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2018政商界第一熱詞,最近不斷被官宣。馬化騰更是重整旗鼓,聲稱“互聯網的下半場,下一個20年屬于產業互聯網”。其實早在2015年7月,國家就已提出“推進互聯網+的行動指導意見”,也就是產業互聯網的雛形。各大巨頭也早有布局,傳統行業更是蠢蠢欲動,然而折騰了這許多年,這個產業又出現了幾家獨角獸?消費互聯網時代行行出狀元的盛況在產業互聯網這里已不復存在,難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讓這些老板甘于悶聲賺大錢,還是水土不服的吃了悶虧?
說到巨頭入駐產業互聯不得不提起一個現象,2018年馬云晉升“胡潤富豪榜”首位,同年騰訊市值蒸發一萬億。一個是2B起家,又養成了2C的手感,一個是2C的基因,正在努力培養2B基因。兩大之前看似平行的巨頭終于在時代的撮合下“不是冤家不聚頭”。
一得一失究竟是造化弄人還是事在人為?
提到馬化騰大家的印象始終是那個溫文爾雅的技術男形象,回顧騰訊這些年的發展,其核心價值也的確圍繞著技術展開,只有擁有極致的技術能力才能在門檻極低的2C行業中做出像微信這樣無法令人趕超的產品。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騰訊分別在12年,13年以及今年做了3次組織架構調整,表面上是為了順應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幾個時代的變遷。但究其實質,馬化騰始終圍繞的是互聯網的本質進行變革,那就是“連接”。
PC互聯——人與信息的連接
移動互聯——人與人,人與服務的連接
產業互聯網——物與物、人與物、人與組織、物與組織的連接
而實現高效連接的唯有技術。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的建立極大的體現了騰訊在ABC (AI, Big Data, Cloud)技術領域的戰略布局。
首先,遍布全球的千人專業團隊為游戲、視頻、金融、零售、電商、交通等192個業務場景提供全線解決方案,全面滿足了產業上云的需求
其次,在人工智能方面,騰訊云更集結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微信AI團隊等內部頂尖AI團隊,開放騰訊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的優勢人工智能科技能力,并使之與各行業業務場景相結合,打造行業級定制化智能解決方案,大大降低創新門檻,加速行業智能化新進程。
第三,在安全方面,騰訊云在安全方面擁有云、管、端協同的智慧安全防護體系,將 AI 能力應用于安全防護領域,構建全鏈路的協同防控,幫助更多企業高效低于安全威脅。
最后,在新技術投入方面,如物聯網、邊緣計算、IPv6等領域,騰訊同樣做了提前的布局。而在物聯網領域,騰訊云更以發起人身份加入LoRa聯盟,目前騰訊云已經將LoRa技術應用到智慧市政、工業和農業等諸多場景中。
對于產業互聯網,騰訊是通過技術賦能所有相關行業,通過上云實現數字化,通過智能化實現供需聯動,從而形成多個以行業為核心的生態圈。
反觀騰訊目前布局的產業以及產品服務對象,教育、醫療、游戲、視頻、金融、零售、電商等大部分本質上還是2C的產業互聯網,只有少部分例如工業行業依托京東推出工業品頻道、企業服務行業與找鋼網試圖合作嘗試Saas化,而2b的Saas行業差異還比較大,以及政府服務等領域屬于2b產業互聯網。
無論是否具有2B的能力,對于騰訊來說,產業互聯網時代技術始終是這個時代基礎建設的根本,也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
馬云在最初建立阿里巴巴時就立志要經營一家百年企業。當年馬云真正打動孫正義投資阿里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這份堅持。與馬化騰不同,騰訊是在通過“連接和技術”引領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而阿里則是始終踐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作為B2B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阿里基于19年的積累,做的是基礎設施模型,以1688為代表,阿里B2B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信息網站提供信息和營銷服務平臺,讓買家更加方便的找到所需購買的產品,并和賣家聯系;
第二階段,實現線上化、產品化,支撐業務交易、采購平臺轉型,促進在平臺完成業務交易;
第三階段,以數據驅動、結合供應鏈能力及平臺化建設,建立智能供應鏈網絡平臺,為貿易鋪路,建立生態圈。
阿里巴巴總裁張勇曾在演講中指出:在B2B領域,其實每個行業術業有專攻。阿里巴巴是用互聯網的基因去擁抱產業,但是同樣需要這個產業的領路人,這個產業的先行者,因為它積累了很多行業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夠進行充分的合作和互補,那會是一個最佳的配置。我想這僅僅是一個起點,阿里可以更多的去和各行各業形成合作,這樣我們才能夠形成一種豐富的生態。
另一方面,對于整個B2B領域的消費品來說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利用阿里巴巴整個B2B的平臺和2C零售平臺的完美結合,能夠讓整個商業的業務流在一個大體系內順暢的運轉。這本質上也是阿里的2C產業互聯網與B2B的完美融合,在這個領域公司采取的是高舉高打的戰略。即大舉收購,例如45億收購匯通達,涉及鄉鎮毛細血管的消費產業,20億投資1919,涉及酒類的產業等,助力新零售產業。
為了實現端到端的連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零售只是阿里戰略布局的一部分,打通新零售與新制造,加速工業互聯網智能產銷一體化才是最終閉環的形成。今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牽手多個新零售品牌。未來企業可以科學安排就近經銷商對終端補貨的智慧營銷生態圈,實現以新零售撬動新制造。
基于技術的產業互聯網延伸
阿里巴巴在ABC(AI, Big Data, Cloud)的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上同樣是以其原有業務為基礎,憑借電商,支付以及全球前三的云服務資源做產業延伸:
首先,憑借根基穩固的支付體系開發ET金融大腦,可輔助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對貸款、征信、保險等業務的智能決策及風控監管,大幅降低資損率,提高信用卡等預測準確率,促進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消費金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等普惠金融方面的探索。
其次,踐行新制造戰略,開發ET工業大腦,集成了阿里巴巴十數年發展沉淀的計算能力、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完備的互聯網安全體系架構。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和個性化解決方案。未來,客戶只需要兩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廠,即先通過數據工廠實現快捷上云,再基于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能。
最后,基于阿里強大的云服務資源開發ET城市大腦,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統;開發智能零售,打造史上最大規模人機協同;建立智能出行,阿里云的AliOS以驅動萬物智能為目標,可應用于智聯網汽車、智能家居、手機、Pad等智能終端,為行業提供一站式IoT解決方案,構建IoT云端一體化生態;建設智能家庭,一站式開發平臺,從底層的嵌入式OS“AliOSThings”和邊緣計算LinkEdge,到上層的垂直行業開發平臺及最上層的行業SaaS應用,連接到物聯網云市場。
為了建立百年商業帝國,馬云的戰略眼光始終基于自身核心產業的長足發展,戰略部署始終領先于時代的發展。從B2B的中國供應商延伸到2C的淘寶,天貓;再從滿足產業鏈上下游核心業務的需求出發,開展更多服務,比如菜鳥物流、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等,這些都屬于馬云提出的“五大變革”,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的服務和業務支持;最終滿足整體細分商業生態延展的需求,即每一個“五大變革”之后延伸出垂直的PaaS平臺服務,而每一個垂直的PaaS平臺都是一個完整的垂直商業新生態。
跟風與復制中國稱第二,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敢稱第一。現在的產業互聯網,上有國家鼓勵,下有消費互聯網打下的用戶基礎,前有巨頭們領路,后面跟上的產業互聯網大軍,可以想見其壯觀程度。尤其是傳統老板們更是帶著大把的鈔票前仆后繼。回到文章開頭,有幾家產業互聯網獨角獸脫穎而出了?就連產業互聯網的標桿企業“找鋼網”去年都虧損了1.2個億。
2B產業互聯網難道就是簡簡單單復制2C的模式,做一個電商,+一個互聯網,撮合出一片繁榮景象?好像銀行一樣,錢最多,但沒有一分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再或者學習京東轉自營,遇到像工業MRO領域這樣供應鏈分散,價格產品良莠不齊的還有發揮的空間,如果遇到像鋼鐵行業這樣上游強勢,平臺對供應鏈影響力有限,再加上自營所需的墊資、客情、壓貨等重資產運營,雙重大山的壓力注定讓企業很難發展出互聯網應有的速度。
美團CEO王興表示2B產業互聯網難做,需要供應鏈和2b創新缺一不可。目前產業互聯網領域2C產業互聯網的代表當屬阿里45億投資的匯通達,該公司服務賦能了國內真正有商業價值的8萬個農村的夫妻店,三年之內連接到20萬家。他們有一套SaaS系統,是圈地用的,這8萬個店SaaS連起來以后,內部管理,上游的采購和6,700萬農民的互動全部在線化,這樣一種鎖定效應就非常高。這樣一種邏輯是未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有可能實現的產業路由器的模型。
2B產業互聯網領域佰萬倉是典型的“產品+數據”工業互聯網產業代表,公司通過與地區內具有先進理念的工業伙伴合作,共同搭建供應鏈,再通過“產品+數據”的技術手段賦能合作伙伴,使其更加高效的服務中國百萬級終端工廠覆蓋萬億級工業市場,為上下游同時創造價值。
還有一種產業互聯網的玩法就是像騰訊一樣利用技術賦能改造b端,重塑產業鏈條不同場景,成為新的“超級連接者”。
與2C時代不同,產業互聯網的高行業壁壘,注定將大部分創業者擋在門外。獨角獸雖無法遍地開花,但一旦產生便是巨獸,甚至可能超過騰訊和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