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淘寶沒有“星鉆冠”這樣的賣家信用體系,假設我們看不到店家累計銷售數據和評價,我們還能放心選擇賣家嗎?這么多年來,外貿領域的跨境電商就一直是這樣“瞎子摸象”式的交易模式,沒有支付寶,更沒有信用評價體系。
日前,阿里巴巴全球跨境平臺alibaba.com正式推出信用保障計劃,為中國中小賣家率先建立類似于淘寶星鉆冠的信用體系,同時針對海外賣家推出“你敢用我敢賠”的保障體系,業界認為,阿里巴巴的信用保障體系一舉打破了外貿電商多年的發展瓶頸。
據介紹,阿里巴巴的信用保障計劃低調試運行了一段時間,平臺上的中小企業賣家需要想阿里巴巴提供資質證明,證明自己沒有知識產權侵權也沒有欺詐等行為,通過審核后就會在企業信息前亮個小燈,就意味著這個賣家參加了信用保障計劃,換言之,阿里巴巴為其背書,擔保的金額,隨著累計出口數據的增加而不斷增加,出口數據越多,阿里巴巴為賣家提供的擔保金額越大,這其實就相當于淘寶的星鉆冠體系,信用額度越高,就越誠信。
而這套信用保障體系背后的大數據,就是企業的真實出口數據。數據獲取的方式,來自阿里巴巴一達通平臺。
事實上,阿里巴巴布局一達通已經有一段時間,從去年5月推出的每出口一美元補貼三分錢人民幣的“補貼策略”,到7月推出的出口一美元可貸款一元人民幣的“貸款策略”,阿里巴巴一達通提供的外貿綜合服務,一直意在獲取外貿出口的交易大數據。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曾介紹,跨境電商平臺通過支付來實現在線交易還有難度,但是已經可以通過服務(一達通為外貿企業提供通關退稅等系列出口服務)來獲取數據,實現在線交易。有了真實的交易數據,才有實現信用體系的可能。
吳敏芝認為,信用體系以及支付寶的擔保交易,對淘寶這樣的2C平臺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之前B2B的跨境電商正是受沒有信用體系的限制,才發展緩慢,信用保障體系的產生,將對B2B的跨境電商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事實上,客戶的反應也印證了這個判斷。阿里巴巴外貿綜合事業部總經理信用保障產品負責人魏強介紹,目前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中國中小賣家約10萬家,已經有8萬多家申請加入信用保障體系,雖然已近年尾,但這個數據仍然還在不斷攀升中。
“雖然之前的補貼和貸款政策也是很大的利好,但對我們來說,信用保障體系的誕生,真正動了奶酪。”阿里巴巴信用保障體系的客戶,河北廊坊市銳隆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辰這么形容。
今年1月初劉曉辰的公司開始使用信保服務,“我們業務員就給客戶發些郵件介紹了一下阿里巴巴信保體系,我們被阿里巴巴信保授信額度截圖,以及萬一發生問題會怎么處理等。第二天早上,就有美國客戶立即下單!”劉曉辰的公司是制造金屬玻璃家具的,“一般來說,客戶如果要求寄樣品,下單最快一個月,不寄樣品最快也是兩周下單。”
對劉曉辰這樣的企業來說,有了信用保障,就等于是有了阿里的承諾,海外的客戶打消了很多顧慮,訂單更多,下單更快,并且開始出現了虹吸現象,更多的大客戶被吸引到阿里巴巴的平臺上來,對整個中國制造以及出口都將帶來改變。
現在,曬信用額度已經成了跨境電商圈的一種新潮流,曬信用就是曬財富,劉曉辰說,他們上周的授信額度是三萬四千美元,這周已經累積到了四萬兩千美元,而跟他經營規模類似的企業,因為早期在一達通積累了大量數據,授信額度是24萬。“就像你去淘寶買東西,一樣的商品你肯定傾向于選擇銷量高的皇冠賣家,而不是銷量少的新賣家,所以我們要盡早把數據積累起來,信用額度越高生意也會越來越多”!
【解讀】
讓信用等于財富B2B中的“支付寶”悄然運行
很多年后,如果把時鐘倒轉到2014年12月11日的零時,也許你會發現這是國內無數中小出口企業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天,阿里巴巴國際站(Alibaba.com)啟動了“信用保障體系(Trade Assurance)”,根據每家中小企業在國際站上的基本信息和貿易交易額等其他信息綜合評定并給予一定的信用保障額度,幫助他們向買家提供跨境貿易安全保障。除了展示信用保障額度的金盾外,交易完成后買家的評價也可以像淘寶、天貓一樣展示在網站上,成為企業信用和實力的證明。
信用保障體系拉動出口
盡管外貿增長不達標在所有人意料之中,但是海關總署公布的2014年進出口數據還是讓人十分震驚,創下了近幾年來外貿增速的新低——2.3%,遠低于年初制定的7.5%的目標,而這也已經是中國第三年未能完成外貿目標。
事實上,外貿出口訂單減少的跡象早在前兩年就已出現,外貿企業已經經歷了幾年的寒冬期,而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訂單都流向了東南亞。在過去20年里,外貿企業的出口成本提高了450%,而越南、東盟國家的出口企業正以低價逐漸搶奪市場份額。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從不對稱到飽和甚至泛濫,訂單也隨之越來越小,越來越碎片化,這給從事外貿的中小企業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怎樣幫助中小企業獲取更多訂單,是阿里巴巴始終在思考的問題,如果說此前一達通推出的“出口一美元、補貼3分錢”和“網商貸高級版”是針對賣方端的治標,信用保障體系則是針對買家端的治本。想象一下,海外買家可以在網站顯著位置看到金盾標志、買家評價以及阿里巴巴提供的信用保障額度(最高100萬美元),意味著這家中小企業履約能力、品控能力都是更有保障的。同時,萬一出現未按合同約定的日期發貨,或者產品質量有問題,還能夠發起投訴,阿里巴巴會根據仲裁結果于7個工作日內代賣家向買家先行墊付。
信用保障體系帶給B2B的沖擊不亞于C2C中的支付寶,它搭建起了買家和賣家之間安全橋梁,用意很直白:為賣家站臺,給買家保障!業內專家分析,對外貿易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還有擴大就業等各方面的作用,在制造業綜合PMI指數連續數月跌破枯榮線,需求端疲弱,出口訂單指數連續下滑的情況下,利用B2B的“支付寶”更快速得獲取訂單加速成交已經成了最優秀的方式,聯想到阿里巴巴一達通在浙江和福建的相繼落地,越來越多的傳統出口優勢省份都在肯定和重視這一模式對外貿出口起到的助力。
大數據讓信用等于財富
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外貿信息已經從不對稱發展到了泛濫,信息獲取越來越方便,這時候就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局面,做外貿風險越來越大。對于買賣雙方來講,信用問題就成為一個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方法。試想一下,在淘寶上線的初期,面臨的都是互不認識更不能說互相信任的異地雙方的交易活動。如果沒有支付寶信用體系,就談不上今天每天上億的交易筆數和千萬筆的包裹流通,更何況遠隔重洋的外貿。
越是缺乏信任的地方,信任的市場價值就越高。阿里巴巴國際站此次信用保障體系喊出的口號就是“你敢用,我敢賠”,這和當年支付寶信用體系的“你敢付,我敢賠”如出一轍。信用保障體系是否能讓從事B2B的中小出口企業真正實現“信用等于財富”,浙江大學教授陳德人此前就表示:“今天信息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而基于互聯網的誠信體系建設則更多地是用“事實來說話”,這個事實就是數據。”
從事了14年外貿工作的廈門中海貿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波逸,已經感覺到了數據和信用對企業的價值。洪波逸介紹,雖然已經做了十幾年外貿,但是要說服海外客戶相信企業的實力和專業性,還是很費時很難。“對很多外貿企業,此前做1年和做10年基本沒區別,但是如果做十幾年淘寶、天貓,因為有評價和展示體系,甚至無需說服客戶,因為他可以一目了然?,F在的信保體系就好多了,有授信額度和數據評價展示,業績可在網站上累積及展示,實現數據顯性化,這樣很容易給我們帶來新客人,這就是最大的價值。”
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魏強表示,信用保障體系從技術手段上可以說是第一個互聯網化的國際貿易交易規則,本質是運用大數據將傳統外貿過程中產生的單據變成數據。“在傳統的貿易中,每一筆交易產生的單據除了鎖進抽屜沒有別的價值,也無法帶來新客源,而交易線上化后,單據就成了“活”的數據,積累數據越多,交易評價越多,信用保障額度越高,買家越信任,接單成交越容易,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對能夠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并拉動出口,并且真正實現信用等于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