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2019(第二屆)中國物聯網CEO千人大會在蘇州舉辦,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 副總工程師 羅松出席大會并就《物聯網發展態勢、熱點和挑戰》主題發表演講。本文精選自嘉賓大會演講內容。
邀您思考:
1.智能家居產品對你的生活有哪些改變?
2.物聯網+農業是新藍海嗎?
大佬說:
3月15日,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他非常認同“5G+AI+IoT是下一代的超級互聯網”這一觀點。
他指出,5G在物聯網領域,比如智能家居、車聯網、無人駕駛、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農村等領域都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2018年到2019年初這段時間看到中國的物聯網技術產業的發展三個部分,一個是總體的態勢,一個是熱點,還有一個是物聯網發展面臨的挑戰。
實際上在2019年年初的時候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了把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要求,如果大家原來關注物聯網這個行業的都清楚,物聯網行業我們一直認為是戰略新興產業,這是我們原來一直的表述。
物聯網本質是要回歸行業的應用
2019年的時候中央提出來要把它作為基礎設施來考慮,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對于物聯網的定位下沉了,重要性提高了,實際上是對物聯網的一個新定位。
什么樣的東西能被定為成基礎設施呢?其實這是我們一直考慮的問題,定位成基礎設施,首先它自己要有一個完善的生態,這個生態是規模化的,能夠支持大規模應用,這是作為基礎設施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第二個它自己不僅能用,而且能夠為其他行業提升效率,提高決策水平。
所以物聯網已經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和功能。我們現在講的是物聯網發展驅動力,是物聯網的生命力,也是講物聯網新定位。其實從內部定位來看,我們看到它的內生動力,本身來講它的產業生態、技術創新和它的新題材都在發生變化,這也保證了它做基礎設施的能力,不斷能夠自我升級,能夠滿足大規模應用。
從外部來看,作為基礎設施應該能夠跟各個行業結合,同時各行業的發展也決定了物聯網長周期的發展生命力。大家看到很多智慧城市的,城市基礎設施的物聯網技術的改造,對于基礎性行業的轉型,我們的制造業、交通、醫療行業的轉型以及面向新零售等等一系列的消費升級,這個都是物聯網從基礎設施角度去定義的新定位以及未來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其實從2018年以來,物聯網已經形成一個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是什么?我們拿了一組數據:
首先,形成了新應用范疇,我們看到2017年實踐上物聯網應用滲透率超過29%,大概有30%的應用考慮用物聯網技術,這個數據大概到2020年的時候會超過65%。
第二,形成了新的技術演進,物聯網從原來的偏重于有線到無線,從原來的在高功耗技術發展條件下,逐漸向低功耗的技術發展中心在轉移。
第三,物聯網現在不僅僅是解決一些應用,不僅僅為了解決部分的問題和痛點,實際上正在改變整個業務模式。
我們看到基于物聯網預測性的維護、服務化的延伸,資產的運營,以及基于物聯網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實際上在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在全世界層面已經形成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基于客觀世界的數據驅動,原來的決策方式,原來的業務搭建方式發生了轉變。有了物聯網結合大數據數據之后,從自上而下變成自下而上的、基于數據的決策,這是一個新的理念。
第二,目前物聯網方案都是在往閉環的方向演進,我們原來物聯網方案其實都是從采集、傳輸、數據的應用,現在逐漸形成閉環,不斷的修整原來的生產過程,原來的行業應用操作,逐漸形成一個操作閉環,這兩個其實是物聯網發展到現在的一些新理念。
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物聯網在市場上不斷取得突破最核心的動力。我們去年的時候看到全球有很多大型的企業,這里面包括互聯網企業、IT企業、運營商都在調整自己的戰略,去投入互聯網這個領域。我們看到騰訊事業部的重組、阿里物聯網的戰略,還有小米的。當然還有我們運營商三個物聯網公司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所以產業的力量,大的企業都在往這個方向投入,而且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產業發展熱潮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在冷思考,也在想物聯網它應該發展成什么樣,其實理論講物聯網還是回歸本質。原來我們一直講物聯網是應用,其實這點說得沒錯,物聯網核心還是要回到行業應用的本質,所以不論是IT企業、CT企業其實都是做供給側,它的供給側目標是為了能夠讓需求側解決問題,需求側如何解決問題其實對行業來講是最清楚的。
需求側應該對物聯網的技術,有很多的考慮,但是我們從去年的發展情況來看,現在很大一部分需求側的需求還沒釋放出來。就從全球的情況來看,如何和現有的IT系統如何整合其實是很多CEO考慮的問題,如何把自己的需求和物聯網技術對接起來,這也是現在供需有點不平衡的地方。
第四,企業做物聯網生態的布局。 2018年之前大家還是以做物聯網平臺作為核心的,平臺模式是大家形成共識的物聯網發展模式,但在2018年左右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現在不僅是平臺,邊緣的概念也興起了。
大家關注股票市場知道前一陣邊緣計算的股票漲了一輪,為什么呢?整個生態的考慮從以平臺為核心向邊緣共同協同的方向轉移了,有大量的企業開始做邊緣計算上的布局,通過邊緣計算的設備和技術,和平臺形成互動,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產業生態的布局。
我們當時看到通信企業聚焦在網絡的邊緣計算上,工業企業聚焦在現場的邊緣設備能力的改變和深耕上,當然還有互聯網企業依托于自己的數據處理能力和IT解決方案,在做一些邊緣軟件,大家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邊緣,所以云邊融合是未來一個很好的技術方向和產業生態的布局方向。這個前面四個是整個大的,全球發展情況。
農業物聯網將是新的藍海
結合全球發展態勢,看一看2018-2019年物聯網行業熱點和發展情況,首先還是應用,物聯網的應用是我們一直很關注的話題,也是物聯網真正的源泉所在。如果我們把物聯網的應用再去做一些分解和分析的話,其實我們一般講三大類應用:ToC、ToB、面向公共服務的。
我們通常把ToB和面向公共服務這兩大類物聯網應用叫產業互聯網或者產業物聯網,對于這個分類大家可能覺得有些不精準,一般我們考慮應用的時候,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考慮。
如果我們把ToC的和產業互聯網這兩個大分類做比較的話,從全球的范圍來看,去年物聯網其實這兩類增長速度和水平是相差不大。我們看到物聯網很多ToC增量應用和設備起來了,同時ToB的和線下公共設施,管理的物聯網應用,越來越深入了,所以不論是從量上,還是深入程度上,物聯網都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
如果分解開來看,對于ToC的面向消費行業的,應該說去年是智能音箱的元年了,2018年大概全年智能音箱的產量突破5千萬,不僅連接了家具,而且把智能化的能力和家庭服務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智能音箱在面向消費者的領域,是物聯網最大的網紅產品。
當然還有智能家居領域,還有去年全屋智能概念的興起。通過智能+去提升整個家庭設備的智能化能力和聯網,這是大家都在考慮和發展的方向。
第三個當然是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已經具備規模化的出貨能力了。去年我們看到了手表,特別是面向兒童、老人的特定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增長的非常迅速。當然,去年在智能門鎖領域無論是增長量還是利用率都是這個行業發展非常好的一年。
2018年的時候我們看整個消費物聯網在熱點頻出,當然它的原因有幾個:
1.軟硬件的升級了,大家體驗在提升。
2.通過物聯網前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們看到了通過生態,通過技術手段,大家實現了基于生態整個的整合。
3.通過技術手段降低了開發的門檻,使得物聯網整個的消費市場有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態勢。
第二個生產性物聯網,如果我們按照大的產業分類來講,如果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話,其實我們去年看到了工業互聯網的興起,是典型的工業。2017年底國務院發了工業互聯網的文件之后,各地都在開展工業互聯網的推進工作。
這個里面包括平臺的建設,包括標識解析體系,包括安全體系的構建,這是工業互聯網現在構筑的三大體系,也是去年物聯網相關的To B應用里面,從國家這個層面來講,國家希望驅動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行業升級的核心的一個方向。
當然,去年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如果去看的話,發現物聯網的技術不僅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應用,去年開始已經逐漸向第一產業去滲透了。我們原來傳統上認為,第一產業是農業,應該相對來講對于成本比較敏感,對于新技術的接納程度要低一些。但去年的情況相對來講在農業上有很多的新的應用示范和應用部署,已經有9個省份開展了農業物聯網的區域試驗,有400多項農業物聯網的產品和應用模式。
物聯網在從第二產業快速地向第一產業過渡,很快物聯網將會覆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未來農業物聯網我相信也是一個新的藍海。
第三個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聯網建設和應用,去年智慧城市又有一輪新的規劃。在一些新的規劃里面,其實是以雄安為代表的新一輪智慧城市規劃里面提出了數字卵生城市的概念,數字卵生城市的概念其實它的底層核心是物聯網設施的共建、共享,統一部署,是以物聯網的感知設備共建共享和統一部署為核心的。
通過物聯網設施的部署和共建共享能夠形成智慧城市之間的,就是數字孿生。通過數字孿生來考核整個城市的運行狀態,從城市的運行狀態里面來提升服務,來提高決策。所以數字孿生城市是去年通過物聯網技術,推動了智慧城市新一輪的升級。
從國外的應用情況來看,我們看統計的1600個物聯網應用案例里面,其中智慧城市在國外,其實是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它已經超越了工業,成為了最熱門的物聯網應用領域。從面向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來講,首先它是一個基礎設施剛需的升級。第二個它通過了一些新的建設模式,從成本上考慮引入了社會資本,從技術模式上考慮,通過感知設施的共建共享,提升了智慧城市能力,所以智慧城市去年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態勢。
一般我們從這幾個角度講物聯網,一個是應用,一個是平臺,一個是網絡,再加上后面的模組和傳感器。
物聯網平臺大概分為四個部分,連接管理,設備管理,應用支撐,數據分析,這是物聯網平臺核心四個能力。如果把這四個能力拆開并結合連接終端模組和行業應用的整個情況來看,我們看到了目前行業里面物聯網平臺四種形態,這四種形態很形象:
第一,OT企業,行業的工業企業,這是以GE、西門子、三一重工為代表,它的核心一個是垂直行業的設備管理,設備都是他自產的,對設備的運行狀況,設備能力最清楚。自有設備的集成和行業設備的集成,這個用了一些邊緣計算的設備,它通過邊緣計算的設備可以把數據做集成做翻譯,做邊緣的處理,形成一個雙喇叭的架構。當然它的數據分析應用主要還是面向自身的裝備,包括行業的數據模型等等。
第二,IT企業,這是一個倒三角結構,它原來是做IT,所以它有很多行業和客戶,所以它的大頭在上面,行業的應用,行業的客戶,帶動它自身的在IT上的能力,主要是系統集成,以及快速的應用開發,這是它平臺的核心能力和它的核心資源。
第三,互聯網企業,原來的消費互聯網里面形成大量消費互聯網數據,所以互聯網企業數據處理能力,在消費互聯網里面已經訓練出來了,所以它的核心競爭力在上面,在AI能力,在大數據能力,以及依托于云服務和云產品所做的一系列的基礎服務,所以它是一個魚型架構。
現在互聯網企業也越來越意識到和底下網絡終端結合的重要性,現在看互聯網企業有很多申請的虛商牌照,很多互聯網企業做底層的硬件開發板的開發,其實都是為了和它的平臺能力做配合的。
第四,傳統運營商,本身從下到上全部打通,它的核心能力還是集中在連接管理以及對設備互通和設備托管的服務能力。所以四類不同的企業,基于自身的優勢形成四類不同的平臺,這些平臺有的是垂直型的,有的是水平化的,這兩類平臺都在變化,垂直性的平臺在某一個領域做深之后,希望把自己做到,所以向水平化擴張。
物聯網未來的趨勢與挑戰
當然,這是整個的平臺方面2018年新的進展,從網絡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原來有一個說法,很早之前就有物聯網之爭,物聯網到底是應用還是技術?我們其實很早大家就在面臨著物聯網技術空心化的問題。
其實很多人講物聯網沒有技術,物聯網是已有很多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的集成,他沒有自己創新的技術。所以這也是物聯網為什么沒有像云計算、大數據那樣快速的形成自身的技術產業的生態鏈,大家一直在詬病這個問題。
其實從2016年開始我們看到了物聯網其實特別是面向物聯網專用的技術在不斷地去涌現,在不斷地去推動,特別是網絡這個方面,我們知道2016年隨著NB-IoT技術標準的成熟,運營商開始部署。到2018年底全國運營商NB的基站超過了60萬個,基本的NB-IoT的覆蓋能力已經達到了,網絡技術還是在不斷地前進。
跟大家說一下我們講的網絡技術,包括NB,包括EMTC,包括LoRa,其實講的都是無線的接入技術。物聯網從無線接入到網絡以后,他進到核心網里后面的核心網技術還在重用原有的互聯網的技術。物聯網在對核心網的技術沒有大的改變,一直還是延續著IP的技術體系,它的管理方式、技術體系方式都是和原來互聯網相同的。
5G有一個網絡切片能力,那是面向物聯網,面向行業應用在核心網上的配套核心能力。隨著5G的到來,我相信物聯網的網絡的能力會不斷地增強。
講到后面還有邊緣計算了,剛才講到了邊緣計算現在是整個行業的關注熱點,其實我們在講邊緣計算的時候,如果我們把邊緣計算目前的發展趨勢打開來看的話,它是兩個大的趨勢,一個叫IT基礎設施的下沉,一個叫軟件定義的邊緣設備。
其實整個的邊緣計算現在都在按照這兩條大的路徑發展,IT基礎設施下沉,實際上把一些數據中心小型化、邊緣化,往網絡邊緣放,這樣能提供邊緣的計算能力。
第二個通過軟件定義的方式,把傳統的一些沒有計算能力的設備,把它開放,讓它通過軟件的形式靈活起來。實際上現在整個市場上的邊緣計算都按照這兩個方向在進展。
今年5G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特別是今年政府報告又把智能+提出來了,我們去年在做物聯網方向研究和觀察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現在它的形態、版本特別特別多,其實智能音箱的發展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什么事情呢?其實就是智能和硬件的形態兩者是可以分離的,我們智能是可以在云端上自己進行演化的,終端只是一個承載它的形態。
對于物聯網來講這個事情非常有意思,特別是在5G上來之后,很多人說物聯網就是快,一點沒錯,5G的確是快,但是快到什么程度?快到所有的應用需求,理論上來講都可以傳到網上來處理,傳到云上來處理,也就是說你所有AI的訓練和基礎能力,理論上講可以變成一個基礎能力,附給所有物聯網的物品。
這個東西我們將來如何挑戰,如何把AI的能力和你的單體的設備形態分開,如果做結合?我想這個是今年物聯網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挑戰。我們從行業數字化到數字孿生驅動發展新模式,數字孿生城市已經有一些征兆。
我們物聯網在解決單點問題,解決部分模式問題之后,其實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從數字上變現,如果形成一個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完全對應的數據模型,這個模型如何建,建了如何用?物聯網的數據變現以及數據的建模是從2019年開始,我們要著重和突破的方向。
還有一個挑戰我們原來大家沒有意識到,原來我們在互聯網,PC時代,我們在底層的基礎技術創新上,有一個先有能力再談需求的過程。我們把芯片的平臺,以及操作系統平臺都打好之后在上面發展應用。到物聯網時代,我現在看到一個反過來的趨勢,我們現在是根據需求來實現的。
我們看到有面向物聯網的邊緣計算,面向物聯網芯片開發的,我們有自動駕駛操作系統,我們有人工智能的專用芯片,實際上它是由應用端在驅動你的基礎ST能力行業在創新,這個趨勢推動下,我們如何按照物聯網的發展需求做我們基礎的計算網絡的芯片能力創新,是我們后面要面臨很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