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到喜茶之前,我在金山軟件有過六年的網絡游戲經歷,留給大家最多的印象是一名愛開源各種效率工具的技術專家;更早之前我是在做管理系統的,在金山第一個做的東西是人力資源系統;再早之前我在做品牌建設的——2009年時品牌建設的一個最多的需求就是做網站,正是由于要做網站,才學會了編程,后來才進入了計算機行業。
今天看起來,游戲、管理、營銷這幾個都是很跨界的不同領域;但總結而言,我是一個工具黨——折騰各種工具,通過工具去理解一個新領域。
工具有多重要呢?
比如:
皮克斯電影的炫麗特效,沒有它的特效工具,你做不出來;
你看到大家都在談MarTech的理念,但由于你沒有數據平臺工具,你無法實現;
公司老板在某個商學院上學到一個新的管理理念,回來讓下屬執行,但由于沒有工具,下屬執行不到。
上周我在團隊里做了一個工具盤點,把IT研發、產品、運營、HR、財務、供應鏈、項目管理等領域的所有工具和系統盤點出來,記了個數——一共107個工具和系統。
所以,我的本職工作是什么?
管理各種各樣的工具——也就是“首席工具官”。
今天,我在喜茶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數字化工具創新,在各種不同的工作細節中發現數字化的空間,并用數字化工具對它進行升級換代。像喜茶GO小程序,圍繞消費排隊的核心痛點做的一個點單和用戶運營工具,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不同的內部領域都在進行數字化。
可以說:我們一直在對茶飲行業進行產業互聯網化。
基于此,我想今天我們的目光,不光只停留在喜茶GO小程序本身,而想聊一聊: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如何在一個產業落地產業互聯網?
我把這分成4部分:
宏觀來看,你所經歷的關于互聯網的一切本質是科技化:
科技化所經歷的4個時代:
第一個階段是設施化,那時候誕生了到今天大家還耳熟能詳公司,像惠普、戴爾、華碩、聯想,他們都是做個人電腦、銷售個人電腦的。
第二個階段是信息化,像Saleforces、Micrsoft、Oracle、Adobe這些國際巨頭軟件公司,他們都在針對某些領域開發不同的信息化軟件。
第三個階段是數字化,也就是今天你所熟知的互聯網時代,像騰訊、阿里、Google、Amazon、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
但我們相信,科技化還有下一個階段,叫智能化,也就是人工智能時代(也許今天大家都還沒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大)。
可以發現:每一個科技化的過程,都會誕生出不同的大公司。
所以,我們把視野回到你產業:既然科技化自身要經歷這4個時代,那產業科技化同樣要經歷4個時代。
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一個企業什么系統、什么工具、什么科技都沒有,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這忽略了人類歷史上其實還有一次科技化階段,叫文字化——紙筆墨讓現代社會成為了可能。
看著現在這個科技化的趨勢:大部分的產業,他們處于哪個階段了?
這個曲線剛好反過來。
什么意思?
很多的中小型企業還停留在文字化階段,對應的工具是筆和紙,像手工記賬、手工銷售等等。
當然,很多企業已經進入了設施化階段——不然辦公室里哪來那么多的電腦設備?有一些大企業也進入了信息化的階段,由管理信息化系統驅動;很多新興的企業,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數字化階段,能廣泛利用互聯網工具來經營;而進入了智能化階段的,即使是科技公司,都很少。
產業互聯網化,究竟該做什么?
先回顧下一個情況:
在中國,數字化比信息化其實是走得更快;過去10年,資本紅利、市場紅利、人口紅利的驅動,使得企業發展對數字化的需求比信息化的需求強烈得多,跑得快比跑得遠重要得多。
此時此刻,正是由于這些紅利的消失,信息化軟件的需求重新起來;與此同時,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又有前后依賴關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說To B產業是一個正在崛起的領域)。
OK,總結一下:你從幾個時代判斷,從科技產品的角度來看,什么是產業互聯網?
——就是讓一個產業的企業搭上一個科技的穿梭機,穿越四個科技時代。
既然如此,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具體該做些什么?
還是把這張圖給拉出來:
有了這大概的方向,你可以把每一個科技化階段最可行的執行方案套進去。
設施化,就是整一個科技的基礎,這就要用到我們所了解的云計算,這里通常都是找到云廠商進行合作共生的。
信息化,就是常見的像企業的ERP、OA、POS系統之類,一般也是能找到現有的信息化企業進行合作共贏的。
到了數字化階段,也就是當前的狀態,還有很多的技術還不成熟,所以這里開始要有自己研發的部分。
而智能化階段,目前很多的應用場景都還沒有成熟,這就需要跟不同的人和合作方進行共同探索。
一個常見誤區就是:拿捏不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盡管大家都認識到產業互聯網化是趨勢、是未來,但我們想象一下:回到100年前,自來水、自來電,也是偉大的科技發明;但在今天,我們要做個事情,從來沒人考慮說,「要不要建個發電站?自來水廠?」的問題吧——因為水和電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很成熟,到了拿來就用的地步了。
同樣,不論是設施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最后的終點體驗,肯定跟水和電一樣——拿來就用。
對應這幾個科技階段,云計算對應了設施化的科技進步,SaaS對應了信息化的科技進步;所以毫不夸張的比喻,像云計算、SaaS這類服務化的科技,就是21世紀的水和電。
理解這個科技進程,我們的決策也很明顯:盡可能的找到服務化的科技拿來就用,非到不得已不用自己研發;因為自己研發的東西,總有一天還是會被服務化的。
判斷完科技階段的發展趨勢,我們再來看看科技在產業互聯網在業務上的落腳點。
在以往,一個消費級的互聯網產品,它的落腳點通常都在某個場景:比如社交、視頻、音樂、短視頻等等,對應的產業互聯網化的特點是什么?
——它通常是針對一個公司的全方位場景,如人資、財務、供應鏈、會員、渠道連接等等。
所以,真想對某個產業互聯網化,你就需要把這個產業的整個鏈條里的「角色」、「領域」、「流程」全梳理一遍。
比如:一個點單小程序,就真的只是一個小程序嗎?
常見的門店類公司,它會經歷3大角色:消費者、職能人員、科技人員。
消費者:就是前端的用戶體驗,如下單等。
職能人員:就是操作公司體內業務流程內的數字系統。
科技人員:就是對數字系統和數據進行維護和研發。
整一個流程上,都會有不同的業務領域,而每個業務領域,可能都會衍生出一個數字系統的需求;整個體系鏈條很長,但整個鏈條都是相互關聯的,必需形成一個整體。
所以,這么長的鏈條,從產品的維度看,產業互聯網,有很多企業服務類產品的發展空間是嗎?
不,首先得搞清楚:產業互聯網的產品究竟是什么?
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產品只有一個:公司,公司就是這唯一的一個產品。
基于趨勢的了解和判斷,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我覺得:要先從組織建設講起。
我們經常會說這個公司扁平化,可是有哪個公司不扁平化?這樣的分類還是有點過于籠統;說到底,更常見的組織架構類型,應該分為「職能化」和「流程化」兩種。
說起傳統企業,就會覺得一種等級深嚴的職能化組織印象——多簡單的事情,也要一層層向上匯報,再平級溝通。
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就會發現這是有原因的:職能化組織誕生于工業時代,生產制造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明確嚴謹的分工是關鍵,當然不能輕易破壞結構。
但在今天,我們是一個創新為主導世界,嚴謹的結構反而會抑制創新,這就需要流程型組織,并鼓勵大范圍溝通。
也就是說:組織結構的選擇,是業務性質所決定的,并沒有先進和不先進之分;世間萬物都是互相制衡,沒有什么理論可以一刀切。
所以,這時候,產業企業想要進行互聯網化,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IT團隊是一個職能部門嗎?
上面講到,產業互聯網化的唯一產品,是公司本身——互聯網工具橫跨的是公司的整個鏈條,不能只是一個職能部門。但殘酷的事實是:大部分想要轉型的傳統企業,偏偏第一件事就是做了個IT部門。
如果說組織架構是產業互聯網的第一起跑線的話,那90%的轉型公司直接就倒在了起跑線上。
如何搭建流程化組織?
一個數字時代產品,從想法到落地,會貫穿不同的角色,比如:項目、產品、設計、技術、運維、測試、運營、數據等等角色,它是一個持續在創新產出的流程,沒有一個角色可以獨立成軍完成工作。
怎么把不同的角色串起來呢?
如果是過去工業時代,可以通過生產流水線把不同的角色串聯起來;但在數字化時代,生產的可不是實物了——大家都是在用腦袋工作,流的不是實物,是腦袋里的知識,這我們需要新的管理型產品。
為了把這些角色通過數字化方式串起來,很多互聯網團隊,就有了常見的這種流程架構:
這是大部分研發團隊非常熟悉的一種研發模式:通過某個項目管理軟件,把任務有效的分配給不同的角色,然后再利用各種的策劃工具和實施工具,把整個流程整合起來;工具往往已經提供了非常多的有效流程和最佳實踐,優秀的研發團隊更多通過數字化工具來組織工作的進行,而非隔空呼叫和喊話。
這已經是很多的互聯網產品團隊的工作方式。
但是我們聯想一下:非互聯網公司的產業團隊,是怎么進行工作組織的?并不是所有的行業,所有的崗位都是創造性的知識型工作,很多的產業的很多崗位,都還是重復性的事務工作,并不是利用項目協作流程可以輕松管理起來的——這也是我們常見的像ERP、OA等系統干的事情,他們不但承擔著業務管理,還是一種組織管理。
所以,任何的數字產品,在產業落地,你不能單純的理解為「IT系統建設」,它本質其實還是一種「組織建設」。
1. 產品架構
當我們了解完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后,講一下產品架構。
還是那句話: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真正的產品,就是公司本身。所以,根據不同產業的不同業務性質,會有不同的組織架構,自然也有不同的產品架構,把整個公司進行科技化。
比如:今天我們常聽說,要創業做一個社交產品、短視頻產品、游戲產品、音樂產品等等——這些都是針對某一個業務領域的特定分支;但是你說,要把一個企業進行科技改造升級,變成一個科技化的公司,這并不是做某個特定分支的產品就能解決的,真正的產品是這個公司本身。
2. 中臺
你只是做了某一個科技產品,并不代表這個公司變得互聯網化了。
舉個例子:我們自己做的點單小程序,只是100多個科技工具中的其中一個。 每一個工具只能滿足某個非常細分的業務場景,很多的工具就變成了大量的碎片化。
不同的業務數據,散落在不同的業務系統和職能部門,這就引申出中臺這個概念。
很多人會覺得:中臺,它應該是一個系統產品,或者是某一個東西,比如說常見的像數據中臺等等;但在我看來,我作為一個數字化的企業,中臺它不應該是個產品,它是一種范式,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具體在我這,會劃分出非常多個具有中臺屬性的業務場景,比如:賬號中臺、業務中臺、管理中臺、供應鏈中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等等。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種中臺?
它的字面意思也剖析這件事:中臺,就是中間的平臺,中間的平臺做什么?中間的平臺就是做連接的,他連接的是什么?——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連接,具體工作與人員之間的連接,這就是中臺的意思。
我這邊會把所有產業企業的科技化分成三個維度,分別是:數字管理、數字營銷、數字引擎。
在我看來,任何產業的企業,都離不開這三個維度,它們是構成一個「公司產品」的所有元素。
1. 數字管理
用來做后端管理的科技化手段。
有什么系統是用來做管理的?
——這就是我們說的「信息化階段」。
這個階段里,所有的科技產品都是用來做管理的工具,像辦公軟件、ERP、OA等等,而且它們都是給內部人員使用的,幫助業務部門更好地做管理。
2. 數字營銷
用來做前端營銷的科技化手段。
比如會員系統、音樂產品、社交產品等等,都是在前端營銷運營用戶的。
以喜茶GO為例,打開小程序,選門店,選商品,下單,結賬,使用會員活動,這些都是面向前端消費者,這就是數字營銷的業務領域。
但要把整一個門店打通,還需要考慮:我們店員怎么收到訂單?收到訂單后怎么辦?商品怎么配置?怎么上架?怎么管理門店?怎么整理訂單?怎么配送外賣?怎么管理配送方?等等等管理的問題。
配合門店的管理,還有大后方的管理:財務怎么算?人力資源配合?供應鏈怎么串聯?怎么發貨?
——這些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而我們以往做產品的邏輯是什么?
做一個社交產品,讓大家可以聊天,快速上線,更多功能之后再迭代,有想法,就可以去實踐去嘗試。
——這里可不行:后面有一連串環節,你需要完整地打通,工作很繁重。
3. 數字引擎
還有第三個維度,叫數字引擎,現在大家都在講大數據系統。
但是,大數據系統,有一個大前提——你得先有很多小數據。
而所有在數字營銷和數字管理的動作,都是一種積累小數據的過程;當多樣化的小數據齊全以后,才有了做大數據的契機。
我們不單只有用戶行為數據,我們有經營數據,像產生的交易和商品等等;有用戶行為數據,像用戶在體驗端發生的行為軌跡;還有技術相關的數據和第三方的數據;把各種數據匯聚在一起,才有了我們的大數據管理平臺。
之后,還要考慮怎么把它應用。
不應用,前面做得更多,終將一無是處。
當你完成技術產品,在準備落地的第一刻開始,才會迎來它最大的一個敵人——舊有認知體系的傲慢與偏見。
怎么說?
以下將從一個情景開始講起:
假設你是一個汽車產品經理,小車用戶提了個需求,說現在我的車需要裝更多的人,要怎么做?
最后,設計了一臺巴士出來——可以裝更多的人,看似滿足了需求。
這時候,小車司機在試用新的汽車,他肯定會跟你說:一是之前的C1駕駛執照學的駕駛技能不能用,開不了;二是這個巴士的產品體驗太差了,不如小車好開,拐彎都變難了,這個產品不夠好。
所以,當別人提一個需求,你僅僅是滿足他是不夠的,你還得思考:本質什么?
比如說:用戶想要裝更多的人,同時他還想更快的到目的地,這時候真正需要設計的產品,是飛機。
也許你會為你所設計的新產品飛機得意洋洋,但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又出現了:原來的小車司機,根本不會開飛機;對比容易駕駛的小車,飛機那復雜的駕駛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產業互聯網化過程中,無論你做什么樣的產品,你怎么做,對所謂的“用戶”來說都是錯的;你所真正挑戰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人性對待新事物的傲慢與偏見。
在過去,產品經理們最喜歡擺在嘴邊的一個詞是“用戶”。但在以上的例子中,你會發現:其實你永遠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很多的業務場景下,最極致的產品,就是沒有用戶。
整個業務有可能都被人工智能“無人化”了,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產品。
所以,如果是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產業互聯網的最終目標,這個目標本身就是不對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就像一些公司設置的崗位那樣——布道,持續地給用戶灌輸真實的理念,教育用戶進行數字化的認知升級,移除他們在過去經驗之下的偏見,才能真正的把這件事情做全、做好。
就像上面說的,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只有一個產品,就是公司本身;把這個公司變成一個數字化的產品,這才是最終目的。
作為產品經理,從一開始你就要站到CEO的視角去看全局(也許這對人的要求有點高,因為涉及的領域實在是太多了),你不再是一個“產品設計者”,還是一個“業務顛覆者”,產品跟業務需求的邊界,將變得非常模糊。
就像最近的電影《綠皮書》里有一句話讓人非常感觸:
“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需要很大的勇氣?!?/p>
再好的產品,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你所要挑戰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數字化認知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