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To B領域的“流量擔當”,當屬「中臺」、「RPA」和「低代碼」三位“新貴”。它們自帶To B基因,搭載快速發展的企業服務賽道,帶領「企業級IT服務」這一細分市場嶄露頭角。
眾多行業精英已充分探討關于三者的定義和概念,本文不再贅述。我們認為,以中臺、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低代碼為代表的前沿理念和科技引領IT產業升級將是To B領域重要的長期趨勢。
企業服務是華興Alpha近年深耕的重點領域,本文我們將通過分享對中臺、RPA、低代碼當下火熱背后的觀察,以微知著,探路企業級IT服務產業厚積薄發的價值、未來趨勢以及初創企業應如何突圍。
中臺、RPA、低代碼并非新生科技,追本溯源已在歐美市場實踐多年。
中臺的概念主要源自2015年馬云考察芬蘭公司Supercell后提出構建的“大中臺、小前臺”戰略,其本質架構已早在許多歐美大廠實踐、并驗證過為業務賦能帶來的數據驅動和復用價值;
RPA技術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跨軟件進行自動化操作的RPA在2000年已經開始出現,Excel宏即是典型代表;
低代碼開發平臺的術語雖2014年才被Forrester Research正式提出,但行業代表獨角獸OutSystems在2001年就已成立,初現雛形。
近兩年,擅長捕捉機會的投資機構頻頻出手,To C起家的互聯網戰投紛紛布局,歐美市場跑出新晉獨角獸,國內專注相關領域的初創企業也頻頻斬獲融資。
市場需求就緒: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潮拓寬市場增量空間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第四次工業革命已席卷而來的大浪潮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曾提出,供給側數字化和需求側相結合,數字經濟才完整;過去20年需求側數字化已逐漸完成,但是供給側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
在以供給側為主的To B領域,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整體確實尚處于早期起步階段。根據《2019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及數據應用調研報告》顯示,超過80%的受調查企業其數據以非結構化為主,超過90%的企業內部存在數據孤島,約80%的企業不認可自身數據挖掘能力。但已有不少企業開啟了數字化轉型的實質性工作,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參與度普遍較高。
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經濟領域,無論處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階段,企業都需要通過重塑更高效的IT架構,打破信息系統孤島,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快速積極應對日益競爭的激烈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這為中臺、RPA、低代碼為代表的技術推動企業級IT服務產業提供快速成長的條件,帶來廣闊的市場增量空間。
技術就緒:直擊企業系統架構痛點
中國企業已基本具備中臺、RPA或低代碼等前沿技術戰略部署的系統基礎。企業服務市場起步雖晚,但在過去20多年,中國大型企業由于業務與組織架構龐雜,已基本在移動互聯網爆發期完成信息化建設,并陸續上云。而中小企業為快速發展業務亦先后在一定程度上部署ERP、CRM、BPM等在線化業務系統。
企業內部系統工具的實際使用者也發生了周期性的變化。過往系統工具開發需要專業IT開發和業務人員共同協作,開發人員需要學習前臺業務以進行定制化開發,業務人員也需要花費時間成本溝通需求。然而術業有專攻,隨著勞動力成本加速增長,企業高效運轉,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臺、RPA、低代碼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在企業內的應用,契合這一趨勢。它們自帶通用型產品和平臺化開發基因,提供IT解決方案的專業開發人員能夠專注系統工具的開發,賦能企業客戶內部的業務人員專注業務、IT人員專注業務數據的挖掘、沉淀、共享、復用。
此外90/95后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新晉主力軍,移動互聯網成長環境的熏陶和認知層面的積累,使得這一群體更接受并擅長使用系統工具進行數字化日常工作。
聚焦技術本身,中臺、RPA、低代碼作用于系統架構不同層面,各具特色優勢,例如:
中臺可靈活、條理化銜接需求復雜多變的前臺系統和追求可靠穩定的后臺系統,實現技術和數據的抽象、共享和復用;
RPA快速、自適應地嫁接于不同系統的界面操作層,幫助員工應對重復性高、規律性強的工作,形成更高效的業務流;
低代碼開發平臺無需寫代碼或通過少量代碼就可快速生成和開發應用程序,幫助企業降低開發成本并靈活更新迭代。
三者技術原理和操作執行雖無直接關聯,但殊途同歸直擊企業客戶痛點,包括:
提升效率:敏捷響應前臺業務需求,簡化冗余的系統流程,大量降低重復性勞動,準確度高、可擴展性強,提升企業數字資產使用效率,提高產能;
整合碎片化信息和需求:打通業務數據孤島,輸出有條理、通用、標準化的業務流和能力,并予以快速分享、復用、或更新迭代;
賦能業務:相對其他IT系統工具,更靠近企業交易環節,通過打通內外部數據、輔助人工,達到促進業務、提升交易量;
輕配置:不干預IT底層系統,非侵入性,降低代碼風險,縮短創建集成周期,降低部署運維成本。
這些為企業客戶部署更高效的系統架構、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賦能前臺業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資本就緒:市場前景利好推動跨越式發展
通過中臺、RPA、低代碼切入市場的產品、服務的場景各不相同,但隨著歐美市場對標企業跑出獨角獸、行業頭部大廠紛紛官宣相關戰略布局,其商業化路徑已得到市場的逐步驗證。資本市場馬太效應日益明顯,資本發掘新技術引領的商業模式規模化和產品化的巨大潛力后,快速涌入,初創企業得以持續技術研發、加快迭代、打磨產品并完善生態建設,不斷拓寬企業級IT服務產業的邊界和增量空間。
艾瑞咨詢預測中國數字中臺規模將2019-2022年間保持72.1%的復合年均增長率,2022年將達到179.4億元,未來將成長為千億級別市場;
華爾街投行KeyBanc Capital Markets預估全球RPA市場在10年內有望成長到1000億美元;麥肯錫預估到2025年,知識工作自動化的潛在經濟影響將達到5.2-6.7萬億美元;Forrester報告預計低代碼開發平臺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17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55億美元;
艾瑞咨詢研究院預測,中國SaaS市場規模直至2020年將維持30%以上的增長率;
IDC報告預測全球企業以及其他群體的IT支出將在2020年達2.7萬億美元。
企業級IT服務的熱度是否能迎“風”持續?中臺、RPA、低代碼為代表的前沿技術能否持續成為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的突破“口”?通過回顧中美市場企服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探路其市場站位的未來方向。
美國與中國企業服務市場具備不同的土壤和基因
技術創新并未掉隊,中國企業有望彎道超車
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期漸行漸遠,勞動力成本呈加速上漲趨勢,”人海戰術”在B端競爭中逐漸失效。為了保持可持續增長,中國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市場成熟度正在逐漸趨向看齊美國市場,企業需要加大知識、科技、人力等數字化運營相關領域的投入,通過IT架構提升運營效率,提高人效,改善人均產出。
在被稱為“中國企業服務元年”的2015年后,國際行業巨頭尚未深涉中國各細分市場、國內頭部企業缺失,為新晉企業級IT服務市場的新興技術和初創企業提供得天獨厚的機會。中國市場海量中小微企業IT投入上付費意識覺醒和意愿加強,為專注中臺、RPA、低代碼等前沿理念和技術的初創企業,憑借自身技術優勢,在服務產品打磨和規?;瘮U張提供了充分的發展條件。
政策面和B端市場剛需共同推動的數字化轉型大潮,與自帶To B基因的前沿技術引領產業升級,為中國企業級IT服務市場打開了新局面,迎來了與全球領先水平并駕齊驅的窗口機遇。
美國市場不斷誕生細分領域標桿企業,國內的企業級IT服務初創企業也在乘勢發展,熱門賽道面臨著多角色的參與和多維度的激烈競爭,需要積極迎接挑戰,搶占資源建立壁壘。
短期需以服務立身,緊跟客戶需求,打磨產品和服務
初創企業通常選擇根據創始團隊技術、背景優勢,由特定行業、特定場景切入,以定制化服務獲客,深耕產業標桿企業客戶,以此打通底層數據,深挖數據價值,實現快速迭代,在產品成熟度不高的時期,通過定制化項目來積累經驗和沉淀技術能力。也不乏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通用型平臺產品的初創企業,通過快速獲客的方式搶占市場。
短期來看,初創企業需要得以生存發展的關鍵,需要以服務立身,保持對企業客戶、尤其是行業頭部企業客戶的需求敏感度和積極反饋,快速響應和解決企業客戶群體的需求,將經驗、算法模型快速復制沉淀為產品,不斷提升頭部客戶粘性的同時,將客群擴展至中小微企業群體。
在場景切入的選擇上,更靠近企業客戶前臺業務交易環節的應用層,包括SRM與采購管理、CRM與營銷等,或全渠道運營相關的系統架構管理,相對來說更容易得到企業客戶的青睞而快速上量。
在多層次客戶覆蓋上,頭部標桿客戶獲客成本高、定制化服務投入大,但有益于積累行業實際場景的深入理解、樹立品牌、保持服務和技術的領先性;中小微企業客戶付費意識、付費能力還有待挖掘,但海量客戶群體需求的挖掘和沉淀為通用型產品的打磨優化墊定基礎。
因此,以技術起家的企業級IT服務初創企業需通過服務立身,并快速打磨出垂直行業平臺型產品尤為關鍵。
長期發展需借力資本,產品化多維度構建增長曲線
隨著企業服務細分領域IT工具類產品和系統架構的增多和復雜化,企業內部難免出現一系列包括流程復雜化、重復建設數據能力、業務難以協同等等問題。因此長期來看,單一場景、垂直市場的服務切入難以幫助初創企業實現規?;卣购蜖I收增長。
RPA、低代碼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自身通用型較強,初創企業在以技術和服務立身前提下,需嘗試規劃平臺型的業務策略,以幫助客戶可打通前中后臺實現統一管理,深嵌并綁定客戶實際業務流程,實現服務的標準化和產品化。通常,產品型企業相對專注定制化服務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營收水平和毛利,這也會帶來更高資本市場認可度。在細分賽道競爭日益白熱化的階段,產品成熟度帶動的規?;瘮U張速度,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初創企業能否順利突破天花板,并順利渡過市場教育期。
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通過投資、并購、合資等方式逐步拓展產品和服務生態,占領產業上游資源份額,加強產品組合優勢,提供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標準化客戶服務解決方案,從而逐漸整合整個生態,利用技術紅利的窗口期搶占行業高地。
初創企業需要具備對產業的深刻理解,平衡研發投入和獲客成本,構建通用平臺產品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和穩定長期的盈利能力,實現良性發展,成為行業標桿。
擁抱前沿科技,保持技術領先
中國企業服務市場正在經歷從企業信息化、云計算到智能化的三股浪潮同時涌現的黃金發展時期,技術迭代和普及速度空前提升,推動了各行各業的躍遷,不少行業已開啟智能化的探索和嘗試。
然而目前來看,中臺、RPA、低代碼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具備短期的技術優勢和壁壘,但在長期實際運營中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中臺用于打破企業內部數據孤島,提升公司數據資產的運行效率,主要在執行層面給與支持;RPA對于非結構化數據、非完善業務流程缺乏一定的識別和認知能力;低代碼對于快速迭代的前臺業務需求主動反饋相對有限。
僅賦能業務執行層的企業級IT服務需求,長期來看會隨著企業內智能化程度提高而降低。
隨著未來企業智能化轉型大潮來襲,企業IT服務產品需要深度結合AI技術,集合數據開發、數據管理和復用、機器學習、自主判斷等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和服務,切入更核心的業務環節,提供實際的決策層支持和建議,才能為客戶帶來長期的商業價值。
舉例來說,AI中臺被不少行業人士視為中臺的延伸方向之一,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全業務鏈賦能。專注中臺服務的初創企業可將AI 中臺作為構建大規模智能服務的工具,助力企業將業務沉淀為算法模型,以達到復用、組合創新、規?;瘶嫿ㄖ悄芊盏哪康?。不少巨頭企業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也構建了智能化能力,例如阿里云智能平臺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IPA(智能流程自動化)被視為自動化技術領域的新一輪浪潮,結合AI技術的IPA拓寬了RPA的應用場景邊界。麥肯錫指出,IPA在RPA基礎上結合了機器學習等AI技術,將成為下一代的流程增強的工具,并逐步具備制定決策的能力。
此外,專注低代碼的初創企業可借助OCR、NLP等AI技術不斷開拓人工替代的場景,在應用程序中內置自動化開發功能增強開發者的能力,提升人機交互體驗。Gartner近日發布的2020年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之一的超自動化,即是由RPA開始。但還涉及多種工具組合來幫助復制任務流程中人類所參與的部分。
企業級IT服務作為長期賽道,需要長周期的陪伴和資源投入。創業者借力前沿技術打磨產品和服務,更需回歸商業價值本身,資本助力企業成長、引領企業健康發展,才有可能收獲企業服務厚積而發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