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差在哪?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中國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要立足現實,突出重點,把規劃做細、做扎實。哪么問題來了,中國制造雖然有環境因素、資源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來看,差在哪呢?
作者是認為,我們主要差在“軟實力”方面。有些讀者會問到,我們硬件設備與別人也差一大截呢。這一點不假,但要知道,即使一樣建設的生產線(如汽車生產線,我們的效率仍然和隔壁的日本差一大截呢,可見,我們確實不好把責任推到基礎硬件層面。
1)我們的設計能力差,產品的附加值低。
2)我們T、Q、C、S、E(交期、質量、成本、安全、環境)等重點要素的控制能力差。
3)我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差。要知道,制造系統只有一個地方產生收益,即最終客戶,而其它所有環境節都是費用產生方。如何控制整體供應鏈的效益,低成本,高效率,一直是我們的軟肋。
制造企業缺什么?
今天的中國制造業不缺“錢”、不缺“設備”、不缺“人”,也不缺“技術”、不缺“思想”,甚至不缺“信息化”……“DT(Data Technology)時代”的企業卻唯缺“數據”。
這個事實確實讓人震驚。眾多制造業,無論高離散還是低離散,很少有公司真正知道自己的“生產成本”;也很少有公司做到有效的“過程控制”;沒有企業想象過以數據為依據的“PDCA”;原始手段統計的“數字”也包含了大量的不可控的水分……內企的軟實力現狀如此殘酷,我們在管理上與西方工業國家的差距太大了。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DT時代管理的本質
DT時代一切可以用數字、代碼表示,一切都是數據。企業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以及管理的都是數據。抽象的說:DT時代,企業就是一個“數據加工”工廠,車間是“數據加工”的場所,車間是海量數據的集散地,包括“輸入數據”、“過程數據”和“輸出數據”。
以前我們總認為,信息化是我們的事,而管理是客戶的事。事實上兩者不能簡單分隔。因為在DT時代,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數字表征的時候,管理也是手段、管理效果、管理方法也是數字化的表現。即用了管理,生產的輸出數據就比較好看。
管理的本質是“數據”。毫無疑問,管理的過程是“數據獲取”、“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的過程。管理的成本是“數據獲取”、“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的成本。顯而易見,管理的邏輯是非常嚴謹的,“數據獲取”是基礎,沒有“數據”,“分析”和“應用”無從談起。
從數據流中區分價值流
從價值流的角度來看,價值分為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直接價值是從毛坯到成品的過程中每次“價值增加”或“價值賦予”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生產制造過程。其他為生產制造服務的活動都是間接價值,管理活動是典型的間接價值。沒有生產,管理就沒有意義。從“數據加工”工廠角度來看,“價值制造”的過程就是“數據制造”的過程。直接價值中制造數據,間接價值則是分析和應用數據。
工業大數據
基于上述分析,無論是國內制造業、還是美日歐工業國家的制造業,每個企業都埋藏了一個“工業大數據金礦”,而這個“工業大數據金礦”也埋藏了企業的價值流、核心競爭力。
中國制造業最缺的是“數據”,當前的有限的靜態“數字”不夠支撐企業決策,所以管理應用系統如ERP、MES等無法落地,精益管理思想無法落地,制造過程完全失控。
智能制造提出的五個方面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生產模式的智能化、服務的智能化。這個智能化的基礎必然是工業大數據。
今天革命也好,轉型也好,外在需求與因素是推動作用(試想,人類的自由需求是今天產生的嗎?顯然不是,是長期存在的),但根本上的因素是數據。因為技術的發展,為數據的產生(物聯網)、存貯、分析(云技術)、使用(移動互聯)更加方便。所以,今天是數據驅動型的變革。
無論“工業4.0”還是智能制造,僅僅是物質與數字融合的開始。隨著科技等的迅速發展,“數字”將進化為“大數據”形成“知識”,“知識”進一步結合“邏輯”形成“思想”,“思想”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