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阿里和唯品會的財報數據,整體電商市場已遭遇顯著的增長瓶頸,包括京東在內新用戶增長已經明顯放緩。
除了把重點轉向線下新零售之外,2017 年,阿里和京東更大的一塊市場就是企業市場,企業客戶的 3C 數碼家電等產品的采購,這也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21 世紀什么最貴?——流量。這對做電商的人來說,一定有共鳴。就連京東、阿里都缺流量,更別提其他垂直電商。而在此時,京東商用頻頻發力,上周推出開年大促,促銷力度很大,爆品最高直降 50000,更是登上京東頂通廣告位。由此可見京東對商用市場的重視。
平時,東哥和阿里離職創業的人聊得非常多,他們依然熱愛阿里,個人購物依然選擇在淘寶天貓,但企業采購基本選擇在京東。這和價格沒有關系,因為京東的企業采購能提供正規發票,送貨速度更快,并有完整的售后服務。這些是淘寶平臺模式沒辦法提供的,至少,產品服務沒那么有保障。
京東進軍企業市場多年,而去年更是推出商用戰略,大多數人并不知道依托 3C 數碼家電上游供應鏈和產品服務優勢,京東儼然成為商用市場里面的攪局者。
多數人印象中,阿里 B2B 業務是全球通、誠信通,京東 B2B 是新通路。然而,龐大的企業采購或商用采購業務被多數人忽略,其暗戰激烈程度是多數人難以想象的。
商用采購業務與一般貿易業務存在邏輯的偏差,前者相較于個人消費是一種企業級消費,后者是生產、加工或者商品再流通的中轉環節。所以,于商用采購業務而言,流量并非首要因素,關鍵是平臺信譽、商品質量或服務方案的優質性。
開辟商用采購業務平臺最早的綜合電商應該是亞馬遜。2012 年,亞馬遜推出商品批發網站 Amazon Supply,最顛峰時擁有約 220 萬款產品和數百分企業客戶進行交易。在 2015 年 4 月,亞馬遜將其關閉并升級為 "Amazon Business",定位更加明確在企業主一站式采購。
不過,根據易觀、艾瑞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 年亞馬遜中國在中國的 B2C 領域市場份額都不足 1% 了,企業采購業務更微不足道。
2016 年,京東企業購、天貓企業購相續獨立推出,根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聯合中國電子報社近日發布的《2016 中國自營式企業網購分析報告》預測,2016 年企業級電子商務(商用采購)市場規模將達 15.1 萬億元,同比增長 22.1%。其中,京東企業購以 45.6% 的市場份額,遠超過第二名天貓企業購的 18.5% 市場份額,而第三名蘇寧易購僅以 8.6% 名列第三。
截止去年 9 月的官方數據顯示:在京東平臺實現售賣的商用品牌達 122 個,其中包括聯想、海爾、戴爾、佳能等各領域的領軍品牌。同期也完成商用商品池的分類建設,其中包括電腦整機、打印設備、網絡設備、投影儀、家用電器等品類,實現了商用商品數 sku 數量新增超過 4000 個。
企業采購行為其實是早于電商購物方式的產生,以往需求企業是通過線下集中采購會或分批申報采購的方式進行傳統操作。其流程包含提交需求—預算—品臺洽談—走合同—審批—下單—履單,這個商用采購的申報流程復雜、效率低下、需求匹配與交易脫節等等,如果企業仍走電商的 2C 渠道,會明顯發現難以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公司所屬行業不一致,對辦公配套設施的要求有偏差。
打破以往的 " 物理流程采購 " 模式走專業化 " 數據驅動采購 ",則成為了 " 企業消費升級 " 的必經之路,相應的,京東獨立企業購頻道也只是產品化第一步。在去年 4 月,京東發布商用品牌戰略后,緊接著 7 月份推出 " 翼采 ",10 月,在企業采購領域首推移動解決方案,12 月又推出 " 京商計劃 " 向商會會員企業提供特惠、訂制服務,打造專享服務綠色通道,搭建采購平臺,為企業提供內購福利等。
京東企業購的戰略棋局正徐徐展開,其中,京東商用戰略在這場棋局中扮演了 " 急先鋒 " 的角色,通過持續快速的布局加快了開疆拓土的步伐。
還原京東商業采購產品化迭代邏輯,背后配套是京東 " 蜂巢 " 大數據系統、" 商采通 "、" 企悅管理 "、" 商用場景解決方案 " 等一系列商用支持服務。作為平臺方,要實現商業采購效率與效果提升,京東面臨的挑戰是,在上游環節要運營好品牌供應商,定制和調整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在下游,京東又要有健全的企業數據分析能力,給出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采購方案;在整個流通環節,更是要借助京東在全國現有的倉儲物流布局完提升后服務體系。
三大因素:
一是京東 10 余年積累下來的正品行貨品質口碑,在 C 端用戶之外產生了社會效應,贏得企業主選擇。而商用采購多以辦公用品、3C 數碼為主,京東正是以此起家,其剛發布的 2016 年財報顯示,3C 家電 GMV 占比仍達到 51%,更大的市場份額也才有可能反向要求企業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商用產品。在 3C 家電行業,京東的市場份額也已經遠遠超過了天貓。天貓自己不碰貨,不提供具體的倉配售后服務,因此介入市場很難。天貓用平臺模式整合大量的優質品牌商,但企業集中采購更方便,多家供應商會造成管理困難,服務不一致。
二是京東布局倉儲物流。過去十年京東在倉儲物流以及售后服務,投入了數百億元,打造了京東的 211 的極致用戶體驗,以及一整套售后服務體系。這樣才能滿足企業客戶更高標準的用戶體驗要求。
三是京東戰略布局的架橋鋪路。比如 2015 年 5 月,京東投資 13.3 億港幣(約 1.71 億美元)認購金蝶軟件約 10% 股份;同時雙方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為中小企業提供基于云服務的 ERP 整合解決方案。金蝶作為中國企業管理軟件的龍頭企業,發展 20 多年已經積累近千萬企業用戶數據,能為京東業務提供數據支撐。
東哥認為,京東的企業采購業務與其他業務戰略協同意義會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優化增長方式
2C 業務要靠持續的流量購買來換取轉化,從投入產出比來說,2B 商用采購業務有 " 三高 " 優勢:客單高、配送集中效率高、會員復購高。只是在數量和購買頻次上,略有短處。但足以成為京東的重要增長點了,關鍵是商用市場對價格并沒有那么敏感,利潤率會更高。
二、企業定制—— DIY
馬云提出 " 新制造 " 概念之前,在電商中是 C2B 主流思想,同樣融入到京東企業購業務中,也會有不同行業屬性企業的特殊采購需求,個性化定制必不可少。但放到這個領域,其與 DIY 思路更為貼近,京東需要整合上游品牌供應商,為企業組合式提供定制服務,再往推又是考驗京東大數據分析能力,數據驅動制造。
三、拓展京東金融新場景
京東公布的 2016 年財報顯示,其擁有商戶數 12 萬,年活躍用戶 2.27 億,對應構成了京東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白條)的用戶群體;而按照 2015 年工商局注冊登記信息顯示,有超過 2000 萬家中小企業在營業,京東企業購如何深挖這部分企業用戶,成為京東金融的新場景,京東企業購會是一個切入點。
四、配合京東云服務落地
京東云服務已經為京東 6.18 與雙十一保障了技術基礎,在 Docker 技術上的突破,讓京東云(虛擬)儲存、運算速率、安全等方面有明顯突破,開放化是京東云服務的必然選擇,而亞馬遜云在其利潤構成中已遠超零售,老劉提出京東未來五年技術驅動的戰略后,京東云的戰略地位勢必要提升,而京東企業購是其用戶的主要構成部分,二者聯系緊密。
五、融入 " 渠道下沉 "
2015 年,京東高調提出農村電商 "3F 戰略 ":工業品進農村戰略 ( Factoryto Country ) ;農村金融戰略 ( Finance to Country ) ;生鮮電商戰略 ( Farm to Table ) 。如今已經與全國 10 多個省達成戰略合作,利用 " 京東幫 " 順利推進 " 渠道下沉 " 戰略。
同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 " 互聯網 +" 行動的指導意見》推出,明確提出政府采購招標市場化、透明化、互聯網化。這對京東而言,具備上游品牌供應商資源優勢,下游渠道服務能力,會是天然優勢。
企業 / 政府采購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對價格不敏感,更多要求產品、售后服務,以及提供發票。在這個市場中,東哥以為,自營 B2C 模式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京東商用正是 " 甘蔗理論 " 的踐行者,整合上下游數據資源,將手伸向反向定制。厚積薄發之下,正走入穩步推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