貿的過程中,推動外貿提質增效的,無外乎企業尋求新增量的同時提升自身內聚力。
增投新興市場 尋求新增量
據了解,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阿里國際站匯聚了來自全球69個特色產業帶、21個一級行業、數以萬計的優質商家和品質產品,設置“新興市場增投計劃”為商家提供精準流量匹配,并提供金融支付及物流等方面的服務。
有著60多年歷史的老牌家族企業咸陽百特,在今年9月采購節中受益匪淺,其訪客及詢盤量增長了60%以上、信保單量增長110%以上。
企業負責人袁女士回顧時表示,“快速交易的流量非常可觀,其中不乏優質客戶。”百特制衣以深度定制為核心,充分利用快速交易場景的大流量捕獲精準的市場動向信息,為下一步開拓市場、投放產品提供數據支撐。
另外,百特制衣還專門為采購節開發了部分新產品,面向印度等新興市場進行試銷或體驗,以快速帶動更多新買家成交。面對新興市場通關、報稅不暢等問題,袁女士充分利用阿里信保服務,以規避交易風險,提高交易質量。
接入信保服務 提升企業內聚力
“信用保障”體系是阿里國際站數字化重構跨境貿易中一個重要產品——作為全球第一個跨境B2B第三方交易擔保體系,不僅可以沉淀數據,積累信用,實現數據的精準匹配,迅速獲得買家信任,在提高采購效率的同時,還增強了企業對產品流通全鏈路的話語權。
山東恒旺集團從開創早起偶遇國際站,并緊跟國際站升級的步伐。其創始人劉明濤表示,當年瀕臨破產時一個外貿單以及國際站工作人員的上門,改變了企業的命運,并開始由內貿轉戰海外市場。
他深覺自己“趕上了好時候”,尤其是每次平臺有重大更新時,他都參與其中。最讓他覺得正確的選擇,就是搭上“信保快車”的決定。
“信用保障服務上線前,產品的點擊量雖高卻很難實現轉化,信用保障上線后,顯著提高了詢盤轉化率。尤其對大宗商品交易來說,信保的存在能讓我們買賣雙方更加放心。”他說。
在今年阿里巴巴國際站采購節上,恒旺集團一個月下來整體詢盤量環比增加了50%,且90%的訂單都是走的信保訂單,恒旺輕松完成既定目標,并且還超出30%之多。
劉明濤表示,國際站在采購節期間推出的“全球產地周”為處在臨沂機械產業帶上的恒旺集團帶來了相當大的流量,尤其是對機械設備需求量大的非洲、東南亞、中東地區,詢盤量都有至少30%的提升;同時“分層分場景”顯著提高了流量的精準度;而信保訂單則讓成交效率更高。“相比于往年的低效詢盤、邊緣產品訂單,今年能明顯感受到客戶質量與訂單質量都有了提升。”
阿里國際站聯席總經理張闊表示,阿里的海外業務講究“門當戶對”的同時,也要實現從商機獲取到交易訂單的履約完成。
數據顯示,整場九月采購節,阿里國際站實收交易額同比增加125%,累計訂單量同比增加117%,支付買家數同比增加96%。;主力買家國家及地區實收交易額同比增幅大于等于100%的國家及地區有127個,買家數增幅超100%的國家地區有88個。
事實上,采購節期間阿里國際站不僅在流量和信保體系兩個維度進行了升級,為了加大中小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話語權,阿里國際站針對不同營銷場景的不同商家做了差異化匹配,為其從物流、支付、金融、外綜服等方面提供跨境貿易全鏈路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