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思科(Cisco)總裁錢伯斯(Chambers)在互聯網基礎設施領域聲名顯赫,他在展望“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時表示,德國應捉住機遇,爭取在“萬物聯網”時代占據先機。
“萬物聯網”在德國更多地被表述為工業4.0,其主要內容包括:將生產要素廣泛數字化,以此為基礎把各個生產環節聯網,以實現整個價值鏈的互聯互通。智能工廠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機器和產品將實現信息交流,并將客戶和合作伙伴有機融入生產流程。簡而言之,工業4.0既不是“經濟4.0”,也不是簡單的生產流程自動化,而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盡管目前我們距上述目標相距甚遠,但已有專家表示,工業4.0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將遠超互聯網。思科認為,通過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互聯互通,德國將在未來十年中額外創造7000億歐元的價值,相當于德國的國民經濟每年額外增長2%,這無疑將給德國帶來深刻變化。
盡管錢伯斯的話略帶夸張并有為思科謀商機的動機,但毫無疑問工業4.0將給德國經濟帶來巨大推動。無可否認,德國的自身條件相當不錯:德國的工業頗具創造力,生產條件、物流以及基礎運輸設施的總體狀況相當出色,在幾乎各個經濟領域都有一批規模不等但頗具實力的德國企業,他們是德國外向型經濟的基石。盡管如此,在通往工業4.0的道路上德國仍需解決以下問題:德國中小企業多滿足現狀,對工業4.0持觀望態度。他們必須切實認識到向工業4.0轉型的必要性,否則未來有掉隊的危險;互聯互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中小企業資金有限,往往無法承擔轉型的費用。同時,為進一步提高網速,公共財政需出資擴建高速網絡;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信息的快速獲取以及有效分析是最大的資本。有人將工業4.0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占據先機,須快速推進變革,否則將被競爭對手甩在身后。
西門子(Siemens)和博世(Bosch)等企業已著手研究工業4.0,但仍有相當部分企業尚未開始行動。上一輪變革催生了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如Google、Facebook等,美國受益匪淺。如今,新一輪變革即將來臨,一些頗為成功的舊有商業模式可能因此被淘汰。工業4.0是機遇更是挑戰,除了積極面對,別無它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