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知道跨境電商很熱。跨境電商不僅是個人創業熱點,媒體報道熱點,也是企業和政府關注的重點。各種培訓、論壇、峰會此起彼伏。言必稱跨境。談到跨境電商就很有興趣,談到外貿都唉聲嘆氣,紛紛追憶過去美好時光。大家都在談跨境,但很多時候概念和內容不是完全一樣的。有的時候指進口,有的時候指出口,更多的時候指的是跨境在線零售。建議大家一開始就要搞清楚內涵和外延。否則很容易引起誤解和歧義。
同跨境B2C熱火朝天相比,跨境B2B發展就安靜很多。很少被人談及,也很少見之報端。但這并不意味著跨境B2B沒有改變。事實上跨境B2B改變也是巨大的。下面讓我們看看有哪些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講過以前外貿基本都是B2B。外貿B2B基本上等同于跨境B2B。)
一、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
現在外貿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過于求,產能過剩。市場環境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外貿過剩產能達三分之一還要多。這是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不景氣造成的。企業競爭由此變得更加激烈。在這種條件下,如何保持客戶和市場份額是每一個企業不可回避、必須做出回答的挑戰。
這好比池塘的水位下降,魚兒自然向池塘深處游去。池塘深處就是行業的上游。流向行業的上游就是保持和增加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如果你擁有核心技術,核心設備,核心配方和工藝,其實金融危機對你的影響并不大。否則由于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企業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壓力。還有,大魚的活動空間和機動性受到限制,有被擱淺的危險。因此,一些大型企業需要瘦身或者分拆,以保持競爭力。
新環境需要新變化,自然外貿需要新思維。首先,從粗放式增長向以技術品牌創新為主題的質量增長轉變十分重要。企業必須苦練內功,盡快實現技術和設備升級,提高產品性價比或產品換代。
其次,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以前的外貿公司都是立足國內市場。在未來的幾年,這種情況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更需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在我的周圍,已經有不少企業在中國接訂單,生產卻是在東南亞。這樣就可以克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一些有實力的外貿公司和企業正積極走出去,從商品經營上升到資本經營,從專注國內轉變為布局全球。
還有,積極嘗試營銷和服務創新也是一條思路。比如香港利豐從傳統采購代理模式向供應鏈管理模式轉變,從而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快、更準確、更靈活同時更低成本地為客戶提供產品,并將來自供應鏈上的收益最大化。
如今,互聯網+外貿給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同時帶來機遇。正所謂危中有機,只要把握時機,處置得當,不少企業是可以渡過危機的。有些企業甚至脫胎換骨,鳳凰涅槃,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正所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
二、互聯網+外貿的影響
前面有專門講到互聯網+外貿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包括貿易多元化、跨境直銷、網絡化、精準化、碎片化、扁平化、社交化、移動化和一體化九大影響。現在就跨境B2B來具體談談特別需要注意的變化。
1)首先,B2B永遠是主流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B2B,B2B,還是B2B!B2B永遠是主流。這個道理我在前面已經詳細解釋了。那對于企業來說,這個結論意味著什么?那就是B2B是最重要的貿易方式。
企業永遠需要把B2B放到第一位。我個人認為,一個企業,如果研發、設計和生產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具有核心設備、核心技術和核心專利優勢,估計訂單都忙不過來。何必一定要開展其它貿易方式呢?現在很多企業受到跨境電商太熱的影響,很多都開始跟風,但這種做法不一定對。
企業在行業中喪失了制造優勢,又匆匆忙忙涉足零售業,大搞品牌運營。從策略上講,是非常不穩健,充滿高度風險的,搞不好兩頭作戰,兩頭都不保。企業對待跨境在線零售需三思而后行,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工廠就是工廠。工廠的專業就是生產。不斷提高制造能力和行業競爭力是工廠的根本任務。如果工廠連客戶都留不住,工廠只有關門而不是靠零售來撐門面。
所以,能做B2B的,就不要做B2C。首先把B2B做好。當然做B2B并不是排斥B2C。只是說可以讓別人做。讓那些B2C做得好的人來做不更好嗎?以我看啊,未來以品牌代運營為特色的跨境電商將是下一波行情,你信嗎?
2)訂單碎片化
訂單碎片化就是需求碎片化。說簡單一點,就是由于有了互聯網,小B開始活躍起來。中間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各種報道也指出,在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阿里巴巴、環球資源、中國制造網等平臺都出現中小客戶異常活躍,而大客戶則處于靜默的情況。
傳統經濟理論強調專業分工是橫向的,中間商由于專攻服務、物流、分銷等某個領域而成為供應鏈中的一環。但是網絡經濟時代,專業分工還可以是縱向的。即專業分工可以由一個環節部分甚至全部完成。這樣縱向供應鏈就變長,橫向供應鏈就變短,但是勞動總量是沒有改變的。
一個跨境電商在享受供應鏈扁平化帶來好處的同時,需要克服額外增加的勞動量。如果這個跨境電商的勞動效率比以前還低,那么對整個社會來說,并沒有好處的,跨境電商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撼動傳統供應鏈和經濟格局。反之,整個社會就會由于勞動效率的提高,需要進行重組。
衡量一個大賣家做的好不好,就是要看他采取了哪些技術和手段來提高勞動效率。比如,亞馬遜采用了無人機和機器人。當然,你也會同時明白大量屌絲開店對社會經濟沒有多少貢獻,不值得鼓勵。
企業需要建立更加富有彈性,反應更加快捷的生產方式來適應這種市場需求變化。這就是現在經常強調的柔性供應鏈。比如企業可以減少MOQ,重組采購和生產線,增強訂單整合能力,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等多種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婚紗可以把最少起訂量定為一件,但是對手機生產線來說則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商品的內在屬性不同,決定了工廠對碎片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工廠應該立足自己的行業和產品,深入地分析互聯網+外貿所帶來的具體變化,是否決定柔性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并且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最適合本企業。
3)精準營銷和整合營銷成為主流
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出現,讓傳統B2B業務和流量經歷兩次重大轉變。第一次重大轉變就是從線下向線上分流。以前工廠找客戶主要是朋友介紹,外貿公司下單,參加各種展會。現在越來越多的工廠到網上推銷自己,國外客戶也基本上從網上去找客戶。網絡營銷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網絡營銷也是日新月異,推成出新。
第二次重大轉變就是線上業務和流量大規模向移動設備轉移。越來越多地客戶使用移動設備在網上搜索品牌和產品,查看評價和評級,比價和最終購買。手機正在成為一個最有價值的B2B商務渠道。B2B正處在移動優先的重大調整當中。企業和電商平臺的移動戰略將是決定是否勝出的關鍵。
互聯網+外貿在導致需求碎片化、訂單碎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渠道碎片化、營銷碎片化、流量碎片化和業務碎片化。這就需要企業重新整合渠道、整合營銷、整合業務。靠什么整合?靠商業模式創新、靠信息化系統集成技術與應用。比如,團購能夠把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的需求整合起來;Channeladvisor可以整合多種銷售渠道等。
整合營銷,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精準營銷,已經成為主流營銷方式。這是目前外貿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的內容和工作。那么,如何做好精準營銷和整合營銷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地探討。
4)B2C和B2B相互促進發展
從跨境B2C和B2B發展來看,跨境B2B興起要早于B2C。中國制造網是1996年上線,阿里巴巴是1998年上線。而前面提到中國跨境B2C興起大概在2003年。然后跨境B2B首先爆發,代表事件是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上市。說明跨境B2B首先得到市場和投資人的認可。直到2013年跨境B2C才開始全面爆發。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國際站2014年選擇退市。預示著跨境B2B發展進入低潮。
但到了2015年下半年,以科芯通城、找鋼網、找塑網為代表的垂直B2B代替綜合B2B開始發力。而此時跨境B2C發展也進入一個轉折調整時期。我們可以看到跨境B2B和跨境B2C交替上升,此起彼伏。跨境B2B和跨境B2C發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B2B發展為B2C創造條件,而B2C發展反過來又促進B2B進一步深入發展。
企業通過B2C來了解電子商務技術如何支持和規范其銷售策略。其本質就是傳統B2B實現交易的信息化數據化標準化,進而提高客戶體驗和商業效率。和過去相比,只是提供信息黃頁的B2B是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的。B2B開始由1.0向2.0邁進,聚焦交易平臺建設,并圍繞這個交易平臺提供各種供應鏈服務,如會計,客戶管理,訂單管理,甚至現在開始出現的提供基于大數據的商情咨詢服務,融資服務。
去年阿里巴巴國際站退市后改版,從信息黃頁轉向在線交易,提供了實時報價。整個網站風格和專注在線零售的敦煌網如同一轍。收費方式也從過去會員費向按交易效果轉變,最終可能和亞馬遜類似,收取交易傭金。同時加入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分享功能。
2015年阿里巴巴為國際站會員提供10億貸款總額度。主要滿足會員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流動資金需求。而敦煌網也不甘落后,已經與幾家銀行合作開始推出聯名的借記卡、信用卡。借記卡的貸款額度從5萬元~150萬元,信用卡的最高貸款額度是50萬元。未來,敦煌網還將推出諸如運費貸等在內的多種金融服務。
又比如,eBay推出的Retail Associate Platform數字零售輔助平臺,能夠幫助零售商建立消費者購買歷史、聯系信息、倉儲及收入變化數據。這是ebay在銷售平臺基礎上,繼續打造和完善購物綜合服務平臺的又一舉措。
總之,在互聯網+外貿的影響下,客戶需求的變化和電商技術應用相互作用,不斷推動了B2B深入發展。從早期只是找客戶,到借鑒B2C建立標準化業務流程,實現自助式銷售模式;開始利用大數據對客戶和商情進行深度挖掘,實現精確營銷;開始建立一體化數據平臺和數據鏈,打造先進的供應鏈,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開始考慮和國外客戶信息網絡對接,等等。
三、從三個角度看B2B變化
現在大家對跨境B2B的比較復雜。有樂觀的,有悲觀的;有的說正在快速增長,有的說在繼續沉淪。各種觀點,莫衷一是。為什么認識出現這么大的差異呢?我個人發現是由于各位看問題出發點不一樣導致的。
1)對于B2B電商平臺用戶來說,B2B平臺的作用這幾年的確是越來越差。曾經無限風光,一招制勝的B2B發展到現在如同雞肋。原因不難理解:1)惡性競爭: 大家扎堆主要平臺導致僧多飯少,利潤日漸稀薄;2)充斥大量同質化信息和供應商,國外買家難辨真偽; 3)功能有限,只能信息發布;4)網絡詐騙,讓國外買家對B2B平臺又愛又恨。
阿里巴巴B2B效果今非昔比。如今效果之差,已到冰點。偶爾來一個詢盤,還同時發給N個供應商。如何不打價格戰?估計國外的客戶也疲于應付,真假難辨。外貿直通車猶如無底洞,出價越來越高,轉化率卻越來越低。平臺主要流量入口被有實力的公司所壟斷。馬云卻總是把為中小企業為己任掛在嘴上!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變成天下生意真難做!
2)對于B2B平臺來說,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市場開始萎縮,中國制造業也隨之從擴張轉向收縮調整。這必然限制了B2B平臺進一步擴張。B2B平臺發展策略也被迫從粗放擴張型向質量服務型轉變。比如工作重點從開發新客戶向維護老客戶轉變,同時改變服務方式和收費模式等等。
這兩年來國內B2B平臺日子都不好過。有先見之明的阿里巴巴選擇退市,不給股民用腳來投票的機會,更狠的是現在B2B不好搞了,就搞海外淘寶,繼續編網捕魚;環球資源丟掉往日貴婦的矜持,簽一年送一年,變相降價;MFG2015年深陷抵制門,效果太差,更加邊緣化了。
3)對于B2B產業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2013年全球B2C電子商務銷售額達1.2萬億美元。但這和B2B比起來,只不過是冰山一角。2014年亞馬遜和eBay平臺B2B增長首次都超過了B2C。亞馬遜以B2C起家,但現在越來越對B2B感興趣。亞馬遜正在嘗試用B2C方式塑造B2B未來。另外,2015年中國垂直B2B突然爆發,讓人感到鼓舞。未來垂直B2B平臺是否能打破目前綜合B2B壟斷地位?值得關注和期待。各種跡象表明,B2B正處在新一輪爆發的前夜。
調查顯示,46%企業相信未來3年B2B將繼續強有力增長。67%將加大技術研發。49%將在18月內升級平臺。62%認為電子商務從根不上改變了B2B的互動方式。69%認為目錄將在5年內消失。移動商務同樣對B2B產生重大影響(B2B移動化)。平均訂單金額和轉化率保持趨勢向上。
在B2B公司應用技術優先性排序上,網絡平臺64%,整合技術60%(如會計和訂單管理服務),移動商務和app占56%。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B2B企業對數字化未來毫無準備。絕大多數人都認識到業務將面臨徹底變革,但卻只有21%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19%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技術,14%能制定數字化戰略。這樣看來,中小企業B2B建設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