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一達通”2016財年出口額突破150億美元,意味著該平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這是以數據服務驅動外貿發展新業態由量變到質變的標志,阿里巴巴一達通將開始迎來爆發式增長時期。阿里巴巴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預估,2017財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一達通出口額將達到500億美金。
數字背后,阿里巴巴跨境B2B最終將改變的是,國際貿易中中國企業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
2015年,全國出口額比2014年下降了1.8%。而阿里巴巴一達通提供數據顯示,2015年一達通平臺出口額逆勢增長超過150%。阿里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認為,在互聯網+外貿的新模式中,大數據驅動的互聯網+外貿是中國出口的出路。互聯網和大數據給傳統企業帶來了系統性變化,基于數據,生產商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
集約化的方式降低成本
阿里巴巴一達通是全國首個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正如電腦用一組總線為眾多部件統一傳輸信息,一達通通過將通關、退稅、外匯、物流等繁雜的進出口過程分解并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整合眾多外貿企業碎片化的出口需求,集約化提供外貿出口服務。最大的好處在于“比中小企業自己去做更方便、更便宜”。
僅以物流為例,一達通的實踐證明,通過這種集約物流資源,可以降低中小企業客戶30%左右的物流成本。
此外,使用一達通可以節省報關員、涉外會計等數個崗位職員,按一家年出口額200萬美元的企業為例,按行業薪酬標準,一年至少節省人力成本25萬。
外貿業內人士表示,中小外貿企業議價能力弱,物流、融資成本高。但一達通整合數萬家外貿公司后,就成為巨型“大客戶”,很多銀行、物流、海關等基礎服務機構都愿意開出較低價,從而大大攤薄單個外貿公司的出口、融資成本。
大數據沉淀信用價值
阿里巴巴B2B事業群外貿綜合服務部總經理魏強認為,互聯網+外貿的核心就是數據。通過數據沉淀,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系列衍生價值,通過阿里巴巴信用保障服務解決跨境貿易金融、買賣家信任問題等。
“外貿的交易是一個很長的流程,從合同的簽訂到報關報稅運輸,每一個過程都很真實,也能產生大量的數據,我們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參與到了交易的過程中間,也能夠清楚掌握交易數據和其他交易信息。”魏強介紹。
這些基于真實交易的數據沉淀下來,就可以看到一個企業的信用,就好像淘寶天貓的賣家一樣,有交易記錄、信用評分和評價。而這將成為中小企業的信用憑證和財富。2015年,在阿里巴巴跨境貿易批發平臺Alibaba.com上,基于真實交易數據開通信用保障服務的中國供應商企業比開通前收到詢盤數平均增長15%,僅信保訂單交易額每月增幅為13%。信用數據的積淀,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訂單金額提升。
此外,數據沉淀下來的阿里巴巴信用保障服務無意中也幫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單獨向銀行申請貸款很難獲批,關鍵的一點就是企業信息不對稱。一達通平臺有這些企業真實的進出口經營數據,而作為中間方,一達通在一定時間段內還掌控著企業進出口環節的資金流和貨物流,這些都是企業獲取融資的依據。比如,一達通推出流水貸融資服務,企業的出口數據就能轉換成為授信額度,隨時使用資金隨時貸款,為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資。
打造外貿生態圈賦能企業
外貿出口流程復雜,且鏈條長,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門檻”高。阿里巴巴一達通引入一種新型的外貿服務合作伙伴模式——“一拍檔”。
如果把一達通比作汽車廠商,那么,“一拍檔“就相當于是4S店,幫助傳統外貿企業解決操作層面的各種問題,提供一對一的本地化貼身服務。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O2O新型外貿服務模式,打造一站式外貿服務整體解決方案。
啟動“一拍檔”計劃后,一達通將更多服務商納入合作體系,從平臺升級為外貿服務生態圈。“一拍檔”以伙伴的視角,把昔日“對手”變成“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外貿中小企業。
阿里巴巴B2B事業群外貿綜合服務部總經理魏強表示,“在我國外貿轉型的新階段,外貿服務也需要轉型。通過聚合資源體系,讓外貿服務產生質變,建立外貿服務真正的互聯網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