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與標準化之困
用戶需求與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之間的矛盾,論其原因,大致可從兩方面來考慮:
1、傳統軟件服務商大都將目光聚焦在大客戶,大企業客戶能提供的營收遠高于中小企業。于是,其軟件產品多適用于大企業,這直接導致中小企業在購買這類軟件后不得不主動適應軟件內對應的復雜流程,用戶體驗必然不佳。
2、云計算時代來臨,SaaS產品在資源共享、用戶體驗、節約成本、售后服務等方面相對于傳統管理軟件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用戶。但盡管如此,個性化定制的問題仍未能解決。若為部分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則是回到了傳統軟件的“老路”上,這又并不是SaaS服務商所想要的。
“其實軟件廠商也很難處理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前幾年SaaS定位在要做輕、做標準化,但到了現在,大家又很擔心被巨頭快速替代占據市場,因此又回到了傳統的老路,做得很重,為企業做個性化定制方案。廠商盡可能地努力,但最終也沒能解決問題,個性化與標準化太難平衡。”我面前的這位創始人開門見山地說著他所見的行業窘境。
讓開發者更專注于業務邏輯
既然個性化沒辦法繞過去,諸多廠商就開始嘗試從根本上解決個性化的問題,降低企業管理軟件個性化定制的成本。而這,正是這位創始人正在做的。
一年前,我曾在崔牛會的一位牛油口中聽到關于云表的描述,他說云表是以表格編程,幫助企業快速在云端建立個性化的管理系統。我當時的理解是,云表能讓普通用戶也能通過新建表格的方式打造屬于自己的軟件工具。于是在想:云表是不是會讓程序員感受到壓力?與傳統的開發人員是不是出于直接對立關系?
“當然不是這樣!”
張軍直接否定了我的猜想:“我們希望用戶只需要告訴計算機需要什么,而不用告訴怎樣去做的過程,讓開發者能更專注于業務邏輯,而不用關心底層實現技術。”
在這位張軍的眼里,云表意味著能讓開發者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高價值的事情上,而非基礎編程技術。
舉個例子,過去的汽車沒有同步器,所以在換擋的時候需要配合油門讓處于不同速度旋轉的齒輪速度同步。后來有了同步器,司機只需要踩離合器就可以直接掛擋,這時候,司機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注意路況。
很明顯,同步器的誕生并未讓司機失業,反而讓他們在汽車駕駛方面做得更好,而云表,正是軟件開發領域的“同步器”。
過去的程序員,在工作中不得不將自己在業務領域的知識翻譯成機器語言,以代碼的方式告訴機器該怎么去做。云表則是想讓程序員從翻譯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更專注在業務邏輯的考量,產品整體能力的打磨。用戶只需要用其業務領域的知識去思考整體的業務邏輯,讓產品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即可。這樣一來,產品一定是足夠個性化的。
正如張軍所言,云表不但沒有對程序員造成威脅,反而要求程序員要更加優秀。盡管在開發能力的要求上更低,但卻要求程序員能在業務分析和架構設計層面足夠出色,只有這樣,其產品才是滿足其需求且易用的。
創造足夠個性化定制的軟件工具
追溯云表的歷史,其產品在2013年就正式上線,到今天已經三年有余。截至目前,云表擁有了約2000家企業用戶。
與我所預想的,云表用戶以小企業客戶為主有些不同,云表的用戶類型非常廣泛。對于小企業客戶而言,云表可以滿足這些公司的整體需求,故而全公司都是采用云表開發出的軟件。而對于大中企業客戶來看,企業人員過多,需求不盡相同,部門之間本身的應用就可能不同,因而云表常被諸多大中企業客戶作為部門級應用的開發工具,保證一個部門可以用上最適合自己的應用。
當然,以上都還是對于有開發能力的用戶而言。對于不具備開發能力,但又想要擁有一款適合自己的軟件的客戶,云表則會開發一些小的標準化產品,放到其應用商城上銷售。
但云表顯然又不希望自己所推崇的個性化定制能力被減弱,所以這些模板實際上都是開放的,如果用戶覺得不合適,都可以做出修改。如果用戶自己不會修改,還可以在云表的社區里找人為自己做付費的產品優化,這讓用戶多出了很多選擇的空間。
“用戶在社區里尋求幫助,云表會收取費用嗎?”我拋出了幾乎所有媒體人都很感興趣的關于盈利的問題。
“我們打造這樣一個社區,為的是更多完全沒有開發能力的用戶能得到更適合他們的產品,這與云表成立的初衷是一致的。基于這樣的目標,這個過程完全免費,雙方自愿即可。”
這個答案倒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云表的成立就是希望讓用戶都能用上個性化定制的軟件,云表本身的產品未必能真的滿足那些毫無基礎的用戶所需,那么這個社區就是補充。對應的,它將會讓云表的產品傳播得更遠,但企業直接的經濟收益卻不出于此。
意料之外帶給用戶的創業契機
出身于金山的張軍和大多數技術人一樣,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問題,都顯得沉穩而淡然。言談之間,他對自己的產品有著絕對的自信,但言語又很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修飾。
此前談起產品收費的問題,我便追問到云表的收費模式。整體來看,云表主要有兩種收費模式,一種是銷售云表的開發平臺,讓用戶可以憑此開發軟件使用,另一種則是直接開發產品賣給客戶。
有趣的是,張軍說,有不少用戶通過云表開始了“創業之旅”。他們購買了云表的開發平臺,并將開發出的軟件銷售給客戶。
甚至有一個代理商用云表開發了一款垂直行業的進銷存軟件,第一年就有了超過300萬的銷售額。
這讓我有些驚訝,卻又覺得在情理之中。我們時常能發現身邊有朋友對某個行業很了解,也對軟件研發感興趣,但是自己卻不懂開發。當接觸到云表這樣的工具,自己打造出一款軟件之后,覺得不錯,很自然地就有了將其賣給企業的想法。而恰好,云表的開放性又給了這些“興趣者”提供了諸多便利。
當談及這樣的情況會不會讓他感到有些無奈的時候,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就告訴我:“當然不會,用戶通過云表開始創業做軟件,這意味著云表的產品是成功的,我們真的讓更多用戶能有機會用上低成本而個性化的產品,并且還有很多用戶在幫助我們做產品能力的傳播,這當真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