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新聞蹦到了筆者面前——“汽車超人迅速轉型B2B 批發貿易效果凸顯”。
這則看似稀疏平常的企業新聞稿,卻讓筆者稍感吃驚。或許非業內人士對汽車后市場這一行并不了解,在2015年可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汽車超人到處向媒體宣傳,自己“獲得了”母公司金固股份的27億元定增。
然而一年過去,定增不僅三易其稿下不來,金固股份更被證監會點名批評,收到了質詢函要求其改正“獲得”這一說法。
本著不八卦不舒服斯基的精神,筆者就帶各位看客來扒一扒這家神奇的汽車后市場公司。
“轉型B2B”背后:汽車超人不堪回首的刷單史
筆者說到的這個27億元定增,不為別的,正是汽車超人為了迅速擴大其在汽車后市場的地位,汽車超人CEO鄭超信誓旦旦,許下大愿要做一家“中國最大的汽車后市場電商”。
但事實卻事與愿違。
從2015年至今,汽車超人的銷量始終難見增長,持續的廣告投入也沒有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口碑效應,其對外公布的門店數據盡管上升到了30000家,但卻被媒體踢爆大多是“僵尸門店”和不知情“被加入”汽車超人的門店。
因此,汽車超人及其金固股份自2014年就開始計劃的如意算盤——依靠炒作概念迅速推高股價并獲得定增,似乎遭遇了嚴重的滑鐵盧。
但是,發出去的定增公告猶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如果不把這個“坑”填完,按照以往慣例,金固很可能會連續跌停。那么,為了完成這個定增,金固除了“三易其稿”,三次改變定增內容重新申請之外,似乎還采取了更為極端的方法——刷單。舉例來說,2015年11月11日“雙11”之后,汽車超人對外宣布完成5000萬銷量,自稱“汽車后市場第一”,然而據統計,在天貓平臺汽車超人頁面中,其前100頁共有1500條銷售記錄,累計銷售輪胎6036條。但是仔細一看卻不難發現, 以5條輪胎為一單的訂單竟成訂單之最,涉及輪胎4725條,占統計范圍內的78%。而如此購買方式,完全不符合消費規律——一輛車就4條輪胎,備胎只需要用非全尺寸胎,為什么這些人會夠買5條呢?這如果不是刷單,又如何能解釋這些“馬甲”們如此詭異的購買行為?
刷單不息 汽車超人B2C業務被譏為“刷單超人”
2015年雙11,汽車超人宣布完成5000萬銷量。
2016年4月,汽車超人又號稱營收3.7億……
這中間有多少水分,多少虛假數據,盡管能在短期內夠欺騙一些不懂行的人,但車主卻是真真切切地在一線體驗車主服務。不少車主反饋,在汽車超人上下了單,到了門店卻被告知無法體驗服務。
2015年,中國江蘇網報道,朱先生是手機應用“汽車超人”的新用戶。按照應用商宣傳的優惠,每位新用戶,都能享受一次“一分洗車”。朱先生選定了洗車門店,還事先撥打了預約電話。可真到地址時,對方卻拒絕為他服務。
這樣的悲催經歷,朱先生并不是第一個。據記者后續調查顯示,老朱的遭遇在全國還真是冰山一角。金固汽車超人在不久前被媒體曝光旗下門店大多是“僵尸門店”,得到行業人士的廣泛關注,業內人士分析,金固或許是借不斷增長的門店數量來炒作股價。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刷單就不會有曝光——或許正是因為因為把項目重點放在了刷單上,汽車超人才做不好車主服務。
一個編織出來的謊言,旺旺需要用更多的謊言去彌補,因此從僵尸門店到瘋狂刷單,汽車超人從未逃離遭媒體的曝光,甚至被一些汽車后市場從業者譏笑為“刷單超人”。
汽配B2B是個更大的坑 汽車超人盲目跳入究竟圖啥?
4月13日,金固股份發布2015年年度財務報告。瞬時“汽車超人幫金固一年賺3.7億元”這一觀點在多家媒體紛紛被報道。其實仔細研讀金固年報即可發現,年報顯示其汽車后市場互聯網業務營業收入達3.7億元,但該部分凈利潤卻虧損高達5440萬元。換句話說,即汽車超人虧損超5000萬元,拖累金固整體業務。這次毫無疑問也遭到了媒體的曝光。
如此之下,汽車超人或許正急于尋找下一個的概念,已達到“撲火”的目的。
不知汽車超人內部的哪位高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既然用低價批發的方式,成功吸引了一批線下的輪胎二批商前來“倒貨”,我大汽車超人何不就乘此東風,干脆直接做B2B平臺得了。這樣獲得的交易更加“簡單粗暴”,只要燒錢補貼,為了“渠道差價”而來的客單就源源不斷。
然而,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一方面,汽車超人這樣一則新聞,等于變相承認了自己此前的“刷單”行為是真實的。
另一方面,整合上游供應鏈廠商、砍掉中間代理、讓利給下游修理廠乃至車主,完成汽配產品的高效供應……這中間每一步,都需要企業有巨大的行業積累和實力沉淀,汽車超人有嗎?
據了解,汽車超人成立于2015年,做B2C都只做了小一年時間,然而轉型B2B更不過個把月,這樣的企業,談何積累?
不僅如此,與當年的“一分錢洗車”極其類似的是,這樣的燒錢補貼完全無法培養客戶忠誠度,二批商們獲得了足夠低的價格,補足庫存后自然就離開這一平臺了。同時汽車超人在補貼結束后,這些所謂的B2B客戶很可能一哄而散。
只靠燒錢補貼,做想做成B2B平臺,而不是把經歷放在倉儲、物流、團隊建設上,汽車超人做車后創業項目的想法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分析人士透露,汽車超人或許只是其母公司金固股份一個用于,各項數據已經大幅落后于競爭對手,只能通過這種奇葩的方法,試圖“彎道超車”。然而,這樣的方法恐怕不僅不能“超車”,反而容易“翻車”。
筆者這里鄭重提示,車后創業有風險,開車需謹慎,既然不是老司機,有些事還是穩健些好。
從當年號稱要27個億做B2C電商,到現在為了一些原因又大張旗鼓地號稱進入B2B,汽車超人可謂把做后市場業務當兒戲,聯想到三易其稿的定增,以及近日被爆出的虧損5000萬拖累金固資本炒作,不知道汽車超人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