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每拓展到一個行業,都可以顛覆該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游戲規則,導致行業重新洗牌?;ヂ摼W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力量,主要在于互聯網思維追求打破常規,即所謂的“不按套路出牌”,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迅速吸引一大批忠實用戶,從而改變行業格局。以農產品、初級產品、工業原材料產品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在借助互聯網的方式采用電子化交易方式的中遠期交易,將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市場組織形式和交易方式。
大宗商品交易進入互聯網時代?,F貨市場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迅速崛起,勢不可擋,并帶動了相關物流業、快遞業、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而大宗商品的黃金時代結束了,要看到大漲是風險,大跌也是風險?,F在的形勢是進入了“淘寶時代”,進入了互聯網+大宗商品時代。對此,本文作者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生意社總編助理、中國大宗商品交易行業資深研究員滿榮榮為我們帶來以下研究成果。
一、大宗商品市場行業發展現狀
2014年,對大宗商品市場而言是不折不扣的“熊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經歷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最為嚴重、波及范圍極廣的一次暴跌。“商品之王”原油以超過45%的年內跌幅首當其沖,而且這種跌勢在圣誕節前尤為加快,進一步拖累了整體大宗商品價格。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大宗商品市場供需結構已然發生結構性逆轉,供應在不斷增加,需求卻在逐漸萎縮,隱藏著金融市場動蕩不安風險,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體遭受通縮的擔憂。
據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100ppi.com)發布的中國大宗商品供需指數(BCI)數據顯示,2014年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33種,集中在化工板塊(共15種)和有色板塊(共6種),漲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塊;環比下降的商品共226種,集中在化工(共99種)和有色(共25種),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塊。2014年大宗商品均漲跌幅為為-13.96%。
2014年生意社BCI數據情況
2014年,據生意社監測的八大行業中,其中,能源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1種,上漲的為石油焦(2.88%),均漲跌幅為-21.69%;化工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15種,其中漲幅5%以上的商品共9種,占該板塊被監測商品數的7.9%,均漲跌幅為-14.47%;橡塑行業上漲的商品共0種,下跌的商品共6種,均漲跌幅為-18.02%;紡織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2種,其中漲幅5%以上的商品共2種,占該板塊被監測商品數的9.5%,漲跌幅為-12.51%。
2014年各個板塊漲跌情況
有色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6種,其中漲幅5%以上的商品共5種,占該板塊被監測商品數的16.1%,均漲跌幅為-9.58%;鋼鐵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1種,上漲的為不銹鋼板(2.86%),均漲跌幅為-17.12%;建材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2種,其中漲幅5%以上的商品共1種,占該板塊被監測商品數的10%,均漲跌幅為-3.81%,農副行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6種,其中漲幅5%以上的商品共3種,占該板塊被監測商品數的13%,均漲跌幅為-10.91%。
二、大宗商品市場遇到的主要問題
與發達國家大宗商品市場相比,目前我國市場仍有較大差距。具體來說:
一是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市場條塊分割現象嚴重。某些產品價格扭曲或價格信息不充分,無法正確指導市場合理配置資源,造成市場供求失衡,部分行業反應滯后,產能過剩。
二是現代化的市場組織體系和交易方式發展不充分,商品流轉效率低下。新世紀以來,國際商品市場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動向:首先,交易市場進一步規模化、集約化,少數國際大型商品交易所通過兼并、整合,形成了全球化的商品交易所集團,運行效率不斷提升;其次,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電子化交易平臺大量涌現,讓市場不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大幅降低了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
三是商品市場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由于我國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不充分,實體企業缺乏規避遠期價格風險手段。一方面,期貨市場發展不成熟,個性化品種少,且實踐中實體企業參與套期保值成本較高,不利于實體企業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商品市場的場外市場尚未破繭,商品衍生品市場除期貨產品外,其余產品更加有限,無法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需求,使實體企業在風險來臨時被動應對,造成了經濟波動較大的局面。
四是商品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嚴重不足,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十分微弱,“話語權”缺失。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嚴重依賴中國的需求,中國市場消費了全球鐵礦石的一半以上、有色金屬的三分之一。然而,“世界工廠”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一方面,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戰略性能源和礦產的對外依賴尤為嚴重。另一方面,產業定位低端,高耗能與低附加值并存,多數行業仍顯現勞動密集型特征。
五是商品市場立法滯后,監管仍需改進。比較成熟經濟體的發展經驗,只有構建全國統一的現代大宗商品市場監管體系,打破條塊分割,避免地方各自為政,結束期、現貨市場的雙軌監管體制,才能克服各部門監管的局限性、監管真空或政出多門狀況,促進市場循序健康演進。同時根據市場的不同組織業態進行分類監管,優化監管資源配置,釋放市場活力。
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行業規模及現狀
“互聯網+大宗商品“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通過網絡與電子商務搭建的平臺,對大宗商品進行掛牌、專場、網上商城、委托買賣等多種模式的交易,進行大宗工業品批量交易的網上交易市場,擁有B2B電子交易的屬性;由市級以上政府職能部門批準設立,并由國家相關部委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監督和管理。此類市場集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服務于一體,有效促進我國商品現代流通業的發展。
在成立時間上。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在1990-2003年間發展較為緩慢,2003年以后開始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09年迅猛發展,2010年、2011年集中式爆發增長,2011年新增市場數量高達180家,但當年11月政府出臺38號文清理整頓開始,市場建設標準提高、門檻增多,2012年之后市場增長數量減少,增速放緩。
2013、2014年新建市場明顯減少,年成立數量從2012年的130家下降至2014年的60余家,在政策的引導下逐步呈現理性轉型升級的特點,據該社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約在1100家,而生意社目前跟蹤和監測到的市場約為700家。
地域分布上。截至目前,大宗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分布在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地區均有分布,東西部地區分布差異明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分布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從區域劃分上來說,華東、華北、華南分布最為集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西部地區分布數量迅速提升,但也受限于地域便利性的局限,增加總量并不大。生意社統計數據來看,山東、廣東、浙江是現貨交易市場分布最為集中的省份,分別占總數量的11%、8%、7%,其次為江蘇、北京、天津等地區。
交易品種上。目前我國“互聯網+大宗商品“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中,交易品種最多的是白銀,以白銀為主要品種的交易所在所有市場中占了21%,其次為金屬和鋼鐵類產品占比9%,全部而言,占比2-4%的交易品種最多,集中在化工類、橡塑類和農產品類產品上。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是傳統流通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與電子商務結合后產生的新興交易方式,它的產生與發展對促進流通現代化,實現流通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貿易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形成了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巨大需求,對于大幅促進商品流通功能的市場形式需求也愈發急迫。
建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實現大宗原材料資源的集中管理,能夠促進完善我國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電子交易與物流配送信息化相結合,實現大宗商品流通環節的集成高效管理,可以很好解決電子交易市場迅速增長而商品流通效率不足的矛盾。此種背景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產生并探索式發展,投機元素逐漸減少,服務實體元素則快速增多。
四、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商業模式
我國的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不同于國外的電子交易市場,屬中國特有,原因是國外的現貨交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產生線上電子交易,類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LME)等期貨交易市場,而我國電子交易市場是產業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處在不規范向規范過度的清整狀態,雖有一定的產業的基礎但又不同于傳統產業貿易和期貨交易的中間交易模式,所以其商業模式即融合了產業貿易的一些特點,也借鑒期貨交易的元素。
總體而言,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經歷了由“中遠期為主”向“工業電商為主”的痛苦轉型。
清理整頓開始前,中遠期模式。2009年12月前,大量電子交易市場采用中遠期交易模式,以交易手續費和傭金為主要盈利點,甚至為其全部利潤來源。此種盈利模式下,部分市場直接以所謂的高收益吸引客戶入市,并惡意操縱客戶賬戶,多次交易賺取傭金;或代客理財,操縱價格,做對賭盤等,造成客戶巨虧等惡劣后果。
理整頓開始后,現貨電商模式。自2013年12月國家工商總局發232號文要求“全國禁止新設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時起,大宗商品交易行業便開始了一系列市場規范和清理整頓,其模式由較為集中的采用標準化集中競價的中遠期模式,逐漸演化為連續現貨、即期、延期、競價、商城、招投標、拍賣、協議等多種方式的探索式交易模式,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從以投機為主逐步轉型為實質性的交易,即服務實體經濟,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逐步轉化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交易場所商業模式從單純依賴高交易傭金等模式,轉變為“多流”合一的工業品線上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此種狀態下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其商業模式為集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并融合發展,市場成功運營之后,皆成為交易市場的盈利點。
五、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發展趨勢
中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最終目的,毋容置疑。同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發展目的的中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急需正名,其合法地位急需肯定,其為多層次商品市場組成部分急需法律明確,其所屬監管部門需指定、監管制度需更完善。
生意社通過其多年來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監測分析認為,一個健康的電子交易市場,必須產生于產業發展基礎雄厚的地區,為商品產品、流通地或消費地,同時應借鑒期貨市場或者互聯網發展的某些積極因素。近期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在一樁投資者狀告投資公司的訴訟判決書中已首次明確了非法期貨的認定標準:一是形式上是否構成期貨交易,形式的判斷要素包括:標準化合約、公開交易、集中交易、未來交付、以保證金做擔保、以對沖方式完成交易則為期貨交易。二是實質上是否構成期貨交易,實質上的判斷要素包括:交易的目的并非轉移商品所有權,而是期望在價格波動中賺取差額利潤;交易功能并非促進商品流通,而是套期保值、發現價格和投資管理。
2013、2014年的全國現貨交易市場清理整頓、部分違規市場被關停收監、2015年初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現司法系統發文或審判,逐漸明確的監管行為和司法判定說明,大宗商品相關交易場的交易性質已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法律政策指向,即交易模式是否該判定為非法期貨,從單純的政策發文(國六條、國發〔2011〕38號文、〔2012〕37號文、證監會〔2013〕74號文等)已轉化為更深層面的交易行為是否真正符合服務實體經濟和是否轉移商品所有權層面,這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是個重大突破。
六、典型案例
廣西糖網:創建“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食糖流通模式
簡介:廣西糖網成立于2003年6月,是我國第一家提出以現貨交易和物流配送為發展方向的食糖批發市場,首創了“周合同”交易模式,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電子商務平臺來開展食糖銷售、物流及信息服務,通過積極建設全國范圍內的食糖物流配送體系,整合社會倉儲、運輸、金融、質檢等各種服務資源,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的食糖流通模式。
公司簡介
主要服務
股東構成
主要優勢
物流配套
金融配套
支撐服務體系
盈利模式
打造了“一個中心,八大區域”這一國內最完善的食糖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先后在柳州、南寧、廣州、昆明、鄭州、武漢等食糖重要集散地設立四個分公司、五個客服中心。在全國主要食糖產銷區設立配送倉點140多個,整合利用社會倉儲資源100多萬平米,客戶數從03年的510戶發展到現在的2200多戶。
廣西區內95%以上的制糖企業集團以及國內80%以上食糖經銷商均已成為廣西糖網的客戶;維維集團、金絲猴集團、娃哈哈、可口可樂公司等終端用戶均直接或間接從廣西糖網采購食糖;廣西糖網作為“全國食糖產銷橋梁”,涵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物流配送體系基本實現了食糖“網上交易,就近提貨”。
廣西糖網近年來通過食糖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的成功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糖業資源配置方面發揮的基礎作用,使其成為國內同類市場的領先者,獲得了客戶、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及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