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并非一個企業的終點,尤其是對于美團點評來說,盈利問題懸而未決。
10 月 12 日,阿里巴巴 CEO 兼董事局主席張勇通過員工內部信宣布阿里巴巴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將旗下的餓了么和口碑進行合并,把“到家”與“到店”兩大場景合二為一,重新定義城市生活。
在新公司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上,盡管總裁CEO王磊聲稱,整個餐飲外賣市場的滲透率非常低,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早期的行業,高達50%的市場增速依然可以容納更多相關企業。業內人士認為,鑒于目前餐飲外賣行業僅有兩家寡頭存在,阿里新成立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矛頭不可避免的指向了老對手——美團點評。
果不其然,當餓了么與口碑合并的消息塵埃落定,美團點評的投資者也就不那么淡定了。美團點評的股價應聲下跌近6%。詳見下圖。
投資者的敏感不無道理,美團點評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于餐飲外賣,阿里旗下餓了么與口碑合并、百度外賣升級為餓了么星選等行為都給了美團點評不小的壓力。
根據美團點評點評上市后公布的首份財報中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263.5億元,其中餐飲外賣收入達到160億元,占比高達60.72%。而從6月份開始,剛剛被阿里納入麾下的餓了么在彈藥充足后開啟了一輪被稱為“夏季戰役”的活動,其口號是“打穿滲透,全面盈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美團點評的餐飲外賣業務。
隨著餓了么與口碑打通了用戶端、商家端的數據,再加上與支付寶、淘寶等阿里系生態的連通,餓了么在南京等城市的市場份額增加了5%左右。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幾乎消失殆盡,餐飲外賣平臺獲客成本逐漸高企。
而餓了么和口碑合并為一個新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勢必導致美團點評不能放松主營2C業務(到店和到家),需要對其進行長期、持續的投入,才能保持現有的市場份額和競爭中的優勢。可以預見,美團點評在2C業務上的虧損或將持續乃至擴大。對于一個上市公司來說,這確實不是一個好消息。
為了一份好看的財報,為了彌補2C業務的虧損,美團點評只能從2B業務上找營收。而且,這是一條被亞馬遜、阿里巴巴已經走過的正確道路。
亞馬遜的2C業務一直虧損,但今年9月5日,它的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亞馬遜市值的上漲得益于AWS云業務的發展。目前,亞馬遜的云業務占全球公有云市場的40%,是亞馬遜吸金能力最為強勁的業務之一。
阿里巴巴2019財年第一季度披露的財報中,來自云計算業務的營收為46.98億元(約合7.10億美元),同比增長93%。而在兩年前,也即2017年Q1,這一數字僅為12.43億元。
美團點評與亞馬遜、阿里巴巴也確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提供交易服務起家,擁有精準的、價值更高的交易型用戶。
不過,美團點評做2B業務,優勢和挑戰一樣明顯。
先說優勢:
首先,美團點評具備做2B業務的產品和技術基因。它的技術和產品能力一直不弱,近三年也一直保持著對技術和產品的高投入。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美團點評共有46662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10343人,占比22.2%。2015年、2016年、2017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2億元、24億元、36億元。詳見下圖。
其次,2B業務不可缺少的強運營能力,美團也不弱。王興當年三顧茅廬,打動了干嘉偉,出任美團點評COO。據一位阿里前員工說,干嘉偉當年去美團,是阿里批準的,是帶著阿里的使命和價值觀去的,同時也帶去了一批阿里的子弟兵。不管傳聞真假與否,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幫助美團點評培養了一支可干苦活累活,可打硬仗的運營團隊。
美團點評做2B業務第三個優勢是王興,王興是一個連續創業者,是一個為了目標甘于隱忍的人。他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金句: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就越有耐心。如果2B業務是美團點評必須要走的路,如果他看好一個方向,他一定會頂著壓力,持續投入,也得把這件事情做成。
美團點評做2B業務的挑戰也同樣突出。第一,美團點評面臨著2B和2C雙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在2C業務上,美團點評的對手不僅僅有阿里,還有滴滴、京東、攜程。在2B業務上,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也已大張旗鼓地進入。
第二,和亞馬遜、阿里巴巴不同,美團點評沒有足夠的時間把2B業務養大。作為上市公司,它需要2B業務馬上產生現金流,去彌補2C業務的虧損。留給美團點評的戰略回旋空間并不大。
如果實物電商領頭羊公司阿里巴巴已對標亞馬遜,在云計算等2B業務上建立起江湖地位,那么號稱全球生活服務電商第一平臺的美團點評否否也能在2B業務上有巨大的建樹?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