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是有門檻的,很高的門檻。不像B2C,誰都能說幾句。一個普通人,不懂B,難道還不懂C嗎?但B2B則不一樣了,可能你剛開口說話,就有人反問:你剛來的吧?上篇關于新高橋的點評,有人留言說看了三四遍還一臉懵然。
B2B的問題,有些用腳都能想通。比如,用強勢品牌跑流量。做B2B的,誰還沒動過這個心思。不過,提醒大家注意,經濟學上有個“合成謬誤”:大家都能想到的,也是用了無效的。
B2B的有些問題,需要用腦思考。比如,關于配送的訂單密度和客單價,一旦有人提出來,大家都認同。但是,這是目標,怎么才能達到這個結果呢?現在好像還沒有答案。
還有一些問題,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比如,本文的核心詞“品類整合”,一定是得花很長時間摸索才找到答案。你把摸索出的答案講給別人聽,別人可能心不在焉,那可能因為犯的錯誤還不夠多。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問題,還是去年到湖南的B2B平臺“萬商壹站”學習觀摩,王總(王紹敏)給我介紹了情況,我就發覺萬商壹站是一家品類整合的供應鏈服務商。當時,我還以為這只是個案。因為當時B2B流行的不是這些東西。
2016年秋糖,趙波召集諸多B2B大咖們夜聊,我就發現有一類低調B2B,他們沒有像那些融資巨大的B2B們那么高調,而是低調的快速發展。這些低調的B2B有一個共性:他們曾經是某個品類的渠道商,搖身一變成了B2B,開始橫向發展。他們雖然低調,卻發展很快。更要命的是,他們不燒錢,他們有傳統供應鏈。這個時候,我對品類整合的印象更深了一點。
這次到新高橋參觀,因為跟著配送拜訪門店,感受又深了一些。特別是新高橋從08年就開始做門店整合,無意中做成了供應鏈的品類整合。于是,我正式提出了這一概念。
當我跟一些有傳統渠道經歷的人談起供應鏈品類整合時,多數都很興奮。沒有渠道經歷的人則似乎沒什么感覺。
有些答案,只有經歷風雨,才見彩虹。供應鏈品類整合似乎就是如此。
我想用一個詞表達品類整合在B2B中的位置,肯定不會用本質,我不會輕易談本質,本質太遙遠了。靈魂這個詞,我想了一會兒。我覺得“靈魂”二字很合適。
品類整合,B2B平臺一通百通,難道還不是靈魂嗎?
B2B“俏農食材”的許總(許家寶)是這么表達的:門頭是形象,系統是神經,品類是心臟,配送是血液。
1、品類整合是“向上控貨,向下控店”的抓手。向上控貨,向下控店,這是趙波率先提出來的。
先談向下控店。怎么控?現在的辦法,一是翻盤,二是自營。翻盤大家都質疑,等待成功的案例證明。自營門店,那就與B2B不相干了。
用品類控店,這是軟控店。無心控店,實際卻控制了。群友劉平是做零售的,他的解釋是:從品類整合,規劃好利潤,用利潤管理終端,就理解了新高橋。
再談向上控貨。B2B想控制強勢品牌,沒門。阿里和京東也做不到。他們也許能拿到貨,但一定達不到控貨的目標。品類整合所講的多數品類,其實沒有強勢品類,是品類中的“長尾”。有些品類集中度很低,根本不需要控貨。只需要根據門店的需要進行整合就行。
2、品類整合是門店和平臺的共同利潤來源。平臺的利潤結構與門店其實是一樣的。平臺用大品牌跑流量,門店難道不是嗎?既然用強勢品牌跑流量了,那么平臺利潤從哪里來?有人說平臺不賺錢,有金融手段。這是遠水,不救近火。就像有人說“XX主義”就要實現一樣。
品類整合,首先是為門店創造利潤。最后才是為平臺創造利潤。
3、品類整合達成訂單密度和客價的手段。強勢品牌不產生黏性,誰做特價就進誰的貨。訂單密度和客價,前提是客戶黏性。
門店效益不好,品類整合肯定有問題。我最近觀察過這個問題。對照長沙和鄭州,長沙的小品類,門店的品類整合就好得多。
衛哲說,B2B不產生增量。但是,B2B可以改變流量在門店的分配啊。兩個相鄰門店,一家品類整合好,流量就會向其集中——這就是黏性。
一旦黏性強,訂單密度和客單價就會快速上來。新高橋的訂單密度和客價,比那些用低價跑流量的平臺好得多,我對新高橋的唐總和任總說,“可能要羨慕死別人了。”
用品類整合,打通多個領域,一通百通。難道還不是B2B的靈魂嗎?
廠家和經銷商是做品牌推廣的,不是做品類整合的。那么,過去誰在做品類整合呢?
一是批發市場。當門店到批發市場進貨時,自然就做了品類整合。江西“掌上洪城”的郭總(郭輝雄)或許是批發市場出身,反應很快。“批發市場死不了估計就是長尾品類聚集”。他做的平臺是批發市場撮合,但撮合到底能不能形成品類整合?小店老板自己到批發市場整合,肯定是有問題的。
二是二批。“一批做品牌,二批做品類。”2000年前后,我就提出這個概念。二批的整合與現在平臺相似,都是大品牌低價跑流量,小品牌賺錢。但他們整合的導向有問題。現在小門的品類現狀,就是二批整合的結果。
現在輪到B2B平臺做品類整合了,平臺的視野自然要超過二批,更何況很多本來就自稱是“超級二批”。
品類整合的結果,就是客戶黏性。更具體一點,就是集中訂單,排斥其它的平臺或供應商。
平臺競爭的結果,在大品牌上誰也不會有優勢。即使平臺持續燒錢,總有不燒的那一天。強勢品牌以外的競爭,就是品類整合的競爭。
過去廠家和經銷商的業務員,經常搞深入精耕,鋪貨、理貨,占貨架。現在還有這種現象。這種競爭,對門店是有害的。特別是競爭到了干擾對方和門店的時候更是如此。比如,理貨時占據大排面,競爭過來又如法炮制。門店已經很煩了。
我在長沙調研時發現,一個門店下載的供應鏈APP一般不會超過三個,一個或二個最多,不能進入前三就危險了。
中國的營商環境,沒有品類整合的意識。所以,即使現在想做,還真難找到合適的人。品類整合,多數是產業集中度不高的行業,原來關注度就不高。或者說雖然是高集中度行業,但是卻是行業的“長尾”。
在平臺上設立品類經理,先有崗位,再有專業,沒有別的辦法。
品類整合的是什么產品?是“長尾”產品。“長尾”產品多得很,品質穩定性差,市場覆蓋能力差。總而言之,正因為平時不關注,問題又很多,整合才那么有價值。
有些行業天然分散,就更需要品類整合,比如休閑食品、調味品、食材、生鮮、文具、凍品、嬰童、建材、五金等。
當然,平臺數據是有助于完成產品篩選,但數據是過去的結果,也許過去就是有問題的呢。
品類整合,當然不是僅僅篩選產品,也包括品類陳列方式、陳列順序、價格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