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職業。”Zoom連線視頻另一端的吳陳堯如是說。
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新奇的說法。自信、健談、真誠且極具感染力,這是我們對吳陳堯的第一印象,這位82年生的投資人,浸潤行業許久,看起來卻仍然如當年剛入行業時一般富有沖勁和朝氣。
吳陳堯出身于互聯網行業。曾經在互聯網從業年間,很幸運地遇上了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相交點,許多前所未有的,極富創新力和顛覆性的互聯網產品迅速地出生,長大。
目睹了這一切的吳陳堯,在轉行進入GGV紀源資本做投資后,仍然習慣用互聯網慣有的“產品力”思維去思考投資這件事——他享受變化和速度帶來的不確定性,這讓他能夠找到更多具有顛覆性的東西。
在更細微的投資策略上,他希望找到通過技術的創新對原有產業進行變革和顛覆的項目,于是在他的投資列表里,出現了金山辦公,Boss直聘,追一科技,曠視科技,黑湖科技,森億智能,百布,美菜等等一系列公司,在他看來,這些項目都巧妙地利用人工智能或是大數據改造了傳統行業。
理性樂觀派,這是吳陳堯對自己的一句話總結。
在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之下,吳陳堯還懷揣著一點點理想主義,一點點想象力,一點點冒險精神,他把投資當成一門藝術,在有限的邊界之內,盡可能地遵從內心最本質的聲音,在無限的想象空間里,勇敢酣暢地描繪著關于時代、行業以及自我的未知變量。
創造力與顛覆力
在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人之前,吳陳堯準備了6年,即使這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
畢業后,吳陳堯加入了阿里巴巴,但卻是剛剛并入阿里體系、還保持相對獨立的雅虎中國。2008年,吳陳堯又加入了騰訊,負責整個騰訊網的流量變現策略和騰訊平臺的廣告投放系統。
在騰訊,吳陳堯開始學習產品和商業模式的真正本土化創新,去了解騰訊把握用戶核心需求的意識和方法,不到30歲時,他便當上了副總監并開始進入總監升職流程。
穿插一個小故事:2018年9月,馬化騰在一次會議上了解到,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干部里,30歲以下的只有不到10個。在此之后,騰訊才開始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930組織架構調整。由此可見,吳陳堯任職于騰訊年間的成長速度是極快的。
但同時,那個時代的互聯網大公司組織架構也很固定,這讓正處于充滿熱血和沖勁階段的吳陳堯感受到了瓶頸,他理性評估了自身優勢:本科金融出身,對互聯網的產品和運營都具有深層了解。
那個時候風險投資行業在中國剛開始進入紅利期,吳陳堯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基于對未來互聯網和產業資本結合的看好,在29歲,他決定轉行。
對吳陳堯來說,投資相比于互聯網的產品經理,要涉獵的方面更多——從思考的全局性來說,投資要了解底層的商業邏輯,世界運行的規律,思維方式在探尋第一性原理的過程中會產生高度激蕩,這一切都讓吳陳堯感到新鮮。
一名好的投資人,性格里天生有挑戰不確定性的因子存在,吳陳堯亦是如此,不斷嘗試新事物能夠讓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富有激情和靈感。
有一些人受現實因素的局限,習慣呆在舒適圈,不愿輕易嘗試陌生環境,而這些似乎不在吳陳堯的考慮范圍——起初他去了北京,后來又去了香港,30歲加入GGV時,又來到了上海。在此之前,他只來上海玩過一次。
“我比較愿意去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愿意為此而成長,即使會承擔一些風險”,吳陳堯笑道,“因為我確信自己喜歡做的事,現在的結果也證明了如此。事業和戀愛、結婚一樣,有的人可能喜歡,但是沒勇氣去探索和追求,而我剛好是勇于追求自己想法的那一個。”
投項目的邏輯也是如此,在擁擠的賽道里做一點點模式上的創新改進和把原有要素揉碎、重組的項目并不能讓他感到興奮,真正吸引他的是具備一定創造力和顛覆性的東西。
真正的商業模式創新是可遇不可求的,吳陳堯認為技術的創新將會是人類未來幾十年的主題。“在To B時代,技術正好代表著這種顛覆力”,吳陳堯說,“所以我現在看To B項目看的更多。”
比如黑湖智造。
黑湖智造的邏輯是用移動端數據采集加產線協同,和基于優化和機器學習的排期管理和質量控制,去賦能傳統制造業。除了要理解并抽象化各種不同類型的制造業的共同規律,還需要了解傳統MES軟件不能完美滿足和適應客戶的原因。
而黑湖智造的創始人周宇翔,卻不是一個典型的To B行業創始人:他出身于制造業家族,曾在香港的投行做過并購,還在加拿大的最大的養老金基金之一做過投資。
“當像這種背景較好的創始人,愿意來去做這么一個又土又苦的生意,跟長三角、珠三角的工廠廠主泡在一起,一下子讓我想去了解這家公司更多。”吳陳堯描述道,“當我確定創始人同時具有激情和冷靜的頭腦,對改造線下制造業有充分的敬畏之心,也做好了面向困難的準備,我立刻明白,這是值得我們去支持的創業者和賽道。” GGV很快完成了對黑湖的Pre-A輪投資。
再比如吳陳堯投的另一家企業森億智能。
森億智能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的公司,如今業務正在向專科專病領域拓展。森億智能的醫學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已經能解析十五六個專科醫療病歷,包含住院小結、出院小結、手術記錄、病程記錄、護理記錄、麻醉記錄、影像報告、體檢報告等一系列類別的病歷,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傳統的醫療效率。
吳陳堯堅信,在未來的醫療行業,人工智能必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醫療是我愿意去賭的一個賽道”,吳陳堯篤定地說。
在吳陳堯的投資清單中,像這種利用人工智能或是大數據技術改變傳統行業的項目還有很多,比如曠視科技、追一科技等,吳陳堯認為它們在各自的行業都具備著顛覆性的力量。
當我們問他,做了9年投資,當年的新鮮感與熱血是否漸漸被磨滅時,視頻另一頭的吳陳堯認真思考了良久。他說,你敢相信嗎,我的激情與9年前相比,只有增不減。
認知的更迭
吳陳堯很喜歡聊BOSS直聘,這個項目對他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存在,不僅契合他的投資邏輯,更折射了他在近幾年琢磨出的一種嶄新的投資方法論。
在BOSS直聘出現之前,求職者和企業之間的信息相當不對稱,傳統的招聘模式極其浪費人力與時間的效率,BOSS直聘用直聊的方式重新構建了招聘模式的改變。
吳陳堯是在D輪投進去的,GGV的項目大多偏重于B輪或是更早期,做出這個決定,吳陳堯在內部反復討論了很久。
當時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存在,有人認為BOSS直聘的CEO趙鵬是70后,年紀偏大,VC更喜歡投富有活力的年輕人,更多反對的聲音在于輪次太靠后,估值太高,“這是PE該做的事情,不是VC”,有人這樣說。
但吳陳堯相信這個項目是可以顛覆行業的,招聘在未來一定會人工智能化,BOSS直聘今天所積累的數據和用戶數量,在未來一定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吳陳堯相信自己對產業的預判,決定賭一把。
但意義不僅于此。
吳陳堯將這種仍在發展階段,并且未來依然會有高速增長空間、但融資金額和輪次已經到后期階段的公司稱之為“后成長期項目”,這種成長與融資出現錯層的現象在如今的To B市場上已經被越來越常見,超出了傳統VC的射程范圍,“所以必須要以一種新的投資方法論來看這個階段的項目”——吳陳堯說。
這種項目的價值預判有這幾個層面,一是是否有成為category leader(行業龍頭)的潛力,二是是否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三是是否具有長期增長的空間,具備了這三點,即使是后期投資,復利效應依然很明顯。
比如吳陳堯參與投資的金山辦公,去年11月在科創板上市,短短半年多時間,就讓GGV從投資至今的賬面回報超過了50倍。市面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騰訊,阿里,拼多多。
但是很多VC在資金體量和邏輯上并不具備支持這種項目的條件,所以吳陳堯認為,必須出現一種新的投資方法論,去尋找具備這種潛能的公司。
“足夠優秀和偉大的公司,一定是能夠不斷給你驚喜的”,吳陳堯說。
理性樂觀派
吳陳堯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叫《荒野生存》,這部片子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流浪故事。
主角Chris McCandless放棄令人羨慕的生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身無分文地踏上去阿拉斯加尋找自我的道路。兩年來,他行走于這個世界,沒有電話、游泳池和寵物,也沒有煙,只有自高無上的自由。這個理想主義的漂泊者,以路為家,行走在大地之上,然后湮沒在荒野之中。
吳陳堯用心感受Chris的旅程,這和投資很像,在探索投資的過程中,也會在每個不同階段遇到不同的人,或許可以一起前行,但最終你必須要一個人完成。
他得出結論,人是屬于個體的。探索投資理念的路上,或許可以沿用前任總結的東西,也可以與別人交流,但最本質的邏輯仍然只能靠自己去感受。這種對自我最本質的探索,能夠賦予一個人前進的勇氣。
去年年末,金山辦公科創板上市,成為2019最引人注目的IPO項目之一。
這是吳陳堯來到GGV以后,主導參與的第一個項目,陪金山辦公跑了6年,這6年對吳陳堯來說也是對自我認知的一個探索過程。
金山辦公是整個To B行業在早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縮影。每個季度參加金山辦公的董事會,吳陳堯明顯地感受到金山辦公在各個方面做的嘗試,包括在To c端上,率先在移動端推出 Office APP,甚至比微軟更早。也包括從以license的方式到越來越多的客戶接受Saas的方式,以及這個行業從用盜版軟件到用付費軟件的轉變。吳陳堯見證了每一個節點。
金山辦公終于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在人潮如織的上市現場,敲鑼的那一刻,吳陳堯內心感受到更多的是平靜,因為中間見證了太多跌宕起伏。
沒有一家公司是會一直一帆風順的,偉大的公司發展的路徑不是線性的,是先平緩再加速,或是一種曲線發展。投資人的職業歷程也是這樣,真正做出成績的投資人,職業生涯必定不是平鋪直敘的,中國的創投時代中間有很多風口,很多變遷,投資人身處于這種變化之中,必須要去習慣這種不斷地變化。短期或許并不樂觀,但是把視野放到更高的層面上,把時間線拉長,你所堅持的東西前途一定會是光明的。從每個階段的起伏中去感知更深層次的邏輯,并且試圖將這份感受整合到自己的思維框架中,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情。
這是吳陳堯的感受。也是一個理性樂觀派所堅持的信念。
我們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你最終的追求是什么,這次吳陳堯沒有思考,“我一直在追求一種純粹通透的狀態,這不局限于是否能投出好的項目,而是不管何時,我都能夠保持思考,隨時都有回到原始的勇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