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國內的SaaS公司都在討論是否要做PaaS。某些一線SaaS公司,也進行了PaaS平臺實踐,但說實話效果并不明顯。 PaaS聽起來復雜,可本質卻很簡單,原理和搭積木一樣,就是軟件模塊的高度復用。 一組積木具備非常強大的組合性,通過積木組件的組合、變化,可以搭成簡單的房子或是復雜的城堡。同理,PaaS也可以通過不同模塊、不同的組合,實現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積木有的高級、有的低級,有的簡單、有的復雜。PaaS也一樣,雖然很多SaaS公司都在搞PaaS,可這些PaaS有的是玩具車,有的卻是價值千萬的定制豪華車。 所以,PaaS的強弱不在于概念,而在于開發團隊能力的強弱。做不做PaaS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怎么做PaaS?
本文分享要點:
國內外PaaS能力的差距
中國缺乏高端軟件人才,問題比美國復雜太多
PaaS真的適合中國嗎?
一、國內外PaaS能力的差距
最近幾年,中國出現了很多SaaS公司,大家一度認為SaaS是解決管理軟件的一劑良藥。可幾年過后,大家突然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具體原因參見文章《中國SaaS為什么不賺錢》點擊標題可跳轉閱讀) 因為SaaS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只能開發標準版本,提供統一化解決方案。但由于客戶需求過于多樣,標準的解決方案很難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而這已經成為巨大的、且不可逾越的矛盾。 國外的SaaS巨頭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所以Salesforce這些明星公司都紛紛做了自己的PaaS。而國內的一些廠商,例如北辰等企業,在經過市場調研后,也跟進了PaaS研發。 可眾所周知的是,國內外PaaS的能力差距很是明顯。 雖然PaaS人人都可以做,可就像積木人人都可以去設計一樣,做PaaS的根本,不在于能不能做,而在于內部的大量細節是否完善,產品的使用體驗是否夠好。 眾泰汽車不會因為外殼像保時捷,就真的成為保時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原因。 美國軟件復用的實踐非常久遠,此前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它們比國內軟件廠商更強的優勢,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超越的。 就拿Windows這類操作系統的復用來舉例,互聯網20年大發展和很多軟件框架的出現和復用是分不開的。絕大多數框架都原創于美國,這就是美國軟件行業超級強大的原因。 另一種就是行業應用的復用,在本人看來,基礎層復用已經非常非常成熟,但行業應用復用還任重道遠。 所以,概念沒什么意義,說中國的PaaS水平追上美國也沒有意義,落地才是真本事。
二、PaaS不是新物種
只是老問題的新展現 當下很多人覺得PaaS是新東西,可其實PaaS只是老問題的新展現。 就像“云”是硬件和操作系統的網絡展現模式,PaaS也是傳統軟件二次開發支撐模塊的網絡展示模式。 把之前在單機上的實踐轉移到了互聯網上面,就叫云。比如,互聯網汽車、互聯網家電,都是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展現。 PaaS早在很多傳統的ERP廠商的產品中就有體現。比如,SAP很早以前就提供了很多二次開發的工具,甚至提供了ABAP編程語言。國內的金蝶也提供了BOS二次開發平臺。 就此來看,巨頭產品早已有過類似的嘗試,可見PaaS并不是新生產物。 如果從原理來解釋,PaaS是對上層SaaS業務抽象化處理后形成的更具體的解決方案,是把眾多業務當中公用的、通用的部分抽取出來,同時進行必要的參數化處理,讓這些模塊最大可能的被上層SaaS重用,從而達到提升開發效率的目的。
從IaaS、PaaS、SaaS的結構圖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從下往上,個性化和多樣性越來越強。 如果我們把云服務比作物質世界,IaaS就是108個構成物質的元素,都是C和H的組合,相對簡單。 SaaS則是上層的物質世界,因為多樣而變得非常復雜。而PaaS處于中間層,目的就是為了給上層的SaaS提供支撐,提升上層SaaS的開發效率。 關鍵區別是,一個在底層,一個在上層,上層永遠是最變化無窮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PaaS那么難做,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
三、中國缺乏高端軟件人才
其實PaaS能否做好的微觀差距,主要體現在軟件設計者和軟件開發者的能力上。 寶馬車的卓越一定不只是設計者的卓越,它和一線工人也是分不開的。中國足球不會因為聘請一個超級教練就能輕易取得成功,這其實是體系的問題。 美國把軟件開發叫工程師,中國把開發人員稱作碼農。美國很多卓越的軟件都是大叔設計開發的,而中國程序員35歲以后就要面臨失業風險。 難道中國真的人才濟濟,不缺軟件人才了嗎?難道中國人比人家聰明10倍,我們干幾年就抵人家干幾十年嗎? 中國最近20年互聯網行業的成功,讓太多的人誤以為中國軟件已經非常強大,這種虛偽的強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中國非常缺乏高端的軟件人才,缺乏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持續的積累。大家都在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和流水線上的工人沒什么本質區別。 所以,碼農也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特征。 上面提到的SAP的二次開發工具比金蝶的BOS強大太多。在前一個時代,中國就已經被人家遠遠拋到后面,在軟件人員能力沒有明顯提升的前提下,PaaS時代就可以取勝嗎? PaaS是舶來品,是美國人針對自己的特點創新出來的,也是持續實踐出來的,但中國業態的多樣性其實比美國復雜太多。 舉個例子,美國人吃的標準化的漢堡包都大同小異,而中國火鍋就能吃出一堆花樣來。美國社會經歷了長期的標準工業化時代,而中國直接就進入了多樣化時代。 很明顯,中國和美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類別一下,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因為毛澤東看到農民問題,所以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是適合中國的。可是舶來品的城市包圍農村、陣地戰卻并不適合中國國情。 管理是一種文化,這和一個國家的背景是無法剝離的,同樣管理軟件也是不同的。 中國的信息化在于形態太多、中小企業太多,而中國又是具備全部產業的唯一的國家。所以,中國信息化這個骨頭比美國難啃太多。 毫不夸張的講,如果解決了中國的信息化問題,也就解決了世界信息化問題。
四、PaaS適合中國嗎?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到,我們能力比人家弱幾倍,問題難度比人家大幾倍,雙重疊加后,PaaS能夠解決中國軟件問題嗎?PaaS真的適合中國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共識一個觀點,即軟件是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脫離實踐談論概念是非常危險的,這就和脫離戰場去談論兵法一樣。 早在沒有這些花樣概念之前,就已經有很多行業基石之作,例如TCP/IP,沒有它就沒有互聯網。 本人在96年深度研究過TCP/IP,閱讀了它的源碼,里面真沒有什么高大上的數學東西,比起現在的人工智能簡單多了。 谷歌的發明的一些大數據技術,也是基于實踐發展出來的,這些都是奠定云計算和大數據計算的基石。 但反觀最近大量真金白銀投入的人工智能企業,卻因為重概念、不重落地、脫離實踐,導致大量企業虧損。 PaaS也一樣,它自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缺乏行業知識的沉淀,可國內的很多PaaS設計者卻忽視現實、忽視企業信息化水平、忽視中國的PaaS產業水平,為了做PaaS而去做PaaS。 如果單純地把PaaS打造成能夠發明包治百病的藥物,最終就會導致PaaS成了狗皮膏藥,貼哪里都行,可貼哪里都不怎么管用。 我的一個校友就職的企業,國內一線互聯網企業,為了提升供應鏈水平,2019年上馬了Oracle的NetSuite,聘請了國內頂級實施團隊(二級開發商),花費500多萬,歷時大半年,結局是項目徹底失敗,有些類似前段時間披露的中臺問題。
為什么呢,因為開發PaaS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絕不是NetSuite(PaaS)與二級實施開發商去組合,就能做成PaaS。
打個類比,開發商開發了一棟高層住宅,打廣告說,可以支持任何戶型一級任何居住個性化要求。 可當我們去看房的時候,卻發現開發商只是搭建了一個巨大的住宅骨架,后面的房間隔斷、房間裝修都需要自己去做。 然后,開發商指定了一些優質二級開發商,說讓我們去找這些開發商最后續的開發工作(類似PaaS),但后期出了問題,因為牽扯到多方關系,到底誰來負責呢?
大開發商會把責任踢到二級開發商那里,最終吃啞巴虧的一定客戶自己。 PaaS也一樣,誰都要開發PaaS,各個平臺都要集成PaaS,可因為PaaS需要覆蓋很多行業,如果都匯總到一個平臺,就會導致結構非常臃腫。 這就像我們要在路上喝一瓶水,卻要被迫拎著一桶水走一路一樣。如果沒有真正聚焦到某個行業,很多PaaS都是沒有意義的。 SAP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希望通過一套軟件適用于多個行業。可龐大臃腫的軟件,實施難度極大、風險極高,光界面就能看到頭大。 再加上PaaS過多還會產生很嚴重的性能問題和運維問題,必然會在獲得靈活性的同時失去性能。而性能低意味著成本高,達到相同的性能可能要付出10倍以上的計算力。 不過也有部分容易標準化的服務是適合PaaS的,例如,語音識別服務、短信服務,微信這種即時通訊服務,但這些服務和行業相關度都非常低。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PaaS適不適合中國國情,而在于我們要做怎樣的PaaS。 我們做的PaaS是聚焦于某個賽道,垂直且深度?還是像攤大餅一樣,足夠廣、足夠全,卻因為扎根不深、覆蓋太廣,而成為冗雜之物?這是個關鍵的問題
五、中國管理軟件問題的解決思路
不過上面說了這么多,中國管理軟件存在的問題就沒法解決了嗎?中國的SaaS產品就無法做PaaS嗎? PaaS終歸還是要做的,因為需求端是多樣化的。那么既然要做,就要遵循一些準則,而不是為了做而做。 在我看來,PaaS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產品端的多樣化和細分化。所以做PaaS一定要根據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進行產品線的細分,讓業務更聚焦。 聚焦就擴大了相同點,縮小了差異點。聚焦的直接好處就是本身帶上了行業的知識積累,去掉了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帶來的包袱。真正從之前的帶一桶水,變成了只帶一瓶水。 這種方式可以把軟件性能極大提升,成本極大降低。最終通過聚焦把后面的個性化需求,通過高度配置化來實現。 最后,我想說的是,概念在軟件行業真的不重要,能力才重要。 這就像剛開始就去學習頂級狙擊手的策略沒什么用處,只有具備了狙擊手的體力和耐心,能夠長時間且穩穩地握住槍,能夠長時間瞄準目標而不犯困,再去學習策略才會事半功倍。 基礎能力包含很多內容,例如團隊選拔、團隊建設、團隊激勵和培養,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 以上均是本人長期實踐以后得出的思路,而且已經在服裝行業實現。對此興趣的專業人士,可以持續關注。我們后期也會有相關直播,來具體講解一些實踐案例,歡迎大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