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阿里巴巴某電商服務平臺推出了針對外貿客戶的信用保障體系,這套體系通過對海外買家利益的保護,意在驅動中國賣家更速度地完成交易,從而推動中國外貿出口。據公開數據,平臺10萬的付費客戶中,就有8萬很快成為信保體系的用戶。
一、從質到量的時間演變
B2B平臺上的賣家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珠,這是平臺一直被詬病的重要原因。此前,平臺習慣性的做法是“劣汰”,通過強制淘汰的方式驅逐、剔除不良商家和黑心商家。但多年過去,這種“制度式”的強制手段依然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問題。
信用保障體系徹底換了一個思路,從被動處理問題商家改成主動出擊,以數據為依托,直接為獲得認可的高質量廠商背書,重點放在了“優勝”上,防患于未然,更像是“市場式”的處理手法。
從劣敗,到優勝,對B2B平臺來說意味著從追求客戶量到追求客戶質的變化,對平臺未來的發展是一大進步。
中國消費品電商走了一條明顯的曲線: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精到場景化--利基市場。2003年的非典對C類電商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雖然人們活動受限,但購物意愿或者沖動卻并沒有減少,這些用戶的需求卻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滿足,從而推進了B2C行業快速的發展。
然而對于B類,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政府應對SARS采取的限制措施,嚴重影響了B類企業的商品流通。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態也面臨生產計劃難以完成的挑戰。由于爆發性的增長期,B類積累一走就是十五年。在這樣的十五年里,企業互聯網采購的場景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對供應商的篩選往往只能從幾家平臺的搜索入手,完成信息填補的同時,潛意識里被迫接受了“打得起廣告、排名靠前的企業應該還是有實力的”這樣的邏輯,而其實這一邏輯的合理性已經無數次被驗證為偽邏輯。
經過多年的發展,B2B平臺已經不是缺少信息的問題,反而是因為信息過多而引發的選擇困難的問題,采購商選品選商成本依然極高——從有到精,B2B平臺必須解決。
二、B2B憑平臺一次質的飛躍
顯然,平臺的運營重心從“上量”,到通過篩選而“上質”是必須進行的動作,而在B類上,這種重心的轉移殊為困難。因為平臺對各行各業缺乏深入的理解,當B類交易尚無法在通過線上完成,選優的能力本身就有問題。于是,平臺只好采取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予以解決,直接封店,淘汰那些存在明顯問題的企業,固然這也是一種幫助買家避免高風險的辦法,但事后處理的方式無法避免風險的產生,平臺也因為問題的存在而受到品牌責難。
B2B交易鏈條很長,很復雜,外貿領域更是如此。驗廠驗貨,還得加上報關、海運物流,貨款雙方面安全保障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線上B類交易的困難,直接交易數據難以獲得的困境。
電商公司通過建立信保體系通過類直接交易數據,理順了這些老大難。軟件完成了數據積累,以此建立對企業的評價體系,篩選出優質的外貿企業,并通過信用額度予以海外買家以交易保障,幫助買家進行采購決策,提高交易速度,從而促進了賣家收入,收入越高信用越強,買賣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平臺質量得到加強,才能獲得更多買家信任。
三、從信息平臺到交易平臺的轉變
蔡勤東對此做了明確表述,他說:如果說此前的B2B更像是信息平臺,現在算是真正轉型成了交易平臺。“我們已經迎來了跨境B2B的2.0時代,通過線上成交積累數據,積累數據越多,交易評價越多,信用保障額度越高,買家越信任,接單成交越容易,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對能夠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并拉動出口,真正實現信用等于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