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比網7月21日訊,沉寂很久的B2B餐飲供應鏈平臺鏈農,今天對外宣布已于2017年6月份,正式實現盈利,并已完成B+輪數千萬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日本三井物產(Mitsui)領投。
鏈農創始人劉源對托比網記者表示,鏈農的這次盈利,主要是以上海為重心的盈利,這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經過幾輪業務打法的調整,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也集中在上海。眾所周知,餐飲供應鏈是一個極其復雜、服務難度超高的行業,大批同類B2B項目依然處于重度燒錢階段,鏈農經過不斷探索,團隊不斷升級,率先完成盈利,避開了燒錢模式,完成對生意模式的完美驗證。
此次盈利,是建立在過去2年多時間、花掉1億多學費換來的,劉源戲稱,他是中國餐飲供應鏈領域,自古至今,交的學費最多的人之一,也是犯過的錯、踏過的坑最多的人之一。
鏈農成立于2014年8月,先后獲得險峰長青、紅杉資本和大眾點評的數千萬美金的投資。加上本輪三井物產(Mitsui)的B+輪投資,共在2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四輪融資。
鏈農主做的餐飲食材供應鏈行業,是一個具有1.3萬億市場規模的巨大行業,至今沒有規模較大的公司出現,都是一些規模超小(年銷售額低于1億人民幣)的傳統商貿公司,且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流通環節多,不僅導致價格偏高,而且還造成食品安全嚴重。
“一箱食品從工廠生產出來,在被送到餐廳的路上,傳統的方法是要經過3-4個代理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有一個環節的溫度低1度或高1度,都會導致食品的變質,從外表看不出來,但這批貨已經屬于瑕疵產品。”劉源說,“但是這些從業人員并不覺得是問題,他們甚至自己都吃過期食品,不認為將這些過期的、不安全的食品賣給消費者,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兒,這是中國精英階層的悲哀。”
鏈農的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直接把工廠和餐飲客戶鏈接起來。把工廠生產出來的食品,通過全程冷鏈的方式,一次性直接配送到城市端的廣大餐廳客戶,中間不再經過其他環節,即縮短了供應鏈環節,又保證了食品所需的溫度,徹底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美國,這一領域早就完成了食品配送的巨頭化,有數字表明,美國60%的食品流通,集中在前10大供應鏈公司手中,如:sysco,Usfood,PFGC等。這些公司的規模從300億美金的市值,到20億美金市值不等。
劉源堅信中國的食品供應鏈巨頭化,正在進行的過程中,未來的中國這一領域,也會像美國一樣,出現幾家年銷售額千億級別和百億級別的巨頭公司,也會在美股和A股出現多家上市公司。
鏈農在已經盈利,生意模式被確認的情況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以正確的模型快速完成城市復制和擴張,盡快實現公司的經營目標。
鏈農此前確立的經營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大最好的食材供應服務平臺,成為中國版Sy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