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的發展,一定要掌握當下的戰略通用技術。在由錦囊專家、首席數字官聯合主辦的“2019中國數字企業峰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小英教授,從華為事件講起,發表了題為《大國博弈時代的數字經濟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題演講,并與現場300位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者深度交流。
基于對華為十多年的深度研究,董小英認為,華為在創立之初就意識到核心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所以華為對核心技術的投入非常大。另外,在管理方面,華為從IBM學習了非常多的管理方法論,用在管理平臺和體系的搭建。只有管理才能聚合資金和人才,因此在華為的發展過程中,管理是處于第一位的,信息化、數字化的核心就是賦能內在體系。
以下內容根據董小英在“2019中國數字企業峰會”現場的演講整理而成,略有刪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小英教授
圖片來源:首席數字官
我一直做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研究,也特別關注新技術發展的應用。
最近大家可能非常關注華為的事情,我本人也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華為,2018年出了本書《華為啟示錄》。我認為華為事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企業發展,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說以前企業談創新、談技術賦能,被認為是一個可為可不為的事情。那么我相信通過這件事情,中國很多企業都感受到了切身之痛。
對于華為來說,美國是傾舉國之力打5G市場,但這件事情不容易。美國在歐洲三十多個國家開會,說你們不能用華為的技術。但從我掌握的資料來看,如果歐洲不用華為的技術,代替成本大概是640億歐元,而且會使歐洲的5G商用計劃延遲一年半,但歐盟已明確提出到2023年所有建筑全部要實現物聯。美國的農村也有華為設備,如果把華為設備替代掉,代價大概是10億美金。
市場不能給,就打供應鏈。在這個供應鏈當中,我們意識到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如果不掌握在我們手里,就會受制于人。如果供應鏈還不夠阻止的話,就斷絕生態系統的聯系。這都是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圖片來源:董小英演講PPT
美國為什么要用這么大的力量來做這件事?這張圖是目前全世界在PCT專利上掌握專利最多的企業前10名。藍線是中興掌握的專利,紅線是華為。在前10個企業當中,有一個新興企業成長速度非常快,就是京東方,這條綠線。可以說美國打的非常精準,都是中國掌握核心技術最強的企業。
從全球企業的研發強度來看,華為在創立之初,研發投入就占10%。目前,華為的研發投入強度是全球第5名,占整個銷售收入的15%。所以他對核心技術投入是決不手軟。
華為之所以能這樣做,基于對他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的研究,我覺得主要有三點。第一,華為創立之初就意識到,核心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
第二,華為的管理變革做的徹底。在我對華為研究中,當年華為一直把IBM尊稱為老師,從IBM學到了非常多的方法論。華為還從世界最頂級咨詢公司學到了非常多的管理方法論,這個管理方法論主要用在管理平臺和體系的搭建上。任正非說過,只有管理才能形成系統的力量,才能聚合資金、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在華為的整個國際化進程中是被排在首位的,信息化、數字化的核心首先是賦能管理、賦能運營、賦能內在體系,這個認知大家一定不能動搖。
第三,華為有相當的組織強度——只有突破自己,不斷的打破自己,才能持續發展。華為勇于對自身做變革,信息化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都是改變自我的過程,都是組織變革的過程。其實對企業文化,改變組織惰性,都是挑戰。也就是說,企業有沒有這樣的決心、勇氣和魄力?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失敗,其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文化的問題。
5G技術被認為是比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技術。華為所采用的頻譜技術,和美國不同的頻段。美國這個頻段是政府和軍方在使用,如果全部置換為商用,大概要十年。如果加入商用,至少要五年,所以美國在這方面也有焦慮。
講到焦慮,實際上他們的焦慮在5G時代更大,中國在技術的選擇上是有戰略前瞻性的。從2G到3G,中國是跟隨者。在3G時候,我們提出要做國際標準,參與國際標準。在4G的研發當中,我們已經瞄準5G,成立了聯合委員會,把上下游廠家聚合,形成工作組,把提供商和用戶方整合在一起,用舉國之力加速技術的研發過程。所以,可以我們說實現了在5G技術上的領先,6G也已經開始布局。
但美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幾個戰略失誤。第一,通過電信法,把大電信運營商打散。我記得當時中國經濟學家中也人說,中國不能壟斷,也要打散,也要市場化。結果這些小型電信運營商被打散以后,沒有辦法產生規模效應,沒有足夠的利潤進行投資,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又不足。最近特朗普的一個講話提出,民間要出資2750億美元,但政府不會出錢,所以說美國沒有形成一個合力。另外就是頻譜的可用性。還有,我們意識到了戰略價值,我們的速度。
為什么在5G即將推廣的時候,美國會這么憂慮?因為在3G到4G,LTE標準上來以后,美國就出現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但到4G以后,全球的十席當中,中國占了四席。到5G時代,預估直接市場和間接市場的規模,有可能是千億美元的市場價值,所以未來的前景相當巨大。
從產業數字化這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機會,目前我國不少產業的集中度很低,昨天探營小罐茶時也談到了這一點。比如說農業信息化倒數第一,建筑業倒數第二。從我的了解來看,現在都在加大對農業和建筑業的布局。
除了產業數字化以外,我個人認為還有社會數字化的發展前景。在社會應用層面,5G的戰略意義就是,社會的發展一定要掌握當下的戰略通用技術。什么叫戰略通用技術?它可以引發大量機制的創新,可以向所有領域滲透,而且滲透時間會相當長;另外,當它和一些賦能技術結合以后,會不斷出現新的創新。
所以,在座的各位IT人才,可以從ERP、MES、CRM、B2B應用中感知到,近30年來,技術革新和應用在不斷迭代的。在人類歷史上,真正可以被稱之為戰略通用技術的并不多,和我們關聯最大的就是互聯網,而5G恰恰是拓寬互聯網。所以任正非說,我們就是要賭,將來這個互聯網下,太平洋的管道一樣粗。
這就是戰略通用技術,5G之爭實際上是主導權之爭。當然,主導權之爭涉及到政治、社會、經濟、軍事,以及包括醫療教育的所有方面。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中美的較量,以5G作為一個出發點,以華為作為一個事件,背后有相當深刻的原因。
在這個基礎上,云大物移智,是輔助勢能技術。就5G技術的優勢以及應用場景來說,現在我們可能無法預見哪些場景會爆發出中國新一代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或者專業互聯網企業。所以說新的創新浪潮,會蓄勢待發。
我們在第一版書里提出了一個模型,也參考了很多咨詢公司的數字企業模型,那么我們也提出了中國的數字企業模型,不一定很完善,今后還可以對它進行迭代。
圖片來源:董小英演講PPT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會發現未來的階梯將會首先是連接:數字化連接,我相信這是個比較漫長的道路。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做井蓋的連接,中國有50億個井蓋,污水燃氣,這個連接會比較長,但是一旦連接成,就會形成數據驅動的業務發展。這個企業再加上云計算,掌握平臺,就具備了集成能力,比如可以和燃氣公司集成,可以和自來水公司集成,這些異構的數據集成之后,人工智能會發揮它的巨大威力。現在人工智能對技術、對數據的要求比較高,但我們遠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
人工智能,類人大腦幫我們做出預判診斷洞察和識別的時候,我們中國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老百姓,就可以根據需求做出個性化的要求和精準匹配,那時社會總效率會提升。
所以說,在我對企業的案例調研中發現,企業的信息化是解決這些問題,也仍然是企業數字化的重要基礎。當然,有些系統可能會變化,比如上云以后整個數據結構也會變化,但主體目的是要做到需求可視化,資源可視化,管理可視化,產能可視化,品質可視化和銷售可視化。
所以根本目標還是管理變革。當你具有了這種管理變革的能力,你可以做數字化的創新,在營銷、資產、決策、生態等等績效上帶來新的變化。
我們整個研究團隊希望,把企業數字化轉型可視化的做出來,幫助中國的企業,讓你知道今天走在路上,下一步應該往哪走。
在去年的調研中發現,300多家企業的數據中,一把手親自推進數據化的占45%,已經快到55%是堅定的推動者,而且有將近40%的企業認為數字化戰略和企業業務戰略同等重要,這是個很好的趨向!
另外,在數字化轉型中,很多的企業都稱自己為技術企業。就像平安的案例,現在改名叫金融點科技。而且它認為作為一個金融企業,科技未來的貢獻是30~50%,甚至想在將來的科技企業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技術會越來越增加。
圖片來源:董小英演講PPT
無論你是任何行業,我們都會看到在發展未來的工業互聯網。比如某個政府發現將來把自己區域內做起的企業,先連接上下游,再連接合作伙伴,再連接相關利益者,這樣逐漸就形成工業互聯網的雛形。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現在對于大企業和政府部門要推進的問題,一個是很多中小企業最擔心的是數據安全問題,另一個就是產品和系統之間的對接的標準化問題。但很關鍵的是治理機制,要關切這些中小企業的利益。所以,最近工信部也在注重企業的生態打造生態。
我建議對于平臺企業、大企業來說,將來你連接多少,賦能多少中小企業,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所以第一輪的互聯網給中小企業帶來很多困境。我覺得這一輪不要把他們甩下,要幫助他們,要拉他們一把,大家共同發展,因為這些中小企業吸納了很多的就業人口,是地方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所以,包括互聯網企業,不要自我,不要覺得自己賺得多,更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去幫助賦能其他企業,打造一個和諧生態,給中國未來的共同繁榮帶來大家共同的發展。
圖片來源:董小英演講PPT
在這個過程中,從人的角度來說,新人做新事創業創新沒問題。新人做老事有難度,特別是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要對傳統制造業心生敬意,因為人家是幾十年的積累,不要說我上來就怎么樣,就按照我的意愿把最大利潤拿去,因為制造業賺的錢是很辛苦的。老人做新事,怎么能老樹開新花,要解放思想,開放心態,擁抱變化。
只有在這樣一個創新氛圍下,中國的經濟,數字經濟,才能夠真正走向未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