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戰略?戰略起什么作用?如何進行戰略思考?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從成就卓越企業的三個重要基石(Mission、Vision、Organization)入手,結合企業常見誤區,在“手藝”層面,分享了戰略思考及制定的經驗和體會。
戰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質上都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的一面,一個是藝術的一面,還有一個是手藝的一面。
第一,科學的一面。商學院創立 100 年來,都在盡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把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這就是科學的方面。
商學院講的就是普遍規律。比如,有大量的管理文獻證明,在戰略性并購中,一般買家都會給出過高的價格,所以戰略性并購往往一宣布,買家的股票就會下跌,賣家的股票就會上升,這背后有一些邏輯的推演,多了解這樣的背景知識對決策肯定有幫助。
第二,藝術的一面。企業家也有很多藝術天分,天馬行空、特立獨行,非常有創造力的部分,是商學院沒法教的。
另外一部分容易被大家忽略,戰略當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經驗的積累,只能言傳身教,只能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帶。從這個角度來說,戰略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是學起來的成本和代價很高,因為它不是可以量化、可以說得明白的東西,更多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和傳承。
我原來上課的時候最怕別人問我:怎么制定戰略?這個問題沒法簡單回答。一年要開多少次會?企業要不要設立戰略部?戰略部要有多少個人?制定戰略時如何微妙把握,以及如何分析判斷力?這些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而且在不同情況下差別往往很大。
科學的一面,大家看書就可以明白,藝術的一面我也講不了,所以我想更多地跟大家分享一些手藝方面的經驗和體會。
戰略起什么作用?
具體展開戰略的討論之前,我想跟大家講一下戰略在企業當中起到什么作用。
基業長青的企業需要什么?
1.企業三基石-使命(mission)
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的追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對于一個好的企業來說,要想吸引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的話,肯定要給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為什么要有使命感?本質上是解決組織存在的意義,why us?
什么叫組織?組織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單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什么樣的人為了什么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如果僅僅以錢作為存在的目的,從戰略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差異化,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的人才。所以,使命感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基石。
2.企業三基石-遠見(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譯為愿景,但愿景帶著太多的個人意愿,我一般把它翻譯為遠見,就是看未來的能力,對未來的預測、把握。
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要求:一個是前瞻性,一個是差異化。前瞻性從何而來?
第一,站得高,看得遠。前瞻性的源頭在于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你能看到未來,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如果知道會有金融危機,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樣,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遠見。
第二,它決定的是what do we do,遠見解決的是一群人在一起干什么事情才能實現組織使命的問題。
3.企業三基石-組織(organization)
mission解決的是人的問題,vision解決的是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么融合在一起?什么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么情況下做什么事情,這就是組織。組織解決的是“how do we do it”的問題。
我在這方面是門外漢,但是有一些簡單的觀點可以跟大家分享,比如團隊。我看了很多關于團隊的討論,覺得都不在要害,大家提倡團隊精神,其實團隊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是各方面的東西都對了以后出來的結果,團隊是很難事先做出來的。所以,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把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有機融合在一起。把合適的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執行力的核心。
who和what結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團隊的可能性。方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沒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團隊。
很多企業一開始并沒有使命和愿景怎么辦?像阿里巴巴這種在1999年成立的時候就有明確的愿景的企業是非常少的。馬云在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之前已經有過4年的創業經驗,所以那個使命也是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提煉出來的。
有的人是因為有比較強的使命,所以才會愿意暫時放棄一些短期利益,去更努力地看長期的發展趨勢,因為這樣才能真正把企業做得長久,實現自己的使命。所以,使命感是企業愿意去思考遠見的一個很常見的前提條件。
但反過來,也有一些人相對來說是遠見驅動的,他是因為看到了未來,從而在實現這個未來理想的過程中,使命感越來越強。所以通常來說,使命是在企業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明確、逐漸強大起來的,它反過來也會對一個好企業的基因帶來更大的促進作用。
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基業長青企業的三個基石。能做好其中一個就算是好企業;能做好兩個大概是優秀的企業;能做好三個肯定是卓越的企業。
要成為基業長青的卓越企業,三個基石缺一不可。三個基石環環相扣,不斷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成就一個十幾、二十年才會出現的卓越企業。
戰略思考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對于企業來說,只要是進入管理層的人,都要慢慢培養戰略思考的能力。如果到了總監層面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那么企業的執行力會大打折扣。因為中層管理人員承上啟下,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就沒有辦法接住上面往下傳遞的想法,也很難把一線的很多情況進行提煉,有效地往上傳遞。
同時,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把中層融入進來。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戰略制定上讓他們多參與一些,會大幅提升執行的效率。因為他們理解了某一戰略制定的邏輯和背景,而且有參與感,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執行。
1.前瞻與知止
戰略思考當中最核心的是遠見。遠見是戰略判斷的前提和假設,是戰略前瞻性的基礎。
從未來看現在的企業有戰略,從現在順著往前走的企業沒戰略。做事情前先想一下三年以后產業格局會怎么演化,“以終為始”才是戰略思考。
如果說今天是這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這就是最典型的沒有戰略。一窩蜂而上,什么流行就做什么,永遠在跟風,永遠趕下一個潮流,這是典型的機會導向。
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戰略思考,最簡單的就是看這個企業的人在內部討論的時候,會不會經常講未來會怎么樣,倒著推怎樣才能推到這兒。
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著推,因為在方向都沒有的情況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無意義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力,戰略更多的是告訴我們方向,給你一個方向感。
有一個詞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誠先生掛在他辦公室的條幅。“止”是終點的意思,因為你知道終點,所以才知道這個路該怎么走。“知止”源自《大學》里的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部分的時候,“慮”可以理解為思考和計劃,是所謂的戰略規劃,而“慮要有所得”,前面還有這么重要的三步。
我們經常講企業家最難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而這兩個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這兩個才能有慮,因為心安才能慮、得。這是我講的戰略第一步,其實看得越清楚,才越不為外界所惑,越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
2.取勢與取實
當你知道戰略的大致方向時,你就知道了起點和終點。下一步要決定的就是戰略的路徑選擇。直線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可以走直線。我給大家講幾個常見的思考方法。
第一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討論,到底是“取勢”還是“取實”?是落地為安還是構建一個大格局?戰略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你要一直尋找動態平衡,找到一個“度”,“度”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節奏。
阿里巴巴也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總結出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發展節奏:“逢單出擊,逢雙修養。”對于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三年出擊,三年修養”,這個節奏本身的周期不一樣。
當你快速膨脹之后,要有沉淀下來消化吸收的過程,要不然就像我們看到的一些企業,滿世界圈地,最后一個浪打下來,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快速往回倒,連停的間隙都沒有。所以,節奏和度是非常關鍵的,在取勢和取實當中要掌握動態平衡。這中間,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判斷。
舉一個例子:2005年,我去某家電企業講課,那時候正是中國一大批家電企業、手機企業一起做汽車的時候,該企業也買了兩家汽車企業。講課當中我讓他們討論,他們內部幾乎當場打起來了。一派人認為他們沒有核心能力做汽車,另一派人則說這是市場機會,一定要抓住。講到核心能力,有一位副總拍案而起,說:“如果這樣討論,那么我們現在還在做電風扇,不可能歷經二十多年建成一個家電王國”。
這句話本身是對的,但后來事實也證明,他們做汽車確實不成功。因為沒有把握好取勢和取實的平衡,從電風扇走到家電自然有動態能力延伸過去,但是從家電跨到汽車,特別是在當時產業快速變化的環境下,確實跨不過去。
第二個是看到九宮格一定要避而遠之。如果有些咨詢公司給你們做咨詢報告,里面畫了九宮格,你要非常小心。
什么叫九宮格?未來10年,老板有一個很大的夢想,要走到終點,橫向可以這么擴張,縱向可以這么擴張,包括ABCDEFG,這9個點我們都要覆蓋,全面出擊占據產業最高點。這樣的企業幾乎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有實力去把握這樣的格局。
3.“手眼”配合,戰略才能落地
大家對未來有一個相對清楚的大方向時,第一個切入點是最關鍵的。一定要找到一個點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徹底把樁打進去,再去滲透、擴張。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當作褒義詞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這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結合。立意不高就沒有格局,沒有勢就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就不可能有突破、有積累。“手眼”配合,戰略才能有效落地。
戰略就是決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前面講的是戰略思考,接下來我跟大家講講到底什么是戰略,戰略的內容是什么。戰略說白了非常簡單,就是決定一個企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大舍才能大得。
“舍得”本來就是一個佛家的詞,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第一,你想做什么?你的目標、理想是什么?什么能讓你興奮?
第二,外面有什么機會?什么事是可做的?不同的時候的確有不同的機會,最核心的是判斷什么是大機會、什么是小機會。對遠見的討論可以推導出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
第三,什么東西你能做?你有什么樣的資源、人或者組織建設的能力?
想做、可做、能做,這中間的小小交集,才是你真正該做的,這就是你的戰略。
很多事情,如果不是那么想做,有點勉強的話,十有八九這個事情最后做不好。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夠難了,你的心里還有疙瘩,還做得不甘不愿,最后能做成的概率就很小。
可不可做,是對機會成本的判斷。大部分企業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做了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計算的是這個項目本身的凈現值夠不夠高,這是財務分析。戰略分析的是,為了追逐這個機會而放棄的最大機會是什么。制定戰略為什么難?是因為事后沒辦法蓋棺定論。對機會進行判斷就一定要想到機會成本的概念。
“能做”就是一個企業的能力,它也有兩個動態的統一。能力的培養需要資源和時間的投入,說得極端一點,能力建設就是人有多大膽就有多高產,組織能力沒有天生的,而是逐漸培養出來的。你可以根據戰略目標培養人才,但反過來,能力的培養沒有捷徑,是極耗資源和時間的,特別是時間。另外,能力永遠是相對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數,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競爭對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競爭力,才是差異化能力。
大部分企業想的是,能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挖兩三個人組建成一個小團隊,的確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但是很可能做得并不夠好,尤其是當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情況越來越殘酷、利潤越來越低的時候,有限的能力更不可能抵擋市場整合時的強大壓力。因此,“能做”一定是一個相對概念。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到淋漓盡致,而不是拼命地補短板,補短板是永遠補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