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歷史悠久,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其自身生態算是十分完備。而過去2年來,互聯網在企業轉型管理領域的存在感越發增強,但在數據和用戶等多個層面上,仍然互相割裂,聯系并不十分緊密。但是, B2B等產業平臺的發展,卻在無意之中打開了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大門。那么,企業如何連接四海八荒,切入產業B2B平臺?
2002年至今,經過10多年的市場教育,中國B2B企業經歷了發展、消弭到再復蘇的坎坷歷程,使得普通客戶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喚醒了產業鏈整合的意識。在傳統業務中,客戶幾乎只能選擇線下積累的一條出口,但是現在B2B企業的普及,使客戶選擇出口逐漸向線上轉移。
所以,在不影響業務便捷性的基礎,巧妙的將傳統業務升級為互聯網產業鏈整合服務上,B2B平臺已然成為我們必須搶奪的轉型窗口。
1、行業上下游足夠分散,越分散越好。一般來說,上游有很多中小廠商,下游有眾多中小微客戶,才能更好的發揮平臺的鏈接匹配價值。
2、交易的動態化,越動態越好。因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決策,和C端客戶的交易決策大大不同,企業間會有很多內部流程,還涉及灰色利益。一家企業的交易對象,往往是很有限的,而且交易關系越簡單,越容易形成固化的供應關系,顯然對平臺不利,這一點需要格外審慎。
3、產品相對標準化。所謂“相對”就是,太標準的產品,利潤太薄,如大宗商品;非常不標準的產品,賣家又難以基于線上信息做交易決策,因此需要在過程中平衡篩選。
4、價格波動相對頻繁。如果過于頻繁了,當交易數額比較大,很容易出現違約風險;適度頻繁,平臺的價值更容易發揮。
5、SKU多。越多越好,多到一定量級,比如“萬”這個級別,B2B平臺相對線下貿易商的優勢會顯著提升,畢竟線下貿易商覆蓋的SKU是有限的。
6、客單價適中??蛦蝺r太高了,超過100萬,十有八九是通過線下交易,和平臺無關;客單價太低,B2B平臺覆蓋的客戶數相對2C業務始終是有限的,從而流水會起得慢,勢能就起得慢。
目前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所有互聯網或者傳統企業,幾乎都在不遺余力的構建自己的商業生態。
而主流B2B平臺中,也早已不只是涵蓋單純的業務功能,而是包含生活場景、城市服務等包含用戶“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功能,以支付作為連接,將智慧生活圖景有機的整合在一起。那么未來誰可以覆蓋更多的日常生活,對用戶的影響力就會越大,潛在的就能夠掌握更多用戶資產。
所以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定不是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業務比拼,而是自身商業生態之間的對抗。在對抗過程中,有兩個核心要素需要格外注意:
第一,數據的串聯與整合。大數據對用戶的精準定位,是提升自身商業生態對用戶吸引力的主要手段,更多的數據維度,更好的應用策略,都是企業生態價值的有效助力。
第二,規則的建立。用戶的衣食住行幾乎是不可能被一家企業完全覆蓋的,所以這就導致更多企業間合作的增多,這種合作,需要平臺制定統一的商業準則和道德約束,因為作為規則的制定者,需要權衡各方面利益,主導規則的機構如果沒有權重較大的話語權,生態很容易土崩瓦解。
當然,中國傳統企業在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尤其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的平臺管理將呈現更多的變化,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在應對市場變化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探索產業鏈平臺的管理模式,對于企業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是非常關鍵的。
總體而言,B2B交易平臺模式正在不斷成熟,是互聯網擁抱傳統行業的最好的切入點。而隨著這樣模式正在迅速地覆蓋到更多行業,不僅限于大宗商品領域,一定有越來越多能打薄利益層級,為交易雙方帶來行業價值的好公司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