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我想以這樣的預判開場:未來十年,整個世界會經歷的大趨勢將會是,全場景、全鏈路的數字化、互聯化跟智能化。
具體怎樣分步驟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創始人應該有怎樣的心理與行動準備?我們慢慢說來。
01、全場景、全鏈路的數字化
1. 全場景:線上線下的融合
全場景是指線上線下的融合。未來任何一家公司想要觸達消費者,可能要運營上百個場景,包括線上和線下。
線下場景包括傳統的雜貨店、超市、購物商場、會所、餐廳等。
線上場景在未來會占據半壁江山,從傳統的電商到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內容電商等。
未來企業會通過眾多碎片式的渠道觸達消費者,甚至可能要同時運營個上百個不同的渠道。
每個渠道可能只占個3%、5%左右,但是如果企業沒有經營到的話,短期來看,可能會輸了競爭者一段,長期來看,可能永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未來企業經營的復雜度會非常大,這時候更需要把線上線下兩個不同的邏輯融合起來。
同學們,未來不可能只打一邊,如果只有線上,沒有線下,那就是斷了一條臂,惟有線上線下結合才是生存之道,不過這并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盒馬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它一生下來就“一半來自互聯網,一半來自零售行業”,不過真正結合以后會才發現,兩邊的思維邏輯原來差這么多。就像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地球,兩個年輕人因為戀愛而結合,因為同居而分手。
融合談何容易,人的融合、流程的融合等等,公司至少要經歷兩、三年的震動,才有可能殺出一條大概走得通的路。所以同學們,線上線下的融合要早點去做,立馬就做。
2. 全鏈路:從消費側到供給側拓展到全環節的數字化
全場景做完了之后就是全鏈路的數字化。
通過數字化相連,消費者有什么樣的需求,會立刻引導研發,做出定制化的生產制造,然后再透過、快速的物流交付給消費者,全鏈路相連提供敏捷、個性化的價值。
我們反思過去十年,“互聯網對企業的影響”其實只發生在靠近消費者的兩個環節:
第一個是信息傳播,以往消費者通過線下渠道獲得產品信息,現在大部分,約85%,變成線上了;
第二個是分銷渠道,如今25%左右的銷售是透過線上銷售的。
但是除了這兩個環節以外,其他的環節,像物流、制造、研發,線上化的程度還非常非常低。這些環節的線上化、數字化就是“產業互聯網”,我們創造這一詞也是相較于過去的消費互聯網而言的。
有一個感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年我問EMBA的同學們,你們應對互聯網做得怎么樣?我常常聽到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們85%的信息都已經通過官網、小程序、公眾號來觸達消費者;我們的新媒體運用得很好;線上銷售比例一直在增加……
梳理一下這些回答的背后邏輯,大部分企業家認為,互聯網化、數字化就是營銷、銷售的數字化,完全沒有意識到數字化也可以用到生產流程和供應鏈上。
過去十年互聯網對行業的影響已經如此巨大,然而它只是影響到靠近消費者的兩個環節而已,那未來互聯網數字化發生在行業的其他的環節,是不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02、爭取產業互聯網領導權的窗口期還有三到五年
產業互聯網對于做產業的公司來說是一個絕佳的升級機會,不過這個機會轉瞬即逝。
過去十年產業界一直在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學那些消費互聯網的大咖們做流量創造、流量運營,結果做了半天發現流量越來越貴,還沒有別人做得好。
其實我們不如好好的把自己擅長的環節做好,那就是產業鏈路上的制造或者供應鏈的數字化,別人不會比你更擅長做好。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海爾,海爾是很早就開始做數字化、互聯網化,但是現在來看,它消費端的互聯網化可能幫助了它在行業里取得一定優勢,但是整體來看不是它的強項。
海爾現在真正獨步武林的競爭優勢是它的COSMO智能制造平臺,最終,海爾還是回到它最擅長的地方,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而這恰恰是別人不會的。
但是,消費互聯網出生的公司也在積極進行產業數字化的嘗試,五年后產業都需要數字化,是按照你定的規則,還是按線上公司定的規則,也就是主導權的歸屬,就看誰包容對方能力的速度快。
所以我認為,產業互聯網給產業界帶來了一個重新奮起的機會,這個持續領先優勢的機會大概有三、五年的窗口期。
留給產業界增強自己數字化能力,贏得主導權的時間,至少有三年,不一定能撐到五年。五年以后是什么狀態?是一個所有行業領導者一定都懂線上、線下,懂數字化、懂產業的。而這樣的公司到底是線上出身的,還是從線下出身的,這個說不準,每個行業不一樣,靠打拼得出結果。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要如何應對?創業公司資源較薄弱,目前可能還想不到全鏈路上下游的整合,但是可以從我們最熟悉的環節開始做數字化,然后再線上線下融合。
1. 先把每個環節數字化
我以過去幾年參與的阿里集團菜鳥網絡的數字化為例,物流這一板塊分為這樣四個環節,倉、運、配、端。
倉,未來全國需要建設有1000個高度自動化的倉并數字化相連,這樣才能提高分揀效率,這是菜鳥最專注的領域,全國平均配送時間已經從菜鳥成立之初的5天到如今的1.7天。
運,跨城運輸,中國有100萬輛卡車,但是卡車司機中99%是個體戶司機,要讓他們去數字化是件大工程,比如車上傳感器監控司機眨眼頻率預防疲勞駕駛,機油、輪胎、零部件的狀況試試監測分析,對影響駕駛安全的因素提出預警。
配,同城配送,中國有超過200萬小件員在大街小巷配送。小件員其實是一個底層的弱勢群體,一天干十小時、十二小時,一單才賺一塊錢左右。怎么樣利用數字化的軟硬件讓這群辛苦的人提升收入養家糊口?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端,最后一個就是多元化的交付方案,例如菜鳥驛站或者是自提柜等等,還有發展中的辦公樓及社區無人物流車這些。
你可以看到整個過程里,很多的數字化工具陸續導入運用。而當所有環節都數字化后,那就可以在服務過程中時時獲取數據,形成大數據,再加上算法的優化,再與生態圈合作,可以帶來過去不敢想象的價值。
例如連接到高德地圖,算好今天天氣和路況,給卡車司機最優建議,怎么走最省油省時間,于是所有的貨都能夠在線上運算過后實時精準調配。
2. 再全鏈路打通
在一個雙十一的半夜,菜鳥辦公樓層燈火通明,有個好消息傳出:“今年我們可以創一個新記錄,把一個在廣州工廠生產的洗發水,通過物流要素的數字化協同,在24小時內送達到上海一位消費者家里。”
就在大家都為整個物流界的數字化進步歡呼雀躍時,有一位小伙伴提出這樣的疑惑:“那位上海消費者家門口不就有很多超市、雜貨店,里面不也有這種洗發水嗎?如果我們能發布一下消息,說不定有老板愿意送洗發水上門,30分鐘就到,比24小時快多了。”
一想對啊,我們搞半天到底在干嗎?問題就出在商品的數字化與協作機制上。
消費者家旁邊的貨物對品牌商來說是已經銷售出去的,盡管產品并沒有被真正地賣到消費者手中。
品牌把貨壓到超市后,網上又出現了個消費者,即新的訂單增量,盡管從廣州工廠調貨千里跋涉是低效率的,但是其中的利益讓品牌商決定依舊賣廠里的新的,而不會賣超市里最近的那個。
另外大家可以感受到,因為線下的貨不可視,所以鏈路上充滿了存貨。有沒有可能實現全部可視化?所有店里的、路上的庫存都看得到?我認為這個時代即將到來,到時候線上線下一盤貨,隨時可調配。
這就是全鏈路線上線下的打通。
3. 連點成線 動線成面
上述的案例屬于看得比較遠的,對于創業者來說,不妨專注其中的一個小點。把自己的這一小點做好數字化后,再透過社會關系或者同學關系在不同環節里做線上線下的融合。
比如中歐創業營八期同學,快倉創始人,楊威,你先把倉儲數字化這一塊做好,然后打通物流前后環節,透過電子面單把整個鏈路串起來,之后再跟制造、研發和消費者串起來,這大概就是這個世界被重構的一個思路。
這告訴我們什么?目前世界的每一個小點現在都在進行數字化,餐廳也在做數字化,你可以掃碼點餐,農貿市場的攤位也在做數字化,可以記錄消費者每次的生鮮消費,并進而做營養分析,這世界每一個微小顆粒都被數字化以后,最后能夠把它串起來。
有了這思維,很多行業未來的方向會跟過去十年大不一樣。
比如說大家熟悉O2O,過去十年本質上是線上發優惠券,把流量導到線下,除了獲客,并不能有效提升線下運營效率,也沒有提升各家產品的差異化。
到后來就變成,初期搶先做引流的線下門店賺到了錢,但當大家都來做,流量變貴時,大多數的廠商不會賺到錢,消費者也沒覺得有什么大的改變,只不過便宜一點而已。
而未來十年,更多的會是產品跟供應鏈的變革,這才能真正為商家帶來賺錢的機會,因為差異化競爭才能賺錢,消費者也會有價值提升。
這樣的例子如今不勝枚舉,美團與餓了么等開始做餐廳門店數字化,使運營和食材供應鏈更加有效率。醫療以前是互聯網+醫療,功能停留在通過互聯網做輕咨詢,幫患者掛號排隊等,未來你會看到大廠進來,診斷結果數字化,通過電子病歷表把病人跟醫生串起來。
過去我們理解的這些事業,在未來產業互聯網時代都會有新的做法。
03、所有的行業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分享一個比較像全鏈路數字化相連的雛形:家裝行業的變革。
家裝行業在過去是痛點最高的行業,95%的家庭在裝完后都跟供應商翻臉,別說復購了,不打官司已經不錯了。所以這是一個痛點極深的行業。
我看到這個行業現在開始做一些變革,包括索非亞、歐派、尚品宅配等,他們在做全屋定制產品。
全屋定制的邏輯是這樣的,首先派人到消費者家測量,形成數據包。然后設計師通過CAD軟件做輔助的匹配設計。接下來請消費者現場討論修改,形成最終設計稿。簽約了以后設計數據包傳到工廠開始生產。
工業4.0的智能工廠不只是個性化生產,而是“大規模+個性化”的生產,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方向要怎么兼得?背后也是數據+算法。
家具大部分都由木板材構成,工廠匯總訂單,再匹配具體配送時間綜合計算出今日的生產計劃,大數據計算板材怎么切割能最大程度減少浪費。切完以后每個板材都有一個ID,生產完匯集在一起,按照每個家庭的訂單包裝起來的,然后出庫,基本上做到無庫存。
全鏈路相通的數字化背后有很多計算串聯。利用數字化了解消費者的喜好跟差異化需求,經過設計軟件做到人機溝通,之后再跟生產連接,跟物流連接。
我們來思考一下,這樣的模式有沒有讓消費者更喜歡?數據顯示,消費者普遍愿意多花20%左右的錢來選擇全屋定制。
再來思考,這樣的模式有沒有改變行業的盈利模式?索非亞如今的大規模生產成本跟以產定銷廠商的生產成本差不多,但大幅減少了庫存成本。在很多行業庫存成本大概占20-30%,成本降低自然意味著獲利的提高。
全屋定制在整個家裝市場從原來1%、2%的占比,逐漸漲到10%左右,這里面好幾家公司因為數字化能力而上市。
我們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變革會不會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行業?服裝、家電、家居,甚至B2B的行業。
這里推出我的暢想,我認為,產業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都值得重做一遍。這里面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重做;行業是被新的思路、新的技術、新的方法重做,打破慣性思維。
第二個是所有;不管快跟慢,所有行業最后總歸要重做一遍;
第三個是值得;不是必須,你可以繼續沿著老路走下去,重做一遍猶如二次創業,這個二次創業還不是重新開始,還要把過去的東西忘掉,甚至轉換掉,確實太難了。
盡管困難重重,但我依舊看到不少我陪伴過的企業,創始人們正帶著整個公司在痛并快樂地轉型著,為什么會快樂?
第一個有極大的意義感;這可能會是解決行業幾十年來諸多痛點的終極方案;
第二個做好以后回報極大;不止對一家企業,對整個行業都有深遠的影響。不管企業銷售額的增加,還是將數字化能力開放給行業上下游,通過平臺化增加在行業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做好了都有會極大的回報。
然而,發展產業互聯網會跟我們過去習慣的消費互聯網時代不太一樣,相較與過去追捧的戰略敏捷力,先量而后質,產業互聯網時代會需要更多的戰略定力,先質而后爆量,會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去深耕細作。而數字化工具也能夠幫助整個行業升級協作,利他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過去只能改變你自己,未來你能改變整個行業。正因為這樣一個更大的愿景,正因為你對這個行業深沉的愛,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去完成你創業的初心與使命。
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