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找鋼網正式宣布放棄在港上市,托比網申飛總一篇“B2B2.0仍未給自己正名”的文章更是刷屏,引起圈內人士廣泛議論。
申總把可議尺度的大門稍微打開了一點,還原分析了更真實的B2B,有關B2B模式重構,估值幾何,和主導者的觀點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但對于經歷了第一次B2B創業失敗,又經過兩三年反復深度思考復盤,如今重新上路的產業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我更想以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角度,來分享我眼中產業互聯網已經踏步前行的B2B2.0。
首先,對于云計算、AI、IOT、區塊鏈,SaaS、PaaS等企業間信息化連接等基礎設施的產業互聯網,這部分屬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類型,本文暫不去討論。
且只談圍繞交易型B2B(信息、物流、資金),延伸出基于產業供應鏈流通升級的產業互聯網。
選行業,跟大勢
存量產業升級,增量推波助瀾
什么是流通型產業互聯網壁壘?
1)資源
2)供應鏈基礎設施
3)流量
沒有包打天下的模式
發展驅動力
順勢而為
大勢第一,順勢而為。
中國有那么多的行業,有些是傳統行業,有些是新興行業,理論上每個行業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
但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有些行業可能還沒有到真正可以變革的階段。并不是行業不需要變革,而是時機還不對。
那么,哪些是目前最值得選擇的行業,其實可以給出一個范疇。
傳統的判斷方式,包括行業規模、上下游分散程度、行業分布區域、行業利潤率、行業信息化程度等等。
更簡單的方式,只看行業是否有增長,或者行業的細分領域是否有增長。有增長說明有增量,有更高的毛利率,有資金、資源的流入。這樣的行業即使你做的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很多產業互聯網人出身于某一些行業,可能碰巧就是個增長的行業,也有可能碰巧就是個夕陽產業。行業也是有周期的,周期性的強弱也充分影響著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
市場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如果遇到下降周期的行業,堅持在其中尋找賺錢的生意也是一條路。
至于有沒有勇氣和能力跳出自己的舒適范圍,東山再起,則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氣。
什么是壁壘?
這是一句每個去見投資人的產業互聯網人心中默念過無數遍的問題。
從被問到背后冒汗,到無數遍問自己,再到被問到心中篤定,這是互聯網創業必須面對的核心。
對于偏硬的項目來說,技術壁壘、專業人才是比較容易拿出來說事的,對于偏新興的市場來說,先發優勢、發展速度也是比較便于拿出來說事的。
但對流通型的產業互聯網來說,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點。
1)資源
2)供應鏈基礎設施
3)流量
資源壁壘
資源包括,產業資源、互聯網資源、金融資源這三個方面。
作為服務產業流通的互聯網,在行業中的人脈和地位,能獲得多少產業中原有生產流通企業的支持,能獲得多少終端用戶的支持,是一個基礎條件。
對行業的積累和理解,動輒以5年10年計,這也是為何純互聯網人轉產業互聯網需要產業合伙人的原因。
互聯網起連接服務作用,如果產業中的頭部企業,都紛紛和你合作,甚至能發展成為優先獨家合作,這就是極高的壁壘。
互聯網也是有圈子的,所有的互聯網相關的技術產品運營,能否理解并快速找到合適的人,說服他們加入。能否獲得互聯網公司的各種技術、數據、工具支持,也非常重要。
產業互聯網的創始人,往往缺乏互聯網基因,能否快速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積累互聯網的人脈,找到互聯網人脈豐富的合伙人,亦是一條重要壁壘。
至于金融資源,無論是股權或者債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雖然當前的產業互聯網模式提倡不燒錢,但是想要快速發展,想要獲得更多的業務資源和互聯網資源,主流機構的資金不僅帶來錢,更帶來的是信用背書。
在當前的資本環境下,懂產業互聯網的投資人真不多,又懂又有錢又能談的來的就更少了。
融資對于每個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都是需要花非常大精力,這一點相信CEO們都深有體會,劉強東一夜白頭的故事也都聽過,和資本打交道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
融資能力也是一項非常強大的能力,有的創始人就是可以持續的融到錢,錢多,這也是一項壁壘。
供應鏈基礎設施
有別于互聯網基礎設施,供應鏈基礎設施往往偏線下。
既然稱之為基礎設施,可想而知的是,這需要有大量的投入。
產業本身就是重資產的模式,產業中的很多核心節點,比如倉儲集散、物流運輸、港口碼頭,都是供應鏈基礎設施。
所以做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既有從傳統產業轉型而來的公司,也有通過互聯網業務主動建設基礎設施的。
產業互聯網做平臺,做資源整合,難度是很高的。平臺本身需要有勢能的,才能整合產業資源,對于產業來說,互聯網的資金和資源還是太弱了。
這種時候,有傳統產業資源的公司就占了優勢,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產業優勢,找對合適的方向,采用合適的模式,做一些固定資產投入,這些基礎設施形成的壁壘,往往是不太容易替代。
這些不可替代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由于需求剛性,往往可以帶來更大的互聯網業務轉化價值。
壁壘對于產業互聯網公司很重要,但同時產業往往是可以多家共存,即使不能成為行業最頭部的,能成為頭部前幾家的公司,只要模式得當,業務服務賺錢,一樣有很大價值。
流量
有人說C端才需要流量,B端只需要做好產品和服務,用戶自己就來了。
通常情況是,B端流量的價值,遠高于C端流量的價值;私域流量的價值,遠高于泛域流量的價值;交流流量的價值,遠高于簡單信息流量的價值。
B端的流量,不能簡單用AARRR模型來衡量,這是前一代B2B一個很大的bug。
交易-物流-資金,通過撮合交易來帶動其他供應鏈業務的服務轉化,事實證明,業務的每個環節,都大概率是不同的服務商來解決。
業務本身如果不賺錢,業務流量又不能帶來增值業務的轉化,業務流量的意義將大大降低。
行業越分散,流量的價值越大。因此,流量對于服務終端小b,幫助小b服務C端人群的價值尤為明顯。
大部分流通型產業互聯網公司是運營驅動的,但至于流量如何做,很多B2B公司對運營的理解,還停留在拉群上,拉完群收割幾遍流量就死群了。。。
發展驅動力
我們做垂直產業互聯網,從C端幾乎發展到頂的消費互聯網向上游延伸,和從產業端向下游延伸,是兩條不同的邏輯。
從發展快慢和目前資本市場的接受程度講,高效賺錢的模式>幫用戶省錢的模式>燒錢賺流量再轉化變現的模式。
具體體現在驅動力上,起勢在業務,成敗在服務,升維在科技!
首先是業務驅動。業務一個好的產業互聯網項目,是基于上述特定的資源、供應鏈、流量壁壘之上,找到了行業的增長點,一開始就是賺錢的。
接著是服務驅動。服務往往比較重,比較累,比較苦。這種苦活累活,除了基礎設施帶來的服務,更有人力帶來的服務特性。尤其在服務小b的時候,線下的客情維護,是業務的進一步延伸。
最終是科技驅動。我們常看到,產業互聯網通過產業信息化連接,實現產業數字化升級,通過行業的大數據為底層,挖掘各類數據驅動的產業服務,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優化產業效率,降低產業成本。
有的事是賺錢但是價值偏低的,有的事是暫時不賺錢但是價值偏高的。怎么去選擇,怎么根據不同的階段來平衡,這取決于各個CEO的學習能力和對趨勢對敏感性。
結尾
無論找鋼網的發展如何,模式對錯如何,產業價值幾何,在哪里上市。必須感謝找鋼網帶起的這一波B2B,給整個產業互聯網帶來了啟蒙價值,給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給資本對產業的理解帶來了很大提升。
產業數字化的建立,企業間數字化的連接,中小微企業缺乏的服務,增量或存量市場的效率提升,這些事都還是需要有2B人來實現。
行業中出現的重線下轉線上服務、供應鏈+SaaS、控工廠+控終端、B2B2C等等模式,都已經有了不少快速發展的典型項目。
行業在變化,模式在發展,沒有任何一個模式適合所有的行業,也沒有一個模式適合所有的團隊基因和資源。
只學別人招式和套路,很有可能會走火入魔。
郭靖可以練九陰真經,張無忌就適合練九陽神功,倒著練的歐陽鋒能把武功練通,至于葵花寶典,更不是一般人能練的。
我可以分享我的心得,武功怎么練,還得靠自己。
畢竟,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