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吐槽,新跳槽一家公司,這家企業憑借良好的政府關系,常年耕耘于某政務垂直領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奈何政府深化改革,加之互聯網思潮涌動,老板動了互聯網轉型的念頭,招募一票互聯網人才,開始試水互聯網業務。
朋友進去之前摩拳擦掌,過沒多久垂頭喪氣的跟筆者大倒苦水:BOSS期望盡快在全國樹立新公司品牌與產品知名度;預算很“較真”;推廣運營編制有限;希望早見成效,怎么破??
作為常年受虐于B2B的推廣運營狗,是否也有如此遭遇:碰到摳門的,不是說寫幾篇文章就來多少萬粉絲嗎?預算有限,多想辦法;碰到土豪的,要不我們全國做個幾百場展會活動,應該能帶來很多用戶?要不CATV露露臉?今年簡單定個指標,保守100萬企業用戶....
我能想象到這些運營狗們內心在演繹什么?運營狗苦,2B運營狗更苦。拉新,留存,活躍,增粉,樣樣不少,還要不斷給BOSS和高層掃盲,要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或者我先試給你看,你就明白了,曲線救國呀。
為什么這么多傳統企業市場出身的BOSS難以理解互聯網市場、品牌、推廣、運營的思路,筆者總結如下幾點:
品牌建設,先品牌后用戶,還是先用戶后品牌?
傳統企業市場,采用較為工業化的市場思路,產品能用就行,老百姓認廣告。更有部分“關系型”企業依托良好的政府背景,指定產品,無需品牌建設。傳統企業品牌建設的套路是上報紙、行業領導刊物、電臺、電視等媒體,花一票銀子買名氣,短期獲取市場知名度,后續地面部隊跟進,取得訂單銷量,是較為典型的先有品牌后有用戶的思路。
互聯網市場,則逆向思維。尊重用戶需求,做好產品體驗,培育粉絲用戶,重視口碑營銷,通過不斷的口碑傳播逐步獲取大量用戶。通過用戶的基數及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擴大形成品牌。是典型的先有用戶后有品牌的思路。
用戶獲取,從中央到地方,還是從農村包圍城市?
傳統企業市場,在市場開拓初期,過于迷信“關系型"營銷套路,即“中介化”模式,找關系,搭上某某知名企業談談合作;或通找中介渠道找上層關系,通過搭政策“順風車”讓用戶“強制性”消費從而打開市場,較為典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戰術,或中介化思路。
互聯網市場,則強調去中介化,通過群眾路線(粉絲路線),強調運營價值、參與感、產品體驗,通過用戶的傳播從而打開市場,是典型的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即屌絲路線,兩者的差別較大。
推廣渠道,線下人海戰術,還是線上精兵策略?
國內大型行業展會、某五星酒店大型的新聞發布會、全國主要城市大型的城市巡展,諸如此類高規格、多方資源配合、全員參與的宣傳攻勢。花銷大量的人、財、物,從自身視角審視形式挺不錯。但從筆者多年一線市場活動的實際情況來看,參會人員“真偽難辨”的名片或聯絡方式,轉化監測邊界挺難把握,單個商機轉化成本逐年增大。
互聯網企業更注重線上推廣運營體系的構建。通過SEM、各類社會化、社交網絡的內容植入,新媒體平臺的構建,粉絲的傳播、線上傳播性活動的運營等,引流至官網或APP等客戶端,從而獲取有效的商機。網絡或移動化的免費、病毒性傳播紅利讓商機獲取成本有效降低。
如上是目前傳統企業與互聯網思維較為典型三個差異,不一而足。作為運營狗們可能會問,如何讓BOSS們理解或如何正確的開展2B市場的運營工作,筆者結合自身的多年實踐,給出幾點建議:
溝通,統一思想是重點
拍板的人,撥費用的人如不能理解,后續工作開展一定異常艱難。向上要政策,向下要執行,許多2B企業運營崗位人員已習慣傳統模式,暫難跳出已有的“舒適區”,上下兩頭均需多方溝通。需要充分發揮運營狗的勤奮與溝通藝術。
用戶畫像,決定方向
用戶畫像,做不做,拍腦袋,拼經驗?還是做好用戶調研與市場分析?2B市場運營當然可以借鑒過來人的經驗和見解。但國內B2B互聯網市場諸多垂直領域的后來者居上者,反而是一群非業內人士的互聯網人。可見,用戶畫像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的市場調研與用戶反饋基礎之上,通過精確的用戶畫像來指導推廣運營的方向與推廣節奏。而非憑借業內老人的經驗就輕易論斷,方向一旦錯位,做多錯多。
監測體系,用數據指導行動
傳統企業市場活動往往重形式而輕結果,硬廣、線下活動品牌效果短期內難監測量化;互聯網企業初期均優先進行監測體系的構建,在推廣運營探索中為推廣渠道的留存、資源側重提供真實的數據依據。磨刀不誤砍柴工,再急一定要搭好監測體系,或邊做邊同步完善。
節奏把控,配合整體戰略
現階段是圈一批種子用戶,探索式運營;還是一上來,就造聲勢,砸硬廣?是全國鋪開來做,還是區域范圍先試點突破?是集中資源,線上線下狠“砸“一次品牌攻勢;還是找準適當渠道,細水長流?不同的推廣節奏,需要基于不同的產品屬性,行業屬性,競爭策略的不相同而節奏不一樣,甚至會影響產品或公司整體的推進計劃。
B2B市場面臨著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改造兩種企業模式,新舊運營推廣思想、方法交融,碰撞也異常激烈。部分企業轉型,形似而神不似;部分企業又太過激進,擯棄所在行業的客觀規律及行業屬性,一味劍走偏鋒。但不可否認,2010年以來,B2B行業風口漸近,勢頭愈發猛烈。對于常年耕耘或轉入2B的運營推廣人,相信受虐的背后,在視野、格局、技能轉換,思考定位都會有很多全新的認識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