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中國企業互聯網 CEO 峰會,IDC 中國 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武連峰分享了“數字化轉型2.0驅動企業服務大變革”。以下內容整理自武連峰先生的演講。
IDC 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武連峰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做數據化轉型方面的研究。去年跟張博士在溝通的時候,他講了一句話,我一直在很多場合引用,“數字驅動一切,網絡重構一切,利用數字技術,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次。”
這句話的核心是數字技術加上行業,是行業轉型創新的一個基石。所有行業,每一門新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都體現了這句話。
如今的市場,大方向上發生了巨大變化,被叫做數字化轉型2.0。那么,數字化轉型2.0時代,企業客戶面臨哪些挑戰?企業客戶對數字技術和服務的需求變化趨勢是什么?企業數字技術與服務供給側差距與應對策略是什么?
什么是數字化轉型2.0?
從2007年看 IT 的歷程,出現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因此,IDC 將2007年那個時代叫第三平臺時代,企業利用四個技術,實現試點創新。這算是數字化轉型的1.0階段。
第二平臺時代,最核心的是除技術外,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的自然接口出現,實現倍增創新,現在正處于這個時代,也就是數字化轉型2.0時代。未來可能變成數字化轉型3.0時代,實現智能創新,AI 被大規模應用在企業流程的方方面面,甚至也包括應用量子計算、生物整合等等。
數字化轉型2.0時代面臨的挑戰
我們簡單地將技術發展從2007到未來分成三個階段,現在是在2.0階段。從這個階段,從宏觀方面還有很多的挑戰:
1.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
整個經濟,前三季度的 GDP 增長為6.2%,是過去39個季度以來的增長低點,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感到壓力。一個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告訴我,現在已經關了18個點了,還剩10個點了,這個影響非常大。各個國家經濟增長都放緩。
2. 跨界融合引發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
跨境融合引起的競爭會非常激烈,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標,不管是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都在下降,10月份下滑了45%,接近腰斬,為什么那么多公司還能進來?他們看到的是未來大的生態市場,這里的競爭對所有的行業也會形成壓力。
3. 數字化原生代引發用戶可可需求的挑戰
未來數字化原生代對技術、服務、產品的要求都會不一樣。各企業服務里的 APP,一定要考慮到數字化、個性化、服務化和快速化,滿足數字化原生代的需求。
第一,數字鴻溝正在形成。我們調研了400多家企業,把過去4年的數據累加起來,很明顯,數字化制造商銷售額和利潤年均都有2%(甚至3%)的增長,而非數字化的制造商的銷售額和利潤是2-3%的下降。如此一來,每年的數字差距就會拉開。數字化轉型領先者和落后者差距越來越大,技術使世界變得更坑洼,相較于十年前、十五年前,已經發生了逆轉。
第二,規模化越來越重要。IDC 全球的數字顯示,全球每年產生數據量:2018年是32.5ZB,2022年是80.1ZB;互聯網用戶數:2018年為38.8億人,2022年為45億人;連接的 IoT 設備數:2018年為228億,2022年為407億。 從2018年到2022年,數據規模越來越大,對于企業的機會很大,同時也表明挑戰很大。如果系統對應對這種規模化不足,將失去很多用戶。
第三,創新速度越來越快。這是2018年我們按國家公布互聯網報告上看,每分鐘核算下來,支付、交易都是非常大的數字。淘寶今年雙11交易額2684億,整個服務器每秒處理的峰值達到54.7萬筆,若處理不好,對它的業務影響也會很大。
所有企業客戶的業務需求,本質上是支持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除此之外,在底層的需求為:
一是提升流程效率。這也是中國所有企業最基本的訴求,很多企業使用釘釘溝通,就是為了提升效率的;
二是幫助管理層強化管理控制。國有、金融里面都是非常核心的方面;
三是實現精準營銷,獲客、用戶的千人千面;
四是幫助客戶交付超凡的用戶體驗;
五是創新產品服務。比如一口鍋,以前賣200元,現在加上智能化,能賣399美金。這完全是由智能化帶來的。中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給產品加上更多的智能化的元素;
六是變革商業模式。很多企業不僅僅賣產品,例如澳洲航空,它收購了一些大數據公司,通過大規模的數據為餐飲、旅游行業提供服務。
所有的 SaaS 服務、企業 IT 服務,本質上都可以從這六個方面業務需求找,究竟能幫助解決哪些點。結合業務需求的框架再簡單梳理,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企業客戶對數字技術和服務的需求變化有哪些?
二十年前,IT 產品和技術層面,企業是基礎需求,比如軟硬件產品、售后支持服務服務、系統集成服務需求。雖然現在的企業也需要,但已經不是需求主流。
十年前,企業是方案需求,包括教育培訓服務需求、商業咨詢服務需求和整體解決方案需求。
現在,市場上企業的需求已經變為創新需求,比如互聯網+服務需求、數字產品開發需求,以及聯合數字創新需求。
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成為市場的主流,中國數字 GDP:2018年是34.8%,2023年達到51.3%。數字 GDP 的構成和機會涉及到兩部分,一是產業的數字化,ICT、互聯網公司,都是數字經濟最核心的部分。二是數字技術加上傳統行業改造升級。
保潔的汰漬洗衣粉,看起來沒辦法數字化、智能化,但是可以考慮加一個小網關。洛可可與海爾設計的烤箱,加入了社交、無線功能,在烘焙的過程中,通過攝像頭記錄烘焙過程,烘焙達人將其發到朋友圈也會增加銷量。
數字化產品對數字技術服務和需求方面,有三點:一是用戶超凡體驗需求,二是彈性運營需求,三是可靠信任需求。
企業數字技術與服務供給側有哪些差距,以及應對策略?
1. 轉型理念的差距。很多人說 “IT、數字技術是工具,是支持角色”。五年前、十年前這句話沒錯,但是從業者如果再不樂觀,就有一點太落后了。2015年的調研顯示,整個數字技術的角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5年最高還是整個企業、信息業務的優化者,占33%,到2016年,創造者的比例達到了25%,很多 CIO 也意識到未來 IT 如何引領業務。
數字技術、IT,可以是一個支持角色,但如果反過來,IT 要變成引領角色。我們希望在座的各位有信息跟用戶講,IT 會變成引領角色。雖然有很多的企業還不認同,但是我們看到數字化轉型領先者和落后者之間的差距,他們早晚會認識到這一點。
2. 產品和服務的差距。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如何標準化而不是定制化?中國用戶比較特殊,要求必須定制化,如何平衡?同時,如何與客戶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需求更好地適應?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之內滿足用戶最迫切的需求,這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點。
3. 人才吸引的差距 預計到2020年,50%的中國勞動力都是千禧一代,如何吸引這些人才?企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從文化、管理層面吸引人才?
4. 資金投入差距 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尚未形成規模,也沒形成一個很好的制度和占比,這與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頭部互聯網企業存在巨大差距。
5. 生態合作差距 用友的生態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架構。要么集成,要么被集成,未來可能真的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IDC 數據:2019年,至少20% 的合作伙伴將進行重組,創建以行業為中心、面向客戶的銷售和解決方案組織 。
IDC 預測:2022年,很可能有40%的渠道形式會轉型、死亡或者是消失。
策略一 理解并融入未來商務新模式
IDC 預測:到 2019 年,所有數字化轉型企業至少有 45% 的收益將來自于“未來商務”的業務模式。
從信息和數據的變現,使用共享模式,基于風險與產出,情境產品和定價,基于平臺的收入模式五個方面著手。
策略二 擁抱與開發 ICT 市場新技術
到2020年,我們會看到一個云世界,全球市場達5650億美金,而云2.0無處不在,無所不及。云2.0時代將出現非標準、邊緣化、多元化、智能化、行業化、渠道化。“非標準”意味著未來云的底層架構不僅僅是X86,包括 GPO,甚至量子計算,這個比例到2021年可能達到15%。
策略三 拓展用戶需要的新服務
這里強調,作為企業 SaaS 服務公司或者 IT 服務公司,如何給自己定位。中國10億美金市值的獨角獸公司大概有120多家,而這些企業里,與 IT 硬件/軟件服務相關的不到20%,前十家里面沒有一家是 IT 公司,都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的。沒有答案,大家可以思考。
策略四 打造多方共贏的新生態
未來整個生態系統的驅動模型,購買力完全依靠服務驅動。 預祝大家轉型成功,在整個企業服務市場發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