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釘釘、數字化企業研習社聯合主辦的“智造新時代:釘釘首屆新制造峰會”在杭州阿里西溪園區召開。浙江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毛光烈,釘釘CEO無招,畢馬威、埃森哲、東方希望、長城汽車、南瑞繼保等專家發表精彩報告。阿里研究院安筱鵬博士發表題為“數字化轉型:從單輪驅動到雙輪驅動”主題演講。以下內容是演講摘要。
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正從單輪驅動向雙輪驅動演進,向雙輪驅動演進的核心動力是,企業如何應對消費者主權的崛起,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應對消費者主權崛起,是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當前全球經濟持續動蕩和更加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可以確定的是消費、生產、增長將持續放緩,供需失衡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并將引發需求、消費、交易、生產體系的重構,2018年中國社零增速自2004年以來首次跌破兩位數,汽車消費增速度1.2%。其給全球制造業帶來的深遠影響是,面對消費者主權崛起,如何實現從以商家為中心到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轉變,數字化轉型如何從支撐企業內部效率提升向支撐企業持續創新轉變,如何實現從內部封閉的信息系統走向一個更加開放數字化系統。
消費者主權崛起將帶來三個重要的變化,一是企業經營從過去產品為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的核心邏輯是關注產品的質量、效益、交期、成本,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是持續關注消費者從購買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體驗;二是從產品功能導向功能+體驗導向轉變。從關注性價比、產品功能、耐用性,到關注參與感、交付體驗、文化認同、分享與交流等新感受。三是從關注海量消費群體到個性化消費群體。從關注5000萬共同需求到關注500人的小眾需求,從規模化到定制化。
應對消費者主權的崛起是新一輪革命的核心議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認為智能制造的關鍵是解決三個基本問題:差異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和中斷。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認為工業 4.0 的邏輯起點就是如何適應產品需求的快速變化。消費主權崛起傳遞給供給端的變革是,中國服裝外貿訂單量從幾萬件到今天只有三千件,線上訂單380件、線下訂單1500;同時,全球服裝品牌廠商的產品交期不斷縮短,15天交期的產品所占的比重已經從2016年的3%提高到了2018年的15%。面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企業都在構筑新的競爭力,服裝行業ZARA、優衣庫新季不打折正品銷售占90%,國內服裝品牌廠商在40%-50%,很多服裝是以低折扣方式出售,其背后的能力差異是對消費需求精準響應和服務能力。
面對消費者需求,能不能精準預估消費者的需求,什么款式、什么顏色、什么質地、多少數量?很多時候,國內企業是一種基于經驗決策、一種近乎賭博式的決策。數字化轉化的價值是什么?智能的價值是什么?就是通過提升決策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從斯密走向熊彼特。智能就是一個主體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響應的能力,數字化轉型就是面對消費者主權崛起,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
今天面對消費者主權的崛起,企業的能力是不是能夠適應、滿足需求的快速變化?能不能構建一個面對消費者需求、實時響應的一套新體系?有些時候,企業不轉型、慢轉型的風險往往是確定的,而轉型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有些時候,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是因為收益可以預期,而是因為不轉型的成本、風險是難以忍受。當前,面對消費者主權覺醒,企業正面臨五大挑戰:市場失焦、營銷失語、管理失衡、系統失靈、增長失速。
一是市場失焦:能不能從以產品為中心向消費者為中心轉變?數字經濟時代,如果我們不知道客戶是誰?客戶在哪里?客戶喜歡什么?客戶體驗如何實時評估?這種體驗如何實時精準反饋給企業?當企業不了解客戶需求,將不清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采購多少?如何排期?企業只有用經驗、猜測以及近乎賭博式的決策方式。
二是營銷失語:當年輕人走到線上、小眾化需求快速崛起、體驗化訴求不斷增強,傳統營銷方式已失靈。當企業無法實時、精準、高效洞察消費者需求,就不知道如何給客戶講產品和服務的故事,企業營銷的時候,不知道對誰講?在哪講?講什么?如何講?講得效果如何?
三是管理失衡:傳統管理方式面臨前后、左右、上下、虛實四個方面的失衡。消費者主權崛起,如何在管理和組織層面上能實時精準響應需求?企業能不能基于類似釘釘這樣的新技術、新解決方案,構建一套對客戶需求精準響應的組織架構。企業組織管理可能面臨“前后失衡”,一線打仗的前臺是不是能得到后臺的有力支持?“左右失衡”,企業跨部門間、與供應商、銷售商之間能不能高效協同?“上下失衡”,董事長、總經理數字化轉型的決心是不是能得到中層和員工的響應?“虛實失衡”,企業文化跟企業數字化轉型要求是否匹配?
四是系統失靈:數據孤島、響應滯緩問題如何解決?面對今天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企業原有IT時代的信息系統能不能對客戶的需求做出實時的響應,企業的供應鏈、柔性生產體系、財務系統、庫存系統、產品研發系統,越來越難以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五是增長失速。當企業不能正確面對消費者主權覺醒,并采取足夠的數字化戰略的時候,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增長失速。
面對消費者主權崛起,企業應當實現三個大轉型:認識理念層面、基礎設施層面和企業戰略層面的轉型。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釘釘在制造業的價值和解決方案,我們所討論的這些轉型核心思想,也體現了阿里商業操作系統、釘釘以及基于云計算、中臺、IoT、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所代表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思想。
一、理念認知轉型:消費者運營為核心需要四大認知轉變
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在理念認知上需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從產品到消費者。在關注產品質量、效率、成本、交期的同時,更加重視客戶從購買到使用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體驗。二是從群體到個體。從規模需求到個性需求、從規模生產到個性化定制的轉變。三是從消費者至上的理念到消費者數據智能。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理念轉換成對消費者行為和產品體驗的洞察,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四是從洞察需求到提升體驗。消費者需求洞察是起點,提高消費者體驗是終點。
面對消費者主權崛起,制造企業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制造企業要力爭成為客戶運營商,就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些電信運營商一樣,能運營自己的客戶,通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建立一種持續交互、溝通、服務的新能力,這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訴求。
從以商品為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帶來了企業研發生產、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及整個運營體系架構的變革。從過去串行生產組織方式,從基于對少數消費者調察、規模化生產、經驗化銷售、消費者體驗零感知的模式,演變到以消費者為核心、以數據+算法決的策機制,來重構企業營銷、分銷、品牌、渠道、產品創新和制造體系,構建以消費者運營為中心的一套新的運營機制。
二、數字商業基礎設施重構:IoT化、云化、中臺化、移動化
企業轉向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面對消費者實時變化的需求,面對商業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原有的IT架構越來越難以適應商業系統的復雜性,傳統IT系統的響應能力越來越力不從心。未來十年,企業將面臨新一輪技術架構體系的大遷移,未來十年是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安裝期。
原來的煙囪林立、支離破碎、業務響應緩慢的技術架構體系,正在演變成基于數據中臺、業務中臺、AI中臺+云計算+邊緣計算,以及各種面向場景、面向角色開發的企業APP應用。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場變革的背后是數字商業基礎設施的重構。有幾個顯著的變化:一是IoT化,底層設備端的智能化和IoT化,物理設備數據能夠將數據輸送到到邊緣和云端;二是云端化,數據從傳統的流轉和存儲方式向邊緣計算和云端聚集;三是中臺化,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不斷聚合、重構傳統的數據和業務系統;四是移動化,業務系統基移動端重新構建新的技術架構和運作方式。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更新、迭代、再造。云計算、IoT、邊緣計算、中臺、5G等新技術所形成的“技術核聚變”,正在帶來一場新的技術架構大遷移,以及數字基礎設施的重構,其背后的邏輯是面向商業系統復雜性,重新構建一套新的技術架構體系,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
回到今天釘釘在制造業的應用場景,站在制造業的角度,釘釘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價值?一是在定位上,我們需要思考釘釘是在雪中送炭還是做錦上添花?二是在價值上,釘釘帶來企業組織在線、人員在線,極大提升組織效率,同時釘釘正逐步深入到生產車間和制造環節,融合到制造執行系統中,如東方希望的MES功能與釘釘的深度融合;三是在業務上,釘釘帶來了企業PC端的應用軟件正在遷移到移動端,帶來了基于移動化的業務創新,帶來了業務增量變革,推進業務系統從封閉系統走向開放系統;四是在技術上,釘釘助力制造企業從傳統IT架構遷移到云端架構;五是在變革上,釘釘給制造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組織在線、管理協同等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在推動生產效率提高。
三、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單輪驅動到雙輪驅動
在過往的幾十年,IT技術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融合主要在于提高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對于企業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運營效率提高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數字化轉型永遠是一場增量革命,企業需要不斷通過采用新技術構筑自己新的競爭優勢。面對消費者主權崛起,企業數字化轉型正在從單輪驅動走向雙輪驅動。
第一個輪子是數字化企業:構建更加敏捷的業務運行系統。企業在IT時代安裝的各類信息系統,如企業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管理系統、制造執行系統等等,需要結構化改造與升級,要通過智能化、IoT化、云化、移動化、中臺化不斷升級,構建一套全新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以適應需求的快速變化。
第二個輪子是數字化消費者:構建更加完善的消費者體驗支撐系統。制造業及品牌廠商通過自己的智能互聯產品,實體店、連鎖店、大賣場以及企業APP、線上銷售平臺等渠道,全方位、立體化感知消費者需求。
消費者需求的實時觸達、感知、分析、預判的數字化洞察能力,可以向企業營銷、品牌、分銷、新品、制造多個環節遷移,形成基于消費者洞察的數字化營銷、渠道管理、產品創新、智能制造、研發生產和物流配送體系。其背后的邏輯就是要形成多個數據閉環,提高決策精準性,提升企業資源配置效率。
從宏觀上來看,中國是全球消費互聯網大國,也是制造業大國,中國消費端數字化能力可以向供給端遷移,形成數字化能力遷移的飛輪效應,這種能力遷移通過三個數字化能力齒輪來實現:問題定義能力、數據思維能力和組織變革能力。
未來5到10年將是新的商業系統基礎設施安裝期。釘釘、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和生態伙伴一起,正在搭建數字商業基礎設施,能過賦能B服務C,實現端到端全鏈路數智化。阿里商業操作系統正在架起一座數字化能力遷移之橋,探索一條企業數智化全面轉型新路。
當我們把觀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鏡頭拉長,可以看到,數字化轉型將經歷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關鍵詞:第一個階段是“安裝”,20多年前已經開始、未來依然會持續多年,企業需要不斷安裝各種制造、營銷、客服、財務、經營等軟件、系統和設備;第二個階段是“遷移”,2005年伴隨著基礎設施云化、終端移動化,核心業務系統持續向云+邊+端新架構上 “遷移”;第三個階段“整合”,2015年伴隨著復雜場景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探索了 一條企業數據和業務系統整合的新路,正更好賦能2B企業;第四個階段“雙輪”驅動,在打通數字化企業及數字化消費者鏈接之后,企業實現與供應商、銷售商、平臺商數據協同,進入“雙輪”驅動新階段,今天這場雙輪驅動的變革才剛剛開始;第五個階段是“運營”,在實現全要素、全場景、全生命周期、全鏈路數字化基礎上,乙方給甲方帶來的不僅僅是設備、軟件、解決方案,將與甲方一起,持續提升消費者運營能力,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