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要問現在企業SaaS市場究竟有多火熱,從紛享逍客在去年的資本寒冬時期依然能夠進入下一輪融資就能看出。不僅CRM,移動OA,企業IM,智能客服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創業公司,就連巨頭們也都按捺不住,紛紛入場。
一、企業SaaS的風口已至
要問現在企業SaaS市場究竟有多火熱,從紛享逍客在去年的資本寒冬時期依然能夠進入下一輪融資就能看出。不僅CRM,移動OA,企業IM,智能客服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創業公司,就連巨頭們也都按捺不住,紛紛入場。
阿里的來往團隊在湖畔別墅憋了幾個月,終于推出了釘釘,企圖以企業IM為突破口切入協同管理平臺,打造企業PaaS生態。阿里不僅把釘釘作為戰略級產品,還拉上了細分領域的SaaS廠商,比如在企業知識管理領域的翹首藍凌公司作為PaaS平臺上的一個SaaS能力。據說早期還試圖說服紛享逍客進入釘釘生態,可惜反而激起了紛享逍客打造自己企信模塊。釘釘是阿里在企業SaaS游戲場的入場券。
網易作為一家產品體驗僅次于騰訊的公司,悄然升級了自家的有道云筆記,利用文檔云協同概念,聯合郵箱,詞典等自有生態切入企業市場。相信用戶體驗良好,卻叫好不叫座的IM工具——易信,也會很快推出企業版。除此之外,今年還冷啟動了一款智能客服平臺產品——七魚。產品背書是網易旗下產品的客服能力對外輸出。網易進軍企業市場之心,可謂昭然若揭。
騰訊在RTX做了多年之后,企業qq也是不溫不火。但是自去年推出了微信企業號作為試水之后,近期又推出了企業微信。總所周知,騰訊帝國現在最火的是微信系團隊,相信早已登上神壇的張曉龍,帶領的團隊做出的產品絕非其他平庸之輩可比。讓我們拭目以待騰訊在企業SaaS領域會給我們帶來何種驚喜吧。
作為BAT如今最是慘淡的一家,百度在企業市場又有何種布局,或者趨勢呢。除了投資已經做了7年企業IM市場的班聊之外,最近自家的IM工具百度hi也在年前悄然更新了對外企業版。筆者猜測,也許百度會以百度hi為切入,捆綁自家的百度云做企業存儲,在加上百度在線文檔,百度腦圖等附加能力,捎帶用自家開放云提供基礎技術能力。BAT三家里面,千萬別小視百度的toB銷售能力。企業SaaS不像用戶產品一樣線上能夠通吃份額,還是要看銷售線下一家一家企業的死磕。也許百度,能夠趕上企業SaaS的末班車。
二、做企業SaaS的PM要不要思考管理學
很多同學認為,用上MAC本,喝杯星巴克,刷刷知乎,看看36Kr,張口極致,閉口敏捷,就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了。也許會畫些原型,懂點交互就能在前臺產品上貢獻些價值,但是在企業saas產品或者后臺產品的設計中,新丁往往很難駕輕就熟。
究其根源,確實不在于他們的產品理論和技能的專精程度,而是在于剛畢業的同學缺乏企業管理和業務經驗,既沒做過管理也沒做過業務。需知道的是,做企業產品或者后臺產品,背后的業務邏輯永遠大于前臺的交互樣式。
又或者很多同學認為,咱們互聯網er做事情要顛覆式創新,可以不去關注傳統的舊事物。其實很多事情看似很新鮮,但也只是換湯不換藥。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推動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核心,其實不是技術,而是資本。資本,永遠是最不時尚、最不光鮮、最不和藹可親的東西。想要玩轉互聯網,不僅左手要擁抱變化,右手還要拎得住傳統才好。
三、中國特色管理學的三個層面
談到企業管理,又不得不提到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差異和歷史背景。現代管理學,其實起源于西方,在工業革命前后。歷史總是順應時代而寫,風云際會的年代,總有些順理成章的故事。科學解決了大規模生產需要的機器,現代管理學解決了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人。人一多了,自然就要追求管理的效率。過去的一個農場主帶幾個長工,給口飯吃就能給干活的運行模式,顯然不適合大規模的人員管理。所以現代管理學就開始形成,核心就是效率、可復制。
西方的企業管理,因此分為表層和底層,表層是管理學范疇,底層是經濟學范疇。而現代管理學傳到中國,又變得開始具有中國特色。這跟歷史有關,中國過去沒有管理學,因為《大學》的開章便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管自己到管天下,已經非常全面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成功延續,跟中國的做人哲學密不可分。俗話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而論語又可濃縮為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中國的管理學本質是管自己,不管他人,核心是中庸,穩固。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因此被分為三層,分別是表層的管理學,中層的經濟學,和底層的社會哲學。
四、企業SaaS是企業管理意志的線上延伸
SaaS,適應云時代而生的一種產品形態。解決了諸多問題,比如企業使用應用軟件無須本地部署,無須維護,無須技術投入等等。但我認為這幾點都不是企業SaaS的核心價值。
企業采購SaaS,首先要解決的絕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通過把原始的紙質表單變為電子信息,把冗余的審批流程變為線上授權,把繁雜的檔案資料變為數據存儲。目的就是通過企業管理的流程信息化,來高效能運作,從而使收益提升。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所以越是能提升盈利效率的SaaS,對于企業來講越是重要。歷史總是與真理不謀而合,最早的應用服務提供商廠商是Salesforce和Netsuite,其后還有一批跟隨企業,這些廠商創業時都把關注點放在客戶關系管理(CRM)上。
企業SaaS的細分衍生都是怎么來的呢?這就要看企業管理學的五個基本管理對象,人、事、時、地、物。
企業做管理永遠離不開這五個事,所以管人的行為催生了EHR,管事的行為催生了MIS,管時間的行為催生了PMS,管地和物的行為催生了ERP。再進一步細分,有了解決銷售自動化問題的CRM(SalesForceAutomation)和解決連接產品與用戶問題的客服系統
(CustomerHelpdesk)。這些企業SaaS的產生邏輯,絕不是先有產品而后有管理行為。而是通過研究企業的管理行為,萃取通用管理經驗,用產品的手段來改變不高效的管理與運作現狀。
所以,企業SaaS是企業管理意志的線上延伸,它的核心設計理念必須與現代管理學的核心價值所一致——效率,可復制。
五、企業SaaS的需求獲取和評優排期
企業SaaS的運營特點,可能在于為產品買單的客戶,往往不是使用產品的用戶。這就造成了需求獲取的相對困難,也是沒有相應行業經驗的PM很難勝任企業SaaS的原因。
那么企業級產品如何獲取原始需求呢?
首先,深入企業對應業務管理模塊,如果能夠在對應業務崗位上掛職一段時間是最好的了。實地觀察和體驗對應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對于PM在后期的產品設計中是大有益處的。企業在這個業務中有多少崗位劃分,對應的SaaS里就需要有多少角色以及背后的權限劃分。例如,客服環節里面涉及到了用戶、客服、客服主管、系統管理員、質檢等相關崗位,那么CustomerHelpdesk的設計中就要區分用戶側、客服側、管理側等不同角色所需要的高低頻功能的分布和交互。因為這里要最大限度的提升每一個角色的工作效率和用戶體驗。
其次,需求還應該從管理的維度挖掘。比如,一款好的企業SaaS,必然有好的數據統計和監控模塊。數據統計和監控其實就是從管理的維度生長出來的需求,比如便于向上匯報,便于監控一線崗位工作效率,便于輔助決策。
需求獲取之后如何合理的評優排期呢?國外SaaS廠商在國內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原因就是在產品設計上只遵循了管理學的兩個層面,而沒有考慮到中國管理學最深層的社會哲學。其實互聯網er應該很驕傲,原因是在互聯網的歷史中,外國列強們從沒有在中國嘗到任何便宜。谷歌鎩羽而歸,臉書壓根兒就沒能進入,亞馬遜在國內也是不溫不火的。uber高調進入,現在也是被滴滴壓著打。除了政策環境的因素,其實還有人文因素在這里。一來就是給人逼格滿滿的uber在國外會考慮反作弊的問題嗎,會想到竟然還會有大批大學生人群進行刷單嗎。反觀國內的020廠商,諸如滴滴、美團,都是把反作弊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這就是人文因素對產品設計的影響。
中國特色管理學的三個層面,表層的管理學,中層的經濟學,和底層的社會哲學,越深的層面越是決定成敗的因素。
管理學對應的是工作效率,經濟學對應的是財務收益,社會哲學對應的是客戶是否為之買單。我們把工作效率和財務收益作為兩個維度,進行需求評優的四象限分析。兼顧效率與收益的需求,為第一優先級。既不能提升效率也不能帶來收益的需求,往往為偽需求。需要在效率與收益兩相取舍的需求,看客戶的買單偏好,這里就需要綜合考慮對應客戶所在企業的單位性質、組織管理及KPi導向等因素。
六、互聯網公司做企業SaaS和傳統軟件公司的區別
1.更輕量
傳統軟件公司往往偏好做一些大而全的東西,開發周期長、研發費用高、售賣價格高、需要本地部署。但是往往中小企業用不到這么大而全的SaaS。互聯網公司切入2B類市場,一定是互聯網的玩法,那就是把產品做輕,優先解決痛點需求。并且利用云計算作為底層技術,無須企業在后期維護上苦惱。在售賣方式上,也多為租賃,而非買斷。
2.更快
因為產品采用無須本地部署,甚至安裝客戶端的web形態。售賣方式為租賃而非買斷。互聯網公司做的SaaS產品,都保持著快速迭代的節奏。在面上從核心功能切入,在線上慢慢橫向延伸,在點上不斷優化使用體驗。
3.更專注
傳統廠商一般不只做一款SaaS,而互聯網公司做SaaS產品的團隊,一般只聚焦一個方向。當在這個方向做深的時候,往往選擇由SaaS模式向PaaS模式演變,打造閉環生態。生態上的其他方向的能力,會選擇此領域的專業廠商進行合作。
4.更迅猛
更迅猛其實講的是運營層面,互聯網公司背后依靠資本進行產品催化,又有著補貼市場的免費玩法,更有大把優質產品、運營、技術人才在后面支撐。攻城掠地自然不在話下,跨界打劫說的就是互聯網公司。(來源:BestSDK 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